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的目的為何?上海公安局數據庫泄露了內幕。
上海公安局數據庫泄露事件 證實中國人口只有10億左右
上海公安局數據庫泄露事件是2022年7月初,上海公安數據庫遭入侵,黑客(叫ChinaDan)在網絡犯罪論壇公開出售中國大陸居民信息和警察案件數據的一起大規模資料泄漏事件;包含逾十億居民的個人資料,有23TB海量數據。
兩位不同的安全研究者證實,數據庫中一個包含姓名、生日、地址、身分證和身分證照片在內的數據表大約有9億7,000萬行。
7月看到這個消息時,我以為黑客只拿到上海公安局的部分數據,因為黑客也不容易拿到全部資料,畢竟中共說中國是14億人口。
但今天從技術角度再去研究上海公安數據庫泄露原因,卻發現黑客拿到的不可能是部分數據,而只能是完整的數據庫,也就是說,公安局裡面全國人口也就是10億左右。
因為黑客聲稱這個數據庫被託管在阿里雲上,是從阿里雲上拿到的上海公安局的搜索備份數據庫。這個可以從自由亞洲電台的分析中看到:
「一位熟知中美數據產業工作的從業人員向記者解釋,根據線索,一個可能的泄漏源頭是:當程序員在使用彈性搜索服務器(ElasticSearch)為上海市公安局搭建大數據搜索系統時,把數據備份在阿里雲上,卻因失誤讓數據後門大開,成為可在數據可視化網站Kibana下載或瀏覽的資訊。」
懂IT技術的知道,做ElasticSearch搜索,是會把數據庫的所有數據都要發送給ElasticSearch的,然後ElasticSearch再分析排序,才能稱完全搜索,才能符合當時上海公安局要做的全智能搜索的技術要求。所以,也就是說阿里雲上的這個數據庫是完整的。
既然這個數據庫是完整的,那麼公安局數據庫的全國人口也就是10億左右,和中共官方宣稱的14.2億就相差4億;那麼這4億人到哪裡去了呢?
答案只有大規模疫情死亡才是合理解釋。
清零是為了掩蓋死亡人數
這幾年大家一直認為中共搞的清零、封控政策是很愚蠢的,勞民傷財還沒有效果:中共動不動就封鎖小區,轉移小區人去隔離點;因為大規模轉移人口反而會增加感染概率。其實狡猾的中共的目的是用封控、轉移疑似感染社區的手法,來掩蓋真實的死亡人數。
封控是在封鎖死亡消息,轉移疑似人口是在移動中,打亂了原有的社區聯繫,才能更有效掩飾真實的死亡數字;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了社區聯繫,感染社區的死亡數據才能掩蓋。
這個情況,前幾個月的新疆官員也在開會中被拍到,視頻中他親口承認:封控清零才能掩蓋死亡人數,說死幾個就死幾個。
而到2022年11月,疫情已經在國內更大規模傳播,中共用清零政策也已經掩蓋不了了,中共就借著『白紙運動』放開封控,又用要社會群體免疫的藉口來掩蓋中共的草菅人命。
從非典那時起,我們就知道,中共是編造基礎病的死因來掩蓋非典死因。到了新冠病毒,中共依然如此,2020年3月國內一個熟人得新冠死亡,中共醫院填寫的卻是不明肺炎(其實大家都知道是啥原因)。
中國疫情死亡人數4億 數字驚人
看新聞報導,法輪功創始人李大師說,三年多來中共一直在掩蓋疫情,中國的疫情已經死了4億人,這波疫情結束的時候中國會死5億人。
李大師說,上次薩斯出現的時候,中國死了2億人。多年後,中共發現人口減少了,馬上放開二胎制、三胎制。
由於中共的掩蓋,真實數字我們拿不到,但我們可以去合理地算一下:
2022年7月,中國14億人-上海公安局數據庫的10億人口=4億人口,約有4億人沒有在數據庫中,即使從這消失的4億裡面,我們再退一步,就再去扣除以前的約5千萬沒辦身分證的超生兒童等各種不在系統的異常情況(其他兒童上戶就會登錄公安系統中),依然還是有3.5億缺口,再結合最近幾個月中國疫情大爆發、死亡人數驟然暴增的情況,得出中國3年的疫情死亡人數4億是可信的。
畢竟中國人口基數大,每年正常死亡就有一千多萬,而疫情期間每年10倍死亡率,在中共極權控制下,也是可以掩蓋的。
如同1960年代,中共大躍進造成的大饑荒,當時才6億人就餓死了3,600萬人,這個數字也是在幾十年後,人民才知道的。
而之前中國手機用戶數驟降的新聞也更是側面證明了中國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實。
中共禍國殃民,現在還在掩蓋疫情死亡人數,妄圖逃過被人民拋棄的死局。可惜天網恢恢,天滅中共的號角早就吹響了。中共的滅亡已是定局,但在這其中的我們卻要趕快找到活路才能得救、不給中共陪葬。「天滅中共 三退保平安」,大瘟疫面前,咱們就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吧。去退黨網站化名登記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畢竟你去化名退黨也沒人知道,也不會損失什麼。
這裡就用一個讀者留言來做結尾:
「三年多死4億人,平均攤下來一天三十幾萬,全國有2000多個縣,一個縣180人,所以沒有多少感覺啊。而一個縣又有幾十個鄉鎮上百個自然村。只是最近這一個多月死的人比平常更多,來勢洶湧,在農村到處看見辦喪事,很多城裡火化不過來排隊幾個月。」自己拿計算器算了一下,2000多個縣一天去世180人,1年下來有1億多,確實沒什麼明顯的感覺。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