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小區一口氣就死了二十多個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1月28日訊】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經濟產值僅次於蘇州,但是在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大爆發時,染疫患者遇到的情況是,醫院收治不了、重症住不進ICU、沒有呼吸機、民眾買不到抗病毒藥物,這導致大量老人死亡離世的慘狀,親歷者認為,這簡直是一場謀殺。

瘟疫中痛失雙親 南京市民直嘆沒藥沒呼吸機

中國互聯網上一名南京用戶,在壬寅年臘月廿九日、中國傳統節慶的小年夜這樣寫道,「我們沒有過年,虎兔交替之間,十天內,我們失去了年邁的慈父慈母!」

這名用戶在2023年1月4日痛失母親,父親當時在普通病房等待重症監護室的床位,沒有呼吸機能急救,令這名用戶十分焦急。父親13歲時加入共產黨武裝部隊新四軍,參加過國共內戰,但是在這場大瘟疫中,「沒有重症監護室來急救!」

父親病危前,這名用戶只能通過網絡詢問哪裡能買到輝瑞抗病毒藥物。他質疑,當局在放開前,沒有將有用的救命藥物預備給這場風暴中最脆弱的人群。

面對雙親的離世,這名用戶感慨說,「你們倒在一場大規模的謀殺中」,「我們都是這場浩劫災難的親歷者、受害者、目擊者」。

江蘇南京市居民王先生在1月24日的訪談中,也談到了自己親歷的醫院疫情高峰時的慘況。他的雙親已經八十多歲,過年在醫院度過,母親剛接回家裡,父親仍在住院。

「12月中下旬,疫情高峰的時候,連ICU——重症監護室地上都躺滿了人,病房過道裡也都躺滿了,(患者)住不進去,醫院每天要走掉(死亡)幾個人。」王先生說,他當時跟主治醫生討論父母的病況時,醫生向他證實,ICU肯定是住不進去,地下都躺滿了人,呼吸機也不夠用。

南京多個小區大量老人離世

王先生說,「年前社區書記說,走了不少了,每天都有人去他們那辦(死亡註銷)手續,他說每天都是幾個,八九個,七八個,就是高峰那段時間。」

如果按照王先生所在社區書記透露的死亡高峰,某一社區至少7人死亡,以南京主城區六個區:玄武區、秦淮區、鼓樓區、建鄴區、雨花台區、棲霞區共536個社區推算,在疫情高峰期,一天推估有3,752人死亡,一週恐有26,264人死亡。

江蘇南京市居民蘇女士1月24日提及,「我們自己這個小區樓上就有(人死),前面一個單元也有,離我們遠一點的小區,我在那個小區理髮,理髮的人跟我講說,他們小區死了7個老人。」

江蘇南京市居民張女士1月24日在訪談中,談及疫情高峰期的慘狀:「真的死了好多老人,我在南京,就原來我住的小區,我的鄰居過年前跟我說,現在出去都有點害怕,原來(小區)大門口好多舊沙發、椅子在那裡擺著,很多老年人愛在那裡晒太陽,他說那些人都死了,他說一口氣死了二十多個人。」

「那小區並不大,只有幾十棟房子,七八十歲、八十多歲的那些老年人,估計可能都躲不過這一劫,這死的人真是很多很多啊。」她說。

火葬場爆滿 遺體送往郊縣火化還要拉關係、送禮

各區死亡人數太多,網上有民眾說,南京市的殯儀館火化不了,很多人將亡者送去南京郊縣或江蘇境內的殯儀館火化。

一名網民說,「很多南京的亡者都送去宿遷的泗陽去火化,但是那兒運氣好排隊2天能排上。」

有網民說,「南京市區的人插隊郊縣殯儀館,黃牛介紹費1.5萬元起步。有正常排著隊的死者親屬心裡不平,還在殯儀館打了起來。」

一名網民說,「小縣城大約58萬人口,據我知情的親戚說,火葬場現今每天要燒七十多人,並且還要排號,這是在往年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情況。」

南京張女士說,殯儀館爆滿,不止南京,其它大城市也要送禮才能插隊火化,「天津一位認識的人去世了,火葬不了,要排隊,他的哥哥還給人家(殯儀館)送禮了,最後還是排了幾天,才輪到他。」

蘇女士說,她在北京的一位親戚,家境還算富裕,「人死了,都排不上隊,都要排好幾天,說要排到兩三個月以後,後來透過關係,排了幾天隊,就給火化了。」

擔憂第二波、第三波疫情 民眾活在惶恐中

今年1月15日,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向世界揭示出,三年多來中共一直在掩蓋疫情,中國的疫情已經死了4億人,這波疫情結束的時候中國會死5億人。(報導連結

蘇女士說,鑑於數據不透明,他們憂慮「不知道有沒有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我們現在都很緊張,我們都活在惶恐中,因為也沒有數據,也沒有報導,什麼都不知道。」

尤其疫苗帶來的副作用令人擔憂,蘇女士說,「我們小區99%的人都陽了,好多打過疫苗的老年人都有副作用,但是,我和母親天天都在小區裡,身體一直挺好,只能說我們沒打疫苗。」

張女士也說,他們感染後很擔心後遺症,「這場疫情對身體的摧殘是很厲害的,很多人咳嗽一直好不了,肯定有後遺症。我都咳嗽好長時間,感覺到要死了。」

張女士感慨,這場疫情海嘯下,老百姓得不到保護,也沒有真實數據。「我們國家怎麼搞成這個樣子?(病患)咳嗽咳得那麼厲害,也沒有特效藥。」「什麼疾控中心、衛健委,好多數字都是造假,現在我們國家很多東西都是假大空。」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周歸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