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中國人無錢消費 體制導致政府債台高築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1月19日訊】中國浙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殷劍鋒近日連發兩文,討論中國人消費率嚴重偏低的根源和政府財政面臨的危機。文章直指政府部門的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過高,由此導致國困民窮;而中國財政體制的三大特點導致政府必然債台高築。

身為知名經濟學家的殷劍鋒,近日發表了兩篇重磅評論文章,引起了外界的普遍關注。

在《為什麼中國人不消費》一文中,殷劍鋒開篇就強調,國家經濟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消費,投資只是手段。如果一個經濟體的投資越來越多,消費卻越來越少,那麼投資的回報率也會越來越低,而最終沒有消費支撐的投資也將難以為繼。

接著,文章討論了2012年至2021年期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需求結構。文中指出,中國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GDP)只有可憐的38%,低於全球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投資率(資本形成/GDP)則高了19個百分點。與高收入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中國「消費低、投資高」的特點更為顯著。

而居民消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其一,居民的消費傾向;其二,國民收入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對比中美兩國的總需求結構就會發現:中國是投資高、消費低;美國則是消費高、投資低。而比較中美兩國居民收入占比和居民消費傾向可以發現:在2001到2020的二十年間,中國居民收入占比平均只有61%,而美國是76%;中國居民消費傾向是63%,而美國是92%。

文章指出,在居民收入占比過低和消費傾向過低兩個因素中,前者對消費的影響更大。換句話來說:中國人的消費明顯偏低,不是因為國民太「吝嗇」,實在是囊中羞澀,「沒錢」。

殷劍鋒質疑:長期以來,中國的人均GDP數據「離高收入國家水平僅一步之遙」,那麼,中國人的「錢」究竟去哪兒了呢?而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問題

文章指出,比較2012至2020年中美兩國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可以看到:中共政府和企業部門的收入占比分別是20%和19%,美國政府和企業部門的收入占比則分別為9%和16%。在中國的國民收入的部門分配中,政府部門收入占有了過高比重,恰恰是導致居民部門收入占比過低乃至居民消費率過低的主要原因。

此外,殷劍峰在《財政的錢去哪了》一文中,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發達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財政制度進行了對比研究。為了進一步釐清「財政的錢都去哪了」這個問題,他打開了中國財政支出的黑箱。

文章重點揭示了中國財政體制的以下三個特點:

其一,「摳門財政」:中國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只有32%,在15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一。

其二,「投資財政」:中國財政支出中用於投資的比重非常高。以新冠疫情前八年的平均數據看,全部投資中,中國的政府投資占比高達36.5%,在15個國家中居於首位,比同期的美國高出20個百分點。

其三,「吃飯財政」:中國財政支出中人員費用的占比奇高。從2012至2020年的平均數據看,中國財政支出中雇員報酬占比高達34%,在15個國家中居於首位,比位居第二的希臘高出了13個百分點,是其餘13個國家的2倍到5倍。

簡而言之,中國的財政福利支出少,而更多的錢被用於投資與養官員。

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政府支出的特徵並不僅僅是發展階段差異所致,「其背後是財政職能發生了嚴重異化」。尤其是財政支出中政府投資占比較高、人員費用占比奇高的特徵表明,在過去多年間,政府「已經幹了太多本應該交給市場幹的事情」。

文章中還提到,2015年之後中共政府支出對債務依賴程度的顯著上升,政府新增債務的比重不斷上升。到了2020年,財政支出中只有61%靠的是當年收入,剩下近30%的支出依靠債務融資,財政收不抵支。而這一切與前述財政體制的三大特點緊密相關。

綜上所述,殷劍鋒得出的結論是:走到今天,中國現行的財政體制框架「已經到了需要做徹底改革的境地」。不僅財政職能已經出現異化,而且財權上收、事權和債務下放的央地財政關係,也是當前地方政府債務困境的溯源。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