2月5日,澳籍華裔作家楊恆均被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以犯間諜罪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從楊恆均的公開身分看,他只是一介文人,沒有謀財害命,且是澳大利亞公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在加拿大有兼職,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中共處理他,不僅涉及他本人及其家人,還涉及中澳關係、中美關係、中加關係等。
鑒於上述情況,中共對他的判決是相當重的。他可能是1978年中共實行改革開放46年來以間諜罪判刑最重的人。
為什麼?這個問題值得探究。
中共的指控
近日,美國民運人士陳闖創在X平台貼出了北京市檢察院第二分院2020年對楊恆均的起訴書。
起訴書稱,楊恆均1994年4月至2002年,為謀取高額間諜經費,指使女友吳彥諺在香港郵寄「投靠信」,與台灣「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勾連,接受台灣軍情局人員連榮宗等人的布置,為台灣間諜組織搜集情報。
楊恆均通過借閱後進行拍照、拷貝等方式獲取涉及中共國家祕密的文件資料,製作成錄影帶或電腦磁片進行存儲,夥同吳彥諺或單獨多次與連榮宗等在香港等地見面,先後將存有40份文件資料的錄影帶、電腦磁片提供給台灣軍情局,收取間諜經費美元22萬餘元、港幣270餘萬元。
經中共國家保密局鑑定,31份為絕密級文件,9份為機密級文件。
楊恆均堅稱無罪
楊恆均,又名楊軍、楊紅軍,1965年10月10日,出生於湖北省隨州市。從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後,他先在外交部工作,後調入國家安全部。
楊恆均2011年寫給他在悉尼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的導師馮崇義的信中透露,1989年至1999年,他為中共國家安全部效力10年。
其中,1992–1997年,他在香港工作,公開身分是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員;1997–1999年,他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工作,公開身分是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高級研究員。
2000年,他隨家人移居澳大利亞,先後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科技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
2002年,他加入澳大利亞籍,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身兼時事評論員、網絡作家和學者身分,自稱「民主小販」,高調遊走於美洲、澳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之間。
2019年1月19日,他從美國紐約飛抵廣州時,在白雲機場被北京市國家安全局官員抓捕。
楊恆均家人透露,他被抓捕後,遭到了酷刑,包括300多次審訊,但他堅稱自己無罪,並發誓要抗爭到底。
楊恆均為何堅稱無罪?
第一,他曾是中共國宴的座上賓。
2014年9月30日,中共國務院在北京舉行建政65周年「國慶」招待會。
出席這次招待會的有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三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等。這是中共最高規格的「國宴」。楊恆均應邀出席,這表明他與中共的關係非同一般,是得到中共最高層認可的「自己人」。
第二,他曾是中共大外宣的主席。
據《世界華人週刊》記者王慶豐報導,2014年12月11日晚,在北京後海的慶雲樓飯莊,3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華文媒體社長,出席了「國際新媒體合作組織」(International New Media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成立酒會。
香港天大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世界華人週刊》、華人網絡電視台總編輯、著名時事評論員楊恆均博士,任該組織主席。
楊恆均在演講中說,成立國際新媒體合作組織,將海外華文媒體和網絡名博有效結合起來,產生合力,將中國所謂的真實聲音傳遞到世界各國,正像習主席所講的那樣,藉助華人媒體與華人的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中共)聲音」,傳遞正能量。同時,在中國旅遊資源海外推介,中國各地、各級政府招商引資、人才引進,弘揚中華文化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由此成為中國(中共)真正的對外軟實力。
楊恆均等在北京高調舉行「國際新媒體合作組織」成立酒會,無疑是得到中共最高當局,包括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統戰部等認可的。
第三,他曾是中共微信群裡的「領頭羊」。
「國際新媒體合作組織」成立一個多月後,從2015年1月26日開始,楊恆均牽頭在中共的微信上建立群組,統稱「羊群」。他的「羊群」分布在中國50多個大中城市。
他曾講,中共微信官方特許他建上百個群,每個群的人數上限為5,000人,總人數可能達5萬人。「羊群」除線上交流外,還舉辦了各種線下活動。
微信是中共操控下應用最廣的社交媒體。微信上發布的一切信息,都在中共網信辦的嚴密監控下。如果沒有中共當局的允許,楊恆均決不可能在微信上建那麼多的群組,「飼養」那麼多「羊群」。
第四,他曾是中共安插在美國智庫的「學者」。
1997年香港回歸不久,楊恆均被中共國家安全部調至美國首都華盛頓,成為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高級研究員。
大西洋理事會的網站曾說,它的研究員可自帶資金來研究。不知楊恆均是否是自帶資金的研究者,但他似乎很有錢。
港媒曾報導,楊恆均在美國時組織過大型論壇,參與者不僅機票免費,還附送郵輪旅行、酒莊參觀,還可攜配偶同行,每人招待費高達數千美元。
第五,他擁有澳大利亞和中國雙重國籍。
2002年,楊恆均加入澳大利亞籍。但同時,他還保留中國國籍。根據中共的法律,中共是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如果中國公民加入外國國籍,就意味著他自動放棄中國國籍。
楊恆均在他的博客中,稱自己是中國公民,但網上質疑聲不斷。
楊恆均回覆他的朋友李悔之時寫道:「謝謝你的文章,你的文章,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都讓我感覺到真誠。只是關於中國國籍問題,我一直沒法向你多解釋,今後也許能夠。而我至今依然是中國國籍啊。我這種智商,怎麼會犯這種(撒謊)錯誤?而且,還死不認錯?我確有中國國籍,別忘記,除了國籍法,還有憲法、國家安全法啊!」
對楊的回覆,有網友認為:「楊先生應該擁有雙重國籍,雖然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但楊先生的澳大利亞國籍應是以前做情報工作時,經過中國(中共)政府安全部門特許申請的,所以原中國國籍還是保留了的。」
第六,他曾走遍中國27個省市500多個縣市。
2017年10月4日,楊恆均在推特上發貼說:「過去十年『走遍中國』27個省市500多個縣市,基本上對哪個地區的人都有了一些了解,也搞清了中國的『特殊國情』和中國人的特殊性。我的文章和評論也就是基於這些認識。」
比如,2011年11月,他從悉尼飛到溫哥華,隨後到香港,再到廣州;接下來,去了廈門、漳州與泉州;之後,飛過台灣海峽,到高雄、台南轉了一大圈;再飛北京,然後去成都。一路上,他不僅暢通無阻,而且走到哪裡,都受到貴賓一樣的接待。
中共為什麼要重判楊恆均?
第一種可能,他犯「上」了,即冒犯習近平的最高權力。
中共重判楊恆均,根據我對中共的了解,應該不是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的決定,而是中共最高當局的決定。
他很可能涉及在海外反習的問題。習上台11年多,海外反習聲浪一直不斷。其中,可能有他參與其中。但這樣的事拿不到檯面上,習當局只好說他30年前向台灣出賣情報。
2019年3月20日,有港媒爆料稱,楊恆均曾是效忠「江派」的海外特工,他這次的翻船則是習清洗江派特工的動作之一。
報導說,中共國家安全部長期掌控在前中共黨魁江澤民的「江派」人馬手中。中共十八大後,習2014年1月成立中共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以掌控國安部。原中紀委副書記陳文清調任國安部長後,便開始著手改組國安部,並清洗效忠「江派」的海外情報人員,楊恆均被列入清理之列。
第二種可能,習在內政外交危機時刻殺一儆百。
2023年,是習排除萬難「三連任」後的第一年。這一年,習不僅沒能開新局,相反,陷入經濟社會的全面危機之中。
經濟上,出現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股市、樓市、匯市、債市「四市齊殺」的局面。政治上,習親自提拔重用的最年輕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外交部長秦剛背叛了他;習親自提拔重用的黨、軍隊、國家領導人、國防部長李尚福背叛了他;習親自提拔重用的火箭軍的司令、政委、副司令、參謀長等全都背叛了他;火箭軍大案又牽出軍委聯合參謀部、裝備發展部、空軍、海軍、戰略支援部隊等一批將軍背叛了他。外交上,空前孤立。歐美發達國家都關鍵領域與中共脫鉤,名曰「去風險化」;中共與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等的關係全面惡化。
習感到了空前的安全危機。於是,一會兒借實施「間諜法」,大搞「全民抓間諜」;一會兒讓國安部在金融、外交、經濟、宣傳等各個領域亮「刀把子」;一會兒在香港掄起國安法的大棒,大抓所謂「反中共亂港分子」。
全民抓間諜,國安刀出鞘,必須樹一個典型。已被中共關押五年、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楊恆均,便成了一個現成的典型。
其目的之一,是借楊恆均的「人頭」一用,震懾國內外敢背叛習的人。
第三種可能,習藉此警告台灣,他可能對台灣下重手。
從起訴書的內容看,主要涉及楊恆均向台灣軍情局出賣絕密、機密文件。
台灣的中華民國,是習的一大心病。習一直想通過「統一台灣」,確立他在歷史上的地位。習上台11年多來,在台灣問題上不斷發力,甚至極限施壓,卻都沒有成功。
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習反對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
2020年,台灣四次民主投票——總統大選、立法會大選、罷免高雄市長、選舉高雄市長,習反對的民進黨候選人全部獲勝,習支持的國民黨候選人全部落敗。
2024年台灣的總統大選,習反對的民進黨人第三次連任總統。
2019年1月,習提出「一國兩制」統一台灣方案。時至今日,在台灣,不僅民進黨拒絕,國民黨、民眾黨都拒絕。
習當局重判楊恆均死緩,沒有說楊向澳大利亞出賣情報,也沒有說楊向美國出賣情報,專門稱楊向台灣軍情局出賣情報,顯然,是把台灣當成了一個重要靶子。其利用嚴懲楊恆均警告台灣當局的意味明顯。
結語
從楊恆均的履歷看,他自稱為中共國安部效力10年,也就是自供當了10年中共間諜。2000年去澳大利亞後,楊恆均是否真的從國安部辭職了,從他2014年當中共國宴座上賓到10年暢通無阻「走遍中國」看,值得懷疑。
從楊恆均被中共以間諜罪重判死緩看,他重走了中共高級間諜潘漢年等的老路。潘漢年被判無期徒刑,最後被監禁至死。
楊恆均被判死緩,如果不出意外,也可能被監禁至死。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