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A股最大退市潮 投資者如何避險?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5月17日訊】今年以來,A股退市的步伐顯著加快。截至5月15日,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當前A股至少有31家上市公司要走向退市,涉及股東戶數超過143萬戶。而在退市潮下,百萬中小股東們逃之無門。那麼,A股市場為何會掀起退市潮?它對中國股市會產生什麼影響,對中國股民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A股掀起退市潮

在史上最嚴「退市新規」落地實施的第三年,A股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退市潮。

根據鈦媒體App梳理,4月26日到5月13日,43家主板上市公司,發布了退市或是終止上市風險提示。Wind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分別為17家和42家,兩年退市公司數量,占到30多年來A股全部已退市公司總量的40%。而今年是還沒到半年,這剛5月份,A股市場鎖定退市和已經退市的企業數量,就已經超過了40家了。

也就是說,今年A股退市的數量,可能要創下新的紀錄。

那麼,為什麼近兩年A股退市數量激增呢?原因就在於2020年出台的「退市新規」。

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布退市相關業務規則,對財務類、交易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標準進行完善。

其中的一些要點包括:

財務類退市指標方面,取消單一指標,改為連續2年淨利虧損(扣非前後)並且營收低於1億元的組合指標;增加了退市風險警示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觸發退市的情形,同時審計意見和其它財務指標交叉適用。

交易類退市指標方面,將「面值退市」改為「1元退市」,並且新增「20個交易日總市值低於人民幣3億元」的情形;

規範類退市指標方面,新增信息披露、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而且拒不改正,以及半數以上董事對於半年報或是年報不保真且限期內不改正等兩類情形,並細化具體標準等。

重大違法類指標方面,增加了重大財務造假退市的量化標準,符合「連續2年財務造假,營收、利潤、淨利潤、資產負債表,虛假記載金額總額達到5億元以上,並且超過相應科目兩年合計總額的50%」,就觸碰退市要求了。

2020年底實施的退市新規,也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壓縮了退市時間;退市整理期從30個交易日縮減為15個交易日,而且取消了交易類退市情形的退市整理期。

由於退市新規明確了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觸及財務類指標就將被終止上市,所以2022年,就成為退市新規實施見效的關鍵年。

2022年,A股強制退市達到42家,創歷史新高,其中40家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1家觸及重大違法類退市指標,1家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

全面註冊制時代 「審計意見」

2023年2月17日,中共證監會發布了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宣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這也標誌著,經過4年在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的試點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式邁入全面註冊制新時期。

而2020年底實施的退市新規,實際上也是中國實行全面註冊制的一個重要步驟。

在過去的核准制下,上市公司是「嚴進寬出」,上市很難,退市也很難。比如1999年至2021年間,A股累計退市公司146家,除去主動退市,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不到百家,多數年份,退市公司的數量都是在個位數,甚至有些年份零退市。

不過,在「退市難」的狀況之下,「炒差」、「炒殼」之風盛行,不少已經喪失經營能力、資產質量較差的「釘子戶」賴在了A股。

同時,「二一二」財務遊戲也屢見不鮮,意思就是兩年虧損、一年微利,再兩年虧損、一年微利,如此循環保殼,使退市制度形同虛設。

實行註冊制之後,就像宣傳中說的,主板上市條件變得更加多元化,取消了「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無形資產占比限制等方面的要求,為創新型企業,以及一些長期虧損但是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企業,比如芯片、生物醫藥等企業,打開了上市的大門。

但是,實行註冊制之後,強制退市也將變得更加普遍。

比如,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經有6隻股票退市,其中5家都因為股價低於面值、連續虧損等原因被強制退市。

而在進入5月以來,隨著A股年報數據的揭曉,越來越多績差企業面臨著被投資者「用腳投票」出局的情形。截至目前,在已收到「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的22家企業中,17家企業都觸及了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

其中,16家企業的財報,都被審計機構出具了「非標意見」,就是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包括13家企業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另外3家被出具「保留意見」。

也就是說,在註冊制時代,「審計意見」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觸發企業退市的重要指標。

事實上,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A股上市公司,可遠遠不止十幾個。

截至今年4月30日,2022年年報季正式收官,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234家被審計機構出具了「非標意見」,包括103份「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94份「保留意見」以及37份「無法表示意見」。

那麼,這些審計意見到底都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來引用一下業內人士的解讀。像是「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表面意思就是,審計師認為財務報表符合相關會計準則的要求,但是存在需要說明的事項,就是提醒財務報表使用者,有必要關注一些重大事項,比如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等。

翻譯成審計師們的行話就是:本人雖沒發現什麼造假跡象,但是感覺這個公司存在隱患。

至於說「保留意見」,就是審計師認為,財務報表整體是公允的,但是存在影響重大的錯報。如果遇到這種審計意見,投資者就要格外小心了,說明這個公司在某些方面已經存在問題了,最好別碰。

最後一種是「無法表示意見」,通常來說,這類財報,審計師因為不能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所以沒法發表審計意見。遇到這一類的上市公司,那就不用看財報了,基本就是造假的報表了。

註冊制和退市潮 對投資者意味著什麼?

那麼,股票實行註冊制,對投資者意味著什麼呢?

註冊制以信息披露和投資者導向為原則,發行上市更加透明,但也對投資者的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公司遞交的上市申請有證監會背書,現在審核部門不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作出判斷,只是將審核標準、程序、過程和結果全部公開。

所以,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投資之前一定要對行業進行深入的研究。因為註冊制實施後,破發和退市可能將成為常態。

首先,註冊制的實施,可能終結主板「打新」的神話。「打新」,就是指參與新股申購,如果中籤的話,就買到了即將上市的股票。

以往,在核准制模式下,市場信息不對稱,而且市場定價的權重比較低,往往導致發行價格被低估,新股發行第一天的市場交易價格之間會出現比較高的漲幅。所以,買到新股的話,可能就賺到一筆。

但是,在註冊制實行之後,主板的新股定價更加市場化,破發可能會變得比較普遍。2022年已經實行註冊制的北交所、科創板和創業板,首日破發率分別是50%、40%和20%。主板實行註冊制以來,截至5月9日的一個月內共有31隻新股上市,其中有4隻新股上市首日破發。

其次,「面值退市」規則落地,對很多長期熱衷於炒作低價股的投資者來說,無疑大幅增加了投資的難度和投資的風險。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財務退」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也就是年度報告披露之後。而「面值退」就不同了,只要市場在交易,這種情形就隨時可能發生。

當然,在全面註冊制下,如果監管機構能夠嚴格執行退市新規及退市監管實施方案,確實有助於A股市場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使市場上「炒殼」「炒差」的投機現象持續收斂。

但是中共實行註冊制的目的,並不單純,其真正目的還是要通過資本市場來「割韭菜」,讓一些「殭屍企業」退市之後,有一批新的企業可以註冊上市,又可以再來圈錢。

而且,由於大多數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所以在中國股市投資,就是炒作各種概念股。比如之前炒的是芯片、半導體、新能源,今年炒的是「AI+中特估」。

什麼是「中特估」呢?就是「中國特色估值」概念。中共證監會的主席易會滿,在去年底時提出了「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核心就是把中央信用注入國企,激活整個資本市場,讓市場關注國企央企的價值重估。

於是,A股開始熱炒大型國企和銀行股。而中共真正的目的,就是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實現國有資產增值,尋找土地財政之外新的收入來源。

但是,對廣大中國股民來說,A股市場就是一個抽血機。據媒體報導,在2022年,A股股民人均虧損達到7.9萬元。如今,A股退市潮的掀起,百萬中小股東又將「逃生無門」、「血本無歸」。而隨著註冊制的全面實施,一茬又一茬的股民都無法擺脫被「割韭菜」的命運。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陳思雨

關注「財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