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年 5大現象深度影響中國經濟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1月14日訊】回首2022年,中國經濟在中共當局各種極端政策的陰影籠罩下日漸艱難。從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到房地產調控,從爛尾樓、斷貸潮到出口惡化,中國經濟遭到了重創,當局的多項政策也發生重大變化。

回顧2022年,有五大現象深度影響中國經濟。

一、持續惡化的外貿行業

出口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2020年中國出口增長4%,2021年增長21.2%。但2022年卻發生了變化,前兩季度的出口增長是13.2%,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後,實際增長2%。

去年從10月份起,中國的進出口都開始萎縮。

10月,進出口總值下降0.4%,其中,出口下降0.3%,進口下降0.7%。

11月,下降幅度驟然大增。按美元計價,出口總額2,955.01億美元,同比降8.9%,較上月繼續回落8.6個百分點。進口總額2,262.53億美元,同比降10.6%,較上月回落9.9個百分點。

當月,中國對主要出口國的貿易額同比都大減。對美國出口同比降幅擴大至25%,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遠大於10月份13%的降幅。對歐盟出口同比下降10.6%,對日本、韓國、台灣的出口,同比分別下降了5.6%、12%和20%。

從12月份開始,「組團出海搶訂單」的省份越來越多。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四川省、福建省等中共地方政府紛紛組織外貿企業包機赴海外拓市場、穩外貿。

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下跌27%,對歐盟的出口總額下跌11%,同時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總額下跌更達到40%。隨著出口貿易的下跌,企業訂單數量也是大幅下降,不少工廠都提前讓工人放假回家,甚至有宣布放450天長假的。

隨著美國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進口,東南亞和印度等地成為美國新的貿易合作夥伴,尤其是印度,在2023年對美國貿易總額增長48%。而美國也正是用將訂單轉移到他國的方法,來進一步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週五(1月13日),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出口同比萎縮9.9%,創下了2020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進口同比下降了7.5%。近日天風證券發布研究報告表示,外需回落態勢大概率延續,新年效應將集中在2023年1月,預計今年1月、2月出口同比分別下降20.48%、16.16%;進口同比分別下降20.52%、17.91%。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發文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就業壓力同樣來自外貿出口的下滑。一旦外貿出口下滑,就可能對就業帶來沉重打擊。

二、債務纏身、困境求生的房地產企業

繼恆大爆雷後,2022年陸續有十餘家上市龍頭房企出現流動性困難,包括世茂集團、融創中國、綠地控股、中南建設、陽光城、奧園地產、融信中國、榮盛發展、中梁控股、佳兆業、富力集團等。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約七十家房企向標普、穆迪、惠譽三大評級機構提出申請撤銷評級,包括中國恆大、陽光城、佳兆業集團、融創中國、金科股份、旭輝控股等。其中與三家評級機構均取消合作的企業有中國恆大、陽光城、中梁控股、中國奧園、佳兆業集團、合景泰富和海倫堡等。

為了賣房,從政府到開發商,推出各種花式促銷手段。廣西玉林市推出「買房送工作」,玉林市優先向進城購房且未就業的新市民推薦3個以上就業崗位。除玉林外,商丘、開封、連雲港、南寧等地還有開發商推出了「小麥換房」「大蒜換房」「買房送土豬」「買房免費乘10年地鐵」等活動。

去年6月30日,江西省景德鎮市恆大瓏庭的業主首先提出強制停貸。隨即,全國多個出現爛尾及延期交付的項目業主集體宣告強制停貸,停貸風潮席捲中國各地,截至去年年底,停貸樓盤至少344個,涉及132個開發商。

當局不得不推出各項救市政策力保房地產市場,形成前所未有的「信貸、債券、股權」三箭齊發,甚至准許並鼓勵上市房企再融資,以防救市失敗。

克而瑞地產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12月,中國前100家最大房企新房銷售金額為6,775.1億元,同比下降30.8%,而11月份的降幅為25.5%。從累計業績來看,百強房企1—12月實現銷售金額64,622.2億元,同比降幅為41.6%。

此外,2022年至2025年中國房企進入償債高峰期,中國房地產行業至2023年底至少有2,920億美元債務到期,房企兌付壓力激增。

三、處於信用危機中的銀行業

去年1月1日,中共資管新規正式實施。中共銀保監會聲稱,資管新規的核心內容在於打破「剛性兌付」,以往銀行理財產品承諾的類似「保本保息」、「零風險」都成了過去式。理財收益完全取決於實際投資結果,原有的預期收益率不復存在。

3月,3600隻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為負,破淨銀行理財產品達到1200隻,占比超過13%。2022年成為銀行理財全面淨值化年,各種因素導致銀行理財產品遭遇兩輪超預期「破淨」,銀行理財產品保本已經成為過去式,銀行「穩健投資」的形象已不再「穩健」。

4月18日,河南省禹州新民生村鎮銀行、上蔡惠民村鎮銀行、柘城黃淮村鎮銀行、開封新東方村鎮銀行、安徽省固鎮新淮河村鎮銀行及黟縣新淮河村鎮銀行均出現資金危機,儲戶無法取款,銀行方面毫無預警地關閉了線上取款和轉帳功能,超過40萬名儲戶遭受嚴重經濟損失,涉案金額高達400億人民幣。

9月2日,南京銀行因代理河南和安徽的這6家村鎮銀行清算業務再次陷入風波。一批儲戶在南京銀行杭州分行外聚集維權,引發南京銀行「爆雷」傳聞。南京銀行發聲明稱僅提供清算代理服務,但銀行的說法沒有減少民眾的擔憂和懷疑。

隨後,北京、廣東、山東、海南等多個省份,出現了銀行卡只能存款不能取款的情況,甚至有部分存戶的銀行卡被凍結。有分析認為,不少銀行面臨銀根緊縮,於是就用「斷卡」作為限制提款的手段,以解決現金流不足的問題。

另外,銀行業不良資產規模大幅上升,中小銀行兼併重組成為行業普遍現象。2022年上半年,中國中小銀行共處置不良資產6,700億元,有34家中小銀行合併重組。

《中國銀行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增速分別為4.37%和3.16%。城商行和民營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增速分別為16.26%和40.46%。

四、中共的造芯夢想破滅

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訂《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禁止所有獲得補貼的芯片企業擴大在中國的產能;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公告,包括芯片設計軟件和第四代半導體材料在內的四項新技術被納入出口管制。

同期,習近平當局突然掀起「芯片反腐」風暴。中共國家芯片大基金管理人丁文武、路軍、高松濤、楊徵帆等相繼落馬;曾任原中共工信部電子司司長、紫光集團前總裁的刁石京被帶走調查。

隨後,中共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落馬。肖亞慶是中共夢想打造世界一流芯片產業並擺脫美國芯片計劃的帶頭人。

去年10月份,美國發布了針對中共政權的半導體及設備出口管制令,限制其獲得某些受管制的美國半導體產品及技術的能力。

這是迄今為止對中共最大的芯片出口管制禁令,除非獲得美國政府許可,否則不得向中國出口14奈米以下的先進芯片和製程設備、AI及超級運算芯片,以及128層以上的NAND快閃記憶體等。

此外,該管制令還禁止美籍技術人才在華研發生產先進芯片。原本在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中國企業任職的高層紛紛去職。禁令發布後,中國企業11月份進口半導體製造機器的金額為23億美元,同比下降超過40%,是截至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11月份,美國成功說服日本和荷蘭,設立新的出口控制措施,禁止向中共出口先進的芯片生產設備。

為實現芯片大國的美夢,中共砸了9.5萬億元扶植半導體產業,結果大部分的新創半導體公司都是沒技術、沒經驗與沒人才的「三無企業」,造成遍地爛尾芯片廠,有些芯片廠如德淮半導體已遭法拍,更甚者如江蘇時代芯存因乏人接手,廠區淪為養雞場。

五、從清零封控到躺平放開的中共防疫政策

無論是清零封控,還是躺平放開,中共的防疫政策都讓民眾措手不及。

去年4月,中共當局對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實施全面封城。

2021年,上海貢獻了中國3.8%的GDP,位於各城市的首位。經過兩個多月的封城後,上海2022年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3.7%,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一。

10月底,河南省鄭州市富士康工廠在封閉生產情況下員工染疫人數劇增,工人出於對疫情和封城隔離政策的擔憂,拖著行李徒步返鄉,上演集體「大逃亡」。隨後在11月底,又因為工廠未履行合約、讓員工與染疫員工同住等問題,引發新招聘員工大規模抗議活動,並與前去鎮壓的警察爆發衝突。

鄭州富士康工廠承擔蘋果手機全球50%的生產業務,是iPhone最大的全球製造基地,為鄭州帶來巨大的就業和稅收,占河南省出口的60%。

上海封城和富士康疫情,促使鴻海、和碩、仁寶三家蘋果供應鏈企業加速移往印度與越南,也加速蘋果公司將iPhone生產線向海外布局。

12月7日,中共突然發布疫情防控「新十條」,在無預警、無準備、無計劃的情況下,突然放棄了清零政策。隨後,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多個大城市的感染人數爆發式增長,同時疫情海嘯也對全球供應鏈再度造成衝擊。

多家汽車製造商都在加快進行供應鏈的重構。馬自達正在將一些在中國製造的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日本本土市場;福特和通用汽車在將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美國工廠;梅賽德斯則考慮將其零部件採購轉移至歐洲、美國或墨西哥的供應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今年1月1日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台採訪時表示,中共政府放寬封控的過程相當混亂,疫情可能會進一步打擊中國今年經濟,並拖累區域和全球增長。

儘管中共當局在2022年底頻頻發出拯救樓市、開放民營經濟信號,試圖挽救中國經濟頹勢,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已全部受到重創,外部的經濟環境也已經發生諸多重大變化,2023年的中國經濟形勢恐將更加艱難。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