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2月01日訊】中國新年假期結束後,從中共國務院到多個地方政府,都強調要把拚經濟作為今年的首要任務。但是,廣東企業家對於今年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認為疫情放開後,大量企業仍會選擇外移到東南亞。
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年假結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1月28日)主持國常會,要求推動消費,恢復和保持外貿外資穩定,並要求今年初推動經濟運行穩步回升。
同一天,廣東省也召開所謂的「高質量發展」千人大會,聲稱與會的企業超過500家。此外,浙江、安徽、江蘇、重慶等省市也先後召開了類似「拚經濟」大會。
廣東企業家劉先生:「我最近看那些很多地方政府的省市縣一把手出面在主持一些企業家的一些座談。我覺得沒什麽用,因為這幾年下來,這個政府的公信力逐漸下降,很多人說白了就是去捧捧場,配合他們去走個過場,但是很多政策它也落實不到位,而且,其實經濟不好的時候,它實際上是一個優勝劣汰的一個過程。」
北京獨立媒體人張華也認為,馬上3月中共要召開兩會,但民眾對政策的期待降低,對於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政策是否能促進企業投資都打上問號。
北京獨立媒體人張華:「而且它會講說,政策需要跟市場掛鉤,那麽政策跟市場掛鉤前提是什麽?你這個首先你得有市場,其次你政策能不能跟市場匹配,你政策跟市場兩者都不匹配,你是掛鉤了,但是你企業最後一看到這東西我都沒法去生產經營了,那最後也是跟沒說一樣。」
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日前出訪瑞士,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也向外資喊話,歡迎外商投資,還說「中國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國內的商界人士,對於中國經濟前景並不樂觀。
劉先生:「疫情這幾年,這些工廠如果他會持續的堅持下去,主要因素是他還有一些訂單,但是實際上去年應該大部分企業都是處於虧損,或者是保本的狀態,很少的企業是能夠盈利的,包括我周邊好幾個開工廠的朋友,工廠大概都有二三百人,他沒有希望,他也看不到希望。」
廣東企業家劉先生舉例說,以出口為主的消費性電子行業去年業務量至少萎縮了40%,而且還看不到回暖的趨勢。至於以國內市場和客戶為主的行業,訂單能達到高峰期的五六成,就算很不錯了。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認為,疫情三年對中國經濟造成複雜的影響,上海封城與富士康事件後,出走了一大批企業,再加上美中貿易戰與俄烏戰爭,促使全球供應鏈進行調整。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2023年一個最大的變數,就是這個疫情會如何發展,疫情的高死亡率,如果中共再也抑制不住,編也編不下去了,這個如果公開攤到桌面上來說的話,這就會使(中小企業)遷移的速度會大規模的加快,把自己的產業基地要調整到海外去。」
在外資撤走和進出口疲弱的情況下,即使像經濟大省廣東開工第一天就立下軍令狀,也未必能「拚」出經濟來。
劉先生:「接下來現在是馬上2月份,中國的很多行業可能是能夠平度,可能訂單會有,然後到5、6月份以後,我覺得又會有一大批的企業倒閉,因為疫情放開以後,很多國內的民營企業它就會有一些海外客戶的,或者是說他這個企業主還有些想法的,他可能就會陸陸續續地就把自己的這個工廠,就往東南亞遷了,可能越南會去得更多。」
在當前經濟情勢下,一方面社會新鮮人哀號「就業難」,另一方面,大量的產線作業員、餐廳服務生面臨著大缺工。
張華:「現在年輕人找工作真是太難了,難的不是一點,怎麼講就是很簡單的一個概括,就是你要社會經驗,有些那些剛剛大學、好學校畢業的人,他沒有社會經驗,有社會經驗的人,他們又覺得你沒有所謂的學歷,現在就兩者陷入矛盾。」
企業家劉先生坦言,薪資太低很難吸引人才,但企業主也沒有利潤能漲工資,這使得招工難更加困難。
編輯/林岑心 採訪/駱亞 後製/陳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