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5月24日訊】高盛等多家在全球頗具知名度的國際投資銀行,去年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利潤急劇下降。分析認為,是中共病毒疫情(COVID-19)防疫封鎖和地緣政治緊張,導致這些大投行在華業務盈利的希望破滅。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去年,多家西方知名銀行的在華利潤大幅下降,其中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高盛(Goldman Sachs)和匯豐銀行(HSBC)的中國子公司,都在 2022 年出現虧損,摩根士丹利是利潤下降。在7家華爾街集團和1家在中國大陸設有投資部門的歐洲集團中,只有摩根大通和瑞銀是利潤增長的銀行。
多年來,西方銀行一直在中國投資小型業務且經常虧損,直到2021年北京當局允許西方銀行在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後,可以全面擁有在華機構的所有權,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當年,前述7家銀行中就有6家在中國大陸的業務中實現了盈利。
然而,隨著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關係的惡化,以及新冠防疫的限制衝擊及房地產行業危機的爆發,這些西方銀行的在華業務再度嚴重受挫。
《金融時報》指出,在國際銀行因擔心美國制裁而對中國市場裹足不前之際,中共監管機構還要求它們控制高管薪酬,並推遲發放獎金,以配合中共當局的「共同富裕」倡議。為了避免受到美國的制裁,一些公司甚至退出了原本預期有利可圖的業務,例如人工智能。
報導引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中國政治經濟學教授 Victor Xie的觀點表示,對於國際投行而言,同時應對美國和中國的監管環境是一件很棘手的事。
去年上半年,全球銀行在中國大陸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的市場中並沒有獲得多少業務,但在紐約、倫敦和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數量卻在猛增。
一家全球性銀行內地業務的一位高管表示,中國的銀行「越來越試圖擠壓」客戶,他們應該聘請一家內地銀行和一家國際銀行在香港上市。
報導指出,相對於國際銀行的整體運營情況而言,其中國分支機構的規模較小。例如:高盛雖然在中國虧損了5800 萬美元,但該公司在全球盈利113億美元。因此,儘管存在不利因素,西方銀行也不太可能現在就放棄其在中國大陸的業務。
對此,有一位資深銀行家評論說:「他們種下了種子,獲得許可證和僱用人員的成本很高,我認為他們不會退出(中國)市場。」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