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真相】敗退大別山 劉鄧大軍難堪歷史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1月31日訊】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年真相》。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作家張雄文採訪了解中共軍史內幕的老幹部時,一位老幹部跟他談了1947年至1948年劉伯承、鄧小平轉戰大別山的一段往事。

這位老幹部說:「劉鄧一頭扎進大別山……對這一進軍,劉伯承有極大不同意見,而鄧小平卻極力維護毛澤東的主張。」

「堅持大別山後期,劉伯承與鄧小平間越發水火不容,劉不忍部隊日漸縮小,幾無戰鬥力,提議走出大別山。鄧小平則強調堅持中央方針。兩人爭吵之際,劉伯承索性提出分兵:兩人各帶隊伍行動,自己出大別山,到豫西去;鄧小平則依舊留大別山。意見反映到中央,毛澤東只得同意。結果證明劉的意見是正確的,鄧小平後來也只得出來了。」

劉、鄧為何爭吵、分兵、最後都退出大別山?這得從「劉鄧一頭扎進大別山」說起。

這「一頭扎進大別山」,就是所謂的「千里躍進大別山」。中共一直把這件事當成其在國共內戰中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來頌揚。但是,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就根據《歷史疑點重重的「劉鄧」大軍》等資料,跟大家復原真相。

毛決策 劉鄧向中原進發

1947年,國共內戰進入第二個年頭。國軍對共軍的進攻,主要集中在陝北、山東。

當時,由於潛伏在中華民國軍隊要害部門的中共特務,將國軍作戰計劃報送毛澤東,所以在這兩個地方,共軍打得比較順手。

於是,毛澤東決定,在國軍重點進攻的陝北、山東之間的兵力空虛地帶,由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率領部隊,避實擊虛,向中原進發,打到位於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去。然後,憑藉大別山的有利地勢,威脅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以及周邊的江蘇、浙江、安徽、武漢等地。

毛作出這個決策後,到1947年8月,戰場形勢出現了不利於劉鄧部隊的情形。蔣介石調集8個整編師18個旅約14萬國軍,分別由菏澤、袁口、嘉祥等地出發,對劉鄧部隊進行聯合襲擊。

8月7日,劉伯承決定,提前結束部隊的休整,乘國軍合擊部署尚未完成之際,率4個縱隊12萬人,從山東西南部強渡黃河,開始挺進大別山。

8月27日,劉鄧部隊抵達大別山。他們轉戰大別山以北花了一個多月,以南花了一個多月,兩個多月時間內攻城略地,占領了很多地方。

但是,等追剿的國軍一到,劉鄧占領的地方,很快又丟失了。

這是為什麼?

軍事上的問題

有中國大陸專家分析,劉鄧南下過程中,將主攻方向和力量,一直投入在城鎮方面,以正規軍對付國民黨的地方團隊,消耗了時間和精力,未能深入農村,建設根據地,確立立足點。

劉鄧部隊深入大別山區的最初幾個月,仗打得也不是都好,除張家店戰役和高山鋪戰役外,大多打的是消耗戰。

劉伯承後來回顧說:9月份在商城、光山,「三次作戰,打得都不夠理想,沒有全殲敵人……再加上群眾未發動,政權未建立,糧食要自己籌,傷員要自己抬,打完仗也沒有可以休整的時間和地方。因此,有些部隊一時呈現出疲憊和紀律鬆弛的現象。有些幹部,打起仗來顧慮重重,錯過了一些殲敵的機會」。

政治上的問題

據當時擔任鄂豫四分區的地委書記和政治委員的李友九回憶,中央工委書記劉少奇要求:進軍大別山的共軍,必須在半年內在「新區」完成土地改革。

鄧小平打高山鋪戰鬥路過,李友九問鄧,在這麼短的時間搞土改,恐怕搞不透,有假成分,怎麼辦?鄧回答說:只要你頭腦清醒,就可以弄假成真。既然是中央工委的指示,就應該堅決執行。

結果,劉鄧在大別山區搞的土改,不僅未能組織起農民群眾的擁護力量,反而激發地主的拚命反抗,反倒是追剿劉鄧部隊的國軍得到地主的自覺支持。

據官方文獻,鄧小平後來不得不為此寫檢討,說「鑒於我們以往在新區所犯的急性病的錯誤,脫離了群眾,孤立了自己,在對敵鬥爭與確立根據地的事業上,造成了許多困難」。

鄧小平還提到侵犯中農和工商業,以及沒建立有效新政權的問題,打土豪、分浮財也給軍隊供給造成困境。種種錯誤,最終合成了一個結果:把舊統治階級成員強硬地驅趕到國軍一邊,卻沒有為自己造成一個穩固的政治基礎。

劉鄧被迫分兵自救

由於劉鄧部隊是孤軍深入,沒有及時的、充足的後勤補給,加上經常連續作戰、疲勞作戰、山地作戰,人員、裝備消耗非常大。

籌措不到足夠的糧食,許多士兵吃不飽飯,能吃的只有清水煮菜、樹葉甚至樹皮。穿衣也是很大的問題:到了冬季,從「晉冀魯豫區」帶來的軍裝損壞了,但是棉花和布匹的補給不足,許多部隊的士兵穿得如同叫花子一般。

劉鄧部隊的大多數人,來自華北地區,對於地處南方的大別山區,水土不服。很多人患了打擺子(瘧疾)等疾病,忽冷忽熱,上吐下瀉,一下子多了許多病號,非戰鬥減員問題十分嚴重。

情況最糟糕的時候,就連劉、鄧都只能帶領一個團在大別山區四處轉戰。他們的部隊損失過半,南下時12萬人,最後只剩下6萬人。

到了1948年3月,在不斷被動挨打的情況下,劉、鄧對於留在大別山,還是出大別山的問題,發生激烈爭吵,以致於出現劉、鄧分兵的情形。

「千里躍進大別山」 謊言與真相

中共黨史稱,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為陝北的毛澤東解了困。

歷史真相是:劉鄧部隊未曾從陝北調走國軍的任何兵力。

我們在開頭提到的、了解中共軍史內幕的老幹部,對作家張雄文透露:「大別山我軍歷史上曾幾進幾出,民窮人少,無法使大兵團立足生根,蔣介石根本不屑調動精銳前往進剿。」

倒是陳賡、謝富治的部隊,1947年8月下旬渡過黃河,重創國軍,對西安造成實質性威脅,迫使國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不得不從陝北調出兵力去加強守備,從而,降低了陝北國軍對共軍進攻的密度和烈度。

中共黨史還說,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對調動中原敵軍兵力部署,發揮了戰略牽制作用。

歷史真相是,蔣介石並沒有動用他的嫡系精銳,而是命令國防部長、桂系將領白崇禧負責清剿大別山的共軍。

白崇禧的具體安排是:「將大別山區共軍由東南朝西北方向壓迫於黃安、宣化店、白雀園、小界嶺間地區,相機包圍殲滅其主力或有力之一部……主要目的是解除南京、武漢所受的威脅,確保長江的交通運輸並使共軍不能渡江。」

「(國軍)整四十八師、整七師、整二十八師按照預定日程推進,沿途未遇到解放軍,到達葉家集、金家寨、英山、洗馬畈、浠水之線。」

也就是說,白崇禧僅就地調動了三個整編師,進行了一次由東南向西北的平推行動,就將劉鄧部隊擠出了大別山。

中共黨史還說,劉鄧部隊進大別山,對於其它地方的共軍起到了有力的援助作用。

而歷史真相是,劉鄧孤軍進入大別山後,一直被國軍追著打,越到後期越被動,最後,倒成了其它地方的共軍幫扶的對象。

比如,晉冀魯豫軍區令第10、第12縱隊南下大別山,為劉鄧解圍;第11縱隊和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奉命護送晉冀魯豫軍區徵集、返隊的新兵和傷病痊癒的官兵,攜帶大批彈藥、藥品、銀元到大別山,為劉鄧救急。

又比如,毛澤東不得不調動陳、謝部隊和華東野戰軍的部分力量,進入豫南作戰,打敗國民黨整編第三師李鐵軍部之後,才稍稍扭轉劉鄧部隊的劣勢。

除此之外,中共黨史稱,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中共軍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

歷史的真相是,早在劉鄧率部南下前兩個多月,1947年5月13日,林彪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已經展開戰略反攻。至1948年3月15日,東北野戰軍發動冬季攻勢作戰,幾乎占領東北全境。

到大別山的後期,劉伯承和鄧小平的爭吵越來越厲害,以至於毛澤東不得不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去調解。

《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一書專門談到這個情況:1948年,陳毅從華東野戰軍調到中原野戰軍任職前,毛澤東對他說:兩個四川人吵架,你這個四川人去勸勸。

中共讓劉鄧部隊去大別山,原本設定的戰略目標一個也沒有達成。不僅如此,12萬大軍去,最後只剩6萬人回來。這究竟是「挺進」大別山還是「敗退」大別山呢?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兒了,謝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歡迎訂閱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channel/1f702725eeg3uz4eAgKxHgadC1kh0c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0WwxWijk8NemAqLtqj4Sw

訂閱Telegram群組:https://t.me/bainianzhenxiang

《百年真相》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