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事先設計好的胡鑫宇事件新聞發布會

Facebook

胡鑫宇事件的官方結論公布後,有判斷力的人都不信。

該結論將胡鑫宇事件定性為自縊死亡,可謂漏洞百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編故事,掩蓋真相。

其實,即便撇開這個結論不說,單看新聞發布會本身,也能看出官方在竭力掩蓋真相。

新聞發布會的目地是什麼?是回應公眾的關切,把真相告知社會。

如果真是這樣,發布會上的問答互動環節就不應受限,所有到場的媒體都應該有提問的權利,而不是只有指定的或變相指定的媒體才能提問;而且,發布者理應回應所有的提問者,不得以任何不合理的理由拒絕或變相拒絕任何一家媒體的提問。

但中共的新聞發布會卻是事先就設計好的,台上發布人照著事先寫好的稿子念「台詞」,台下提問的媒體也是事先定好的,一般都是所謂「權威黨媒」。不但提問者提的問題是事先確定的,答案也都是事先就準備好的,只不過到發布會上等提問者提問後照本宣科再念一遍罷了。當然,參加發布會的也不止是「權威黨媒」,可能還會有一些市場化的媒體,甚至可能有外媒。但請他們到場其實是來做陪襯的,所以無論他們怎麼舉手,也不會有提問的機會。發布人照本宣科回答完「權威黨媒」的提問後,主持人就會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宣布發布會到此結束。

說白了,這樣的新聞發布會其實是一場由當局精心組織的,由官方公布結論,再由「權威黨媒」裝模作樣提問,發布人接著裝模作樣回答提問,以此欺騙公眾的拙劣表演。

胡鑫宇事件新聞發布會就是這個套路。

這不,前三個提問機會分別給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從回放視頻中可以看到,當第一輪提問機會出現時,即便《人民日報》記者舉手並不明顯,話筒也很「流暢」的遞到了他手中。誰不知道,這三家媒體是級別最高的黨媒,「喉舌」中的「喉舌」。而且,連它們的出場順序也完全吻合官場規則——權威越大的越排在前面。單就這一點而論,這場新聞發布會事前設計的痕跡就已經夠明顯的了。

同樣明顯的還有另外兩個細節。

諸位注意到沒,坐在發布會會場第二排的一位記者很惹眼,幾乎每逢提問環節,他都會將右手舉高,儘管主持人對其視若無睹,他卻始終保持著愈挫愈勇的熱情。直到發布會收官階段,終於才死了心,沒再舉手。

而坐在第三排醒目位置,一直沒能獲得提問機會的另一位記者,在發布會接近尾聲時,索性站起身來,將右手高高舉過頭頂,以期可以被主持人「發現」(這個畫面迅速被央視切走了)。主持人會「發現」他嗎?當然不會。之所以不會,不是因為沒看到他——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因為他和坐在第二排的那位頻頻舉手的記者一樣,都不在事先確定的提問者的名單中。所以,儘管他站了起來,手舉的高高的,最終還是沒能獲得提問機會。

這場發布可以說會從頭至尾都展示了主持人超強的控場能力。當台上官員「依序」回答了7個問題後,即便面對多位記者舉手提問的訴求,主持人也以「時間關係」為由,潦草收官。而最後舉手的記者就是坐在第三排的最執著的那位。

但,面對這一舉國關切的焦點事件,「時間」難道是個問題嗎?50分鐘發布會內容難道就能消除所有疑問嗎?還是說,台上官員的回答內容只夠支撐50分鐘時長,根本打不了加時賽,於是只能準點結束?

無怪乎一位自媒體作者評論說,這樣生硬的傳播形式,並不會令觀者感到服膺。民眾大體的收視觀感是:三家位高權重的央媒壟斷並把持了提問。並且,接獲提問機會的記者,也多是照本宣科,對著手機屏或小本本朗讀。這很像是文字通稿的3D化呈現,新聞發布會也由此喪失了「本來意義」:提問者與答題人,未能實現台上台下真正的實時交互,而是變成了情景奇怪的Siri語音。而一眾未能獲得提問機會的到場媒體,更像是獲邀來為本次發布會站台背書的品牌植入。

從發布人和提問者不約而同的照本宣科,到主持人讓誰提問,不讓誰提問,再到發布會的匆匆結束,這些細節都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官方之所以舉行這次新聞發布會,壓根就不是為了公布什麼胡鑫宇事件的真相,而純粹是為了掩蓋真相。

試想,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好的新聞發布稿,如果任由媒體自由提問,如果發布會的時間也不受限,台上官員回答問題時還能照本宣科嗎?當然不能。沒有現成的稿子,無法照本宣科,答問的官員會不會說著說著一不留神就穿幫了?完全可能。官方之所以要對發布會做事先設計, 之所以要限制媒體提問和發布會的時間,不正是為了避免出現這種他們忌憚的局面嗎。

如同沒有程序正義就不會有結果正義一樣,連新聞發布會都作假,發布的結論可能真嗎?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