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中國車企掀降價颶風 30多品牌參戰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3月17日訊】今年開始,中共結束了對新能源汽車長達13年的補貼計劃,與此同時,中國車市從新能源汽車開始,也颳起了一片降價狂潮,現在又迅速蔓延到了燃油車,可以看到,目前的中國車市,到處都是火熱的讓利促銷,那麼,這種車市降價潮,能不能刺激到目前中國的疲弱消費呢?沒了補貼政策加持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又要如何適應新的市場變化呢?在充分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又要怎麼面對自身的掣肘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內容。

補貼結束 新能源汽車降溫

中共對新能源汽車業的補貼計劃,最早從2009年開始就陸續施行。自2015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和銷量,已經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尤其在2022年,中國生產了705.8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了688.7萬輛,增長幅度分別高達97%和93%。

但現在,伴隨著這一計劃的結束,從數據來看,大陸新能源汽車業也開始降溫。比如,中國汽車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2.5萬輛和40.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46.6%和49.9%,同比分別下降6.9%和6.3%。

而且,這種趨勢也傳到了上游供應鏈。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1月動力電池裝車量是16.1GWh(吉瓦時),比上月大減55.4%,年減0.3%。 1個GWh,可以裝置大約1.33萬輛的純電汽車,或者是大約2萬輛的純電和混動新能源車。媒體報導中也提到,當前已有很多電池企業,都在去庫存、縮產能,企業也出現了產線停工、人員流失等情況。

價格激戰 國產新能源車企能否接得住

不過,好消息是,車價便宜了。可以看到,目前新能源車的價格競爭,頗為激烈。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就已經開始萎靡不振,而新能源車的行業老大Tesla,一方面是電池成本降低,一方面為了應對訂單走弱,從去年10月開始至今,價格已經連降幾次,今年1月,降價後的Tesla定單量更是暴增,幾乎達到了產能兩倍之多。

當然,國產車企蔚來、小鵬、理想等等,也都毫不遲疑的迅速入列,不然,市場份額就危險了,比如,曾經號稱「堅決不降價」的蔚來,到底是沒堅持住,特定車型一度最高優惠達到7萬人民幣;小鵬也割肉5萬元。

不過,雖然都在降價,Tesla的優勢卻更為明顯,一個是因為Tesla的產能提升,據乘聯會的數據,2022年,Tesla上海超級工廠,產能達到71萬輛,同比增長48%,產量的不斷提升會繼續攤薄固定成本開支。

另一個是毛利潤。從公布出的季報來看,在2022年第三季度,Tesla的毛利率是27.9%,而比亞迪、小鵬、理想、蔚來的毛利率,分別是16.3%、13.5%、20.8%、13.3%,相比Tesla,這些車企的窘況就顯露無疑,因為根本就沒有太多降價空間。

所以,對大陸造車新勢力來說,價格戰下,實是進退維谷,保利潤不降價,可能要面臨市場份額萎縮,但降價的話,財務狀況又要一直拉警報。可以看到,在1月份時,已經有大陸車企艱難喊話,要「像牲口一樣活下去」。

去庫存壓力大 燃油車跟進降價潮

而在新能源汽車降價的同時,燃油車企們,也加入到了這一輪價格戰。先是湖北省,率先在3月初開啟了所謂「史上最強」購車補貼活動,像是東風雪鐵龍,最高補貼達到9萬,而原本的指導價是21萬,近乎腰斬的價格,讓不少外省人高呼要去湖北搶車。

隨即,燃油車降價潮就全線颳起,比如,江蘇吉利特定款,優惠4.5萬人民幣,奔馳C優惠11萬,奧迪A6降到22萬等等。據陸媒統計,目前大陸有30多個汽車品牌在「火熱」降價促銷。

有業內人士形容說,各種降價幅度空前,連一直很受追捧的合資品牌也沒這麼卷過;也有網友說,同一車型,二十萬時渾身都是缺點,但降到十幾萬時那就全是優點了。

燃油車為何也降價呢?

不降不行。因為在新能源汽車的競爭之下,尤其之前,新能源汽車還有補貼優勢,燃油車的銷售份額就不斷被吸走,庫存壓力也在增大。

再加上中共「清零」政策,以及由此帶給供應鏈和消費的影響,導致中國汽車業,這兩年的銷售一直低迷,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顯示,在2022年,只有6月份的庫存預警指數為49.5%,低於榮枯線50%。一般來說,指數高於50%,表示市場需求疲軟。而在2023年1月,預警指數為61.8%,已經高於50%的榮枯線很多,這說明庫存問題持續,而且嚴重。

所以,隨著新能源汽車拉開了價格戰,傳統燃油車也面臨著更大的庫存壓力,一些購車人很可能會跑去買降價的新能源車了。原本是,新能源車的降價帶動燃油車的降價,但目前,燃油車的降價,又很可能反過來加劇了新能源市場的「價格戰」。因為,大家的目標都是,趕緊把庫存消化了,努力熬過去。

刺激消費 汽車銷售成2023重點議題

大家知道,大陸今年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要恢復和擴大消費,可以看到,在今年中共兩會中,如何刺激汽車消費,也是重點議題。因為刺激消費靠的只能是大宗商品的增長。

汽車行業,是中國各種製造業中產值最大、供應鏈最長、關聯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中國汽車製造業的營業收入,為9.3萬億元,利潤為5,319.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為6.3%。所以,汽車行業的變化,勢必也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廣泛影響。

對各地政府來說,怎麼和車企合作,把車賣出去,拉動GDP,就是政績。剛才我們提到的補貼9萬的東風汽車,就是政府和車企,各掏4萬5。

不過,這種政企聯合促銷,或許能夠一時拉動經濟,但如果大範圍跟風,也可能車企降價的成本將轉嫁到整個供應鏈上,導致通貨緊縮,最終又可能引發惡性循環,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

所以,這個被稱為史上最強的汽車降價潮,到底能持續多久,又能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和中國消費帶來多大影響,還都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政策驅動 新能源車企業扎堆掘金亂象多

不過,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業來說,在結束超過10年的行業補貼之後,這一波市場波動也是在所難免。那麼,中國新能源汽車,未來又會如何發展呢?

經濟學人智庫(EIU)產業分析師尼西塔·阿加瓦爾(Nishita Aggarwal)在BBC訪問時表示,隨著補貼的結束,預計中國汽車行業,將變得更加自給自足和具有競爭力,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增長被壓抑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也將逐漸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

大家知道,中國那些有著國家政策支持的行業,往往會帶起一波超高的行業熱度,大家扎堆去掘金,像是芯片研發,新能源汽車等,但是其中魚龍混雜,也造成大量資源浪費,產能過剩的情況。比如,去年時,大陸很多城市的城郊結合部,都曝出過一些「新能源車墳場」,在廣大的空地上,堆積著成千上萬輛長期廢置的新能源汽車。同時,也衍生出了土地占用及環保問題。

當然,究其根本,就是新能源汽車業,因為高昂補貼所帶來的金錢誘惑。

例如,一輛續航力只要達到250公里的純電動車,補貼金額能給到6萬人民幣,即使續航力只有80公里的純電動車,補貼也有3萬5。於是,一些企業就開始動歪腦筋,想辦法騙補貼,比如,有知情人士透露,一些車企生產的新能源車,續航里程標定250公里,實際可能100公里都開不到;也有企業會把電池拆掉,反覆裝上不同的車申請補貼。

2016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爆出了「騙補」醜聞,但當時的行業補貼,已經超過330億元,在中共官方對72家企業的檢查中發現,騙取財政補貼的金額,達到了92.7億元。

面對充分國際競爭 芯片成中國車企掣肘

那麼,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告別「補貼時代」後,能適應市場轉型嗎?

數據顯示,目前在歐洲,每10台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台來自中國;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311萬輛,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

一些觀點認為,補貼結束,將會迫使中國電動車行業進行整合,進而浮現出具有競爭力的全球領導者,並認為中國新能源車,在全球新車市場的份額還將繼續擴大。

但是,這個過程中,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卻面臨一個不容忽視的掣肘,那就是芯片。

目前,汽車芯片占到整個芯片市場的11%。而且,和傳統燃油車不同的是,芯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越來越重要,未來汽車行業,會越來越嚴重地依賴於芯片供應。

但我們知道,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令在不斷升級。比如去年8月,美國對向中國出口的英偉達A100和H100等人工智能芯片出台「限晶令」。這兩款芯片,對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至關重要,中國「蔚小理」等主要電動車廠,都在使用這兩款芯片訓練算法。

所以,沒有了行業補貼的中國新能源車企,在國際市場的充分競爭中,將不得不面對美國芯片禁令的掣肘。可以想像,在更卷的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企,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繼續做大做強,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策劃:宇文銘

撰文:蔚然

編輯: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陳思雨

關注「財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