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論文高產引關注 專家指造假成災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3月28日訊】現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科學論文最多產的國家之一,產量的飆升引發了西方國家的關注。一些學者展開了相關調查,結果被中國假論文的巨大規模所震驚。

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數據,2021年中國發表了370萬篇論文,占全球的23%,僅次於美國的440萬篇。

由於擔心知識產權被盜,西方對中國學者進行了背景調查。專家們說,中國論文的高產出掩蓋了研究的低效率、低質量以及欺詐性。學者們抱怨說,為了在研究型大學獲得高職位,發表論文的壓力非常大。

「為了在中國學術界生存,我們有許多KPI(關鍵績效指標)需要達到。因此,當我們發表論文時,我們關注的是數量而不是質量」,北京一所知名大學的物理學講師告訴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當未來的雇主看簡歷時,他們通常會依照研究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做決定。

全球的科學出版商們對論文造假的規模感到震驚。非營利性組織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去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提交疑似假研究論文的情況······越來越多,並有可能使大量期刊的編輯程序不堪重負。」

位於雅典和倫敦的生物醫學出版商Spandidos接受了大量來自中國的論文,其發表的文章大約90%來自中國作者。在獨立科學家指責該出版社發表的論文循環使用同一組數據時,該出版商啟動了一個檢測團隊,以剔除和撤回虛假研究。

切斯布羅(John Chesebro)是一名檢測員工,他負責翻閱研究論文,仔細檢查幾乎相同的細胞圖像。對他來說,「論文廠」——受僱編造科學研究報告的機構所使用的伎倆範圍很廣泛,從明顯的複製到更微妙的修飾。

切斯布羅說,有時圖像被旋轉,「試圖欺騙你,讓你認為它是不同的」。有時你可以發現圖像的某些部分被數字處理過,以增加或刪除細胞或其它特徵,使數據看起來像你在假設中所期望的結果。他估計他拒絕了5%到10%的論文。

問題是,沒有一家出版商有能力剔除所有的假論文,撤稿的情況很少,而且可能需要多年時間完成。在此期間,科學家們可能會在一篇假論文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尤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當許多研究的目的是開發治療嚴重疾病的方法時,這就更加令人擔憂。

中國虛假研究的氾濫引起了一些獨立學者的注意,其中之一是曾在新西蘭梅西大學工作的心理學家大衛·比姆勒(David Bimler)。他確定了吉林大學使用相同數據集的150篇生物醫學論文,並得出結論,即該機構有一個內部「論文廠」。《金融時報》採訪的另外兩名專家也稱吉林大學在假論文方面居首。

「他們可能從未想過好管閒事的人會開始關注他們的論文,因為他們沒有試圖很好地隱藏大規模生產。」比姆勒說。

與中國科學院開展過交流和聯合項目的英國諾里奇研究園約翰·英尼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的植物學家馬丁(Cathie Martin)表示,如果中國研究人員回國找工作,他們經常會被告知:「如果你再拿到一篇論文,就可以申請我們的機構。」然後他們會被告知必須發表的期刊的檔次。

比克(Elisabeth Bik)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微生物學家,她強調了不良科學案例,她所在的團隊檢查了來自世界各地作者的2萬篇生物醫學論文,發現其中800篇存在「不當複製圖像」的情況。「來自中國的論文含有問題圖像的可能性高於平均水平。」她說。

「最糟糕的是對真誠的中國研究人員的影響」,比姆勒說,「來自中國的垃圾太多了,以至於研究人員私下承認,如果論文來自中國,他們就不會閱讀這些論文······科學家們沒有時間來確認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

(記者李昭希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