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直播】台積電搬美國?台半導體崛起之謎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3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時事天天聊》。今天是美東時間11月22日,京港台時間11月23日。

今天焦點:全球爭搶台積電,「護國神山」崛起之謎;「最先進」製程要搬遷美國,台積電要拋棄台灣?

台積電熱度不減,不僅股神巴菲特加倉,習近平在APEC會議期間也和張忠謀會面。不過,因為張忠謀最新宣稱要把5納米和3納米製程搬遷美國,「棄台論」隨之而起,真相是什麼?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崛起、直至笑傲群雄的?千萬次的問,中國大陸只因為缺了這一項就永遠無法超越。

台積電要被美國整碗端走?網友崩潰

隨著美國和中共對抗升級以及俄烏戰爭意外打響,全球各主要工業國家都希望提高自己的供應鏈韌性,而台灣的芯片製造巨頭台積電,儼然成了世界「挺台抗中(共)」、全球競相爭搶的一項戰略資源。

在美國的芯片制裁之下,中共最近一段時間放低了身段,習近平不僅在G20峰會上努力和9國領導人互動改善關係,而且在隨後的APEC會期間,和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親切打招呼,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會晤、直接表示希望深化中韓兩國在高技術領域的合作。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如何做,台積電何去何從,更加引人注目。於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人盯住張忠謀祝賀習近平在二十大上連任不放,認為張董此舉似乎有通敵嫌疑。

而到了11月21日,張忠謀回到台灣後,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時,一番話更是引起軒然大波。他說,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5納米先進製程量產後,未來也會把3納米製程在美國落戶。

台灣媒體《聯合報》在Facebook臉書上貼出了一張粉紅色圖片,寫著「張忠謀證實台積電最先進的三納米的製程轉移到美國」。

結果,二千多條留言當中,罵聲一片,比如「跟美國站同一線,災難將必現」。「台積電是護國神山,最先進製程搬到美國,棄守台灣了嗎?」「政府知道台積電是咱的護國神山,還把他牽出,這是愛台灣嗎?這是出賣台灣人的感情和擁戴,這是賣台,這樣還拿什麼抗中用什麼保台!?」「這政府在協助美國空洞化台灣!」「還談什麼抗中?什麼保台?到時誰理你!」

不過,我們還是看看視頻中張忠謀是怎麼說的。

他的原話是:「台積電現在在美國亞歷桑那要開的那個廠,事實上是美國最先進的製程,美國最先進,是5納米。在台積電是已經有3納米了。」

在記者追問:「3納米也可能會到那邊(美國)去嗎?」他回答說:「對對對,之後,是5納米之後。」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要把台灣最先進的技術轉移走呢?台灣要被搬空呢?不是的。因為,台積電最早宣布在美國設立工廠,是在2020年5月初。現在2年多過去了,今年12月6日,張忠謀將和太太一起到亞利桑那參加設備進廠的儀式(移機典禮)。

這還不是正式開工,這個美國最先進的5納米晶圓廠,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才能量產。美國比台灣落後整整一代的技術。

而且,工廠建設到量產需要時間,台灣現在最先進的量產技術是3納米,研發中的最先進技術則是2納米。台積電總裁魏哲家,今年8月底說,他們的2納米將於2025年量產,仍然是最好的技術,密度最小、效能最好。目前2納米工廠已經落戶新竹寶山。

除此之外,今年10月底的消息稱,台積電更新一代的1納米技術,也正在規劃落戶台灣桃園。

也就是說,等3納米技術幾年之後落後美國的時候,台灣不僅更先進的2納米工廠開始量產,而且1納米技術也在路上了。美國還是至少落後台灣一代。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最近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也強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3納米廠房預計2025年會建成,量產時程應會落到2027年,屆時,台灣整體產能在製程上也已經會前進到2納米生產甚至進到1.4納米研發,台積電在整體先進製程部分生產重鎮還是在台灣。」

所以,我們看到,雖然有一些人對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感覺悲觀,但是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好事兒,說「赴美成本暴增,但只要美國政府和企業買單就沒問題」、「這對台積電是好事,分散風險廣納全球人才」、「明明是好消息,代表台積電的1奈米非常順利,3奈米才會去美國」、「我反而很樂觀,台積電沒有美國支持根本什麼都不是」。

「護國神山」如何崛起的?豆漿店誕生台半導體產業

「台灣是半導體產業的心臟地帶。全球最有價值的芯片製造廠台積電,生產全球84%最尖端芯片,技術與專業領先對手約莫十年,美國與中國將耗費數年,才得以望其項背。」《經濟學人》2021年4月封面故事《台灣,地表最危險的地方》曾經掀起了全球議論,也揭示出,現在全球各國對台灣科技製造業的深刻依賴。

放眼全球,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地位極其重要,有人甚至用「沙烏地阿拉伯之於歐佩克」來形容台灣之於世界半導體產業鏈。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的報告,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市占率高達26%,排名全球第二;IC設計及封測產業分別占全球的27%和20%,分別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一,而晶圓代工更是以高達64%的市占率穩居全球龍頭地位。以台積電、日月光、聯發科為代表的台灣半導體公司,與英特爾、三星、高通等國際巨頭相比,也毫不遜色。

台灣雖然經常被我們稱為寶島,但是地域狹小、天然資源貧乏,為什麼竟然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獨步天下呢?說到這裡,我們就不能不說一下,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很有戲劇性,它緣於一場危機,源於一個有遠見的規劃,卻開始於一個普通的豆漿店。

1973年10月,全球爆發石油危機,當時剛剛上任的台灣行政院長蔣經國決定舉債興建十大建設,來擴大內需,並為其它產業提供支撐。這十大建設項目有:南北高速公路(中山高速公路)、中正國際機場(今桃園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台中港、蘇澳港、高雄造船廠、大煉鋼廠(中國鋼鐵公司)、石油化學工業、第一核能發電廠。

這「十大建設」對台灣當時的影響極大。1974年,台灣經濟年度成長1%,工業成長-4.5%,通貨膨脹48%,然而短短兩年後的1976年,經濟年成長率13.86%,其中工業成長25%,年通貨膨脹只有2.5%。

但是,人無遠憂必有近慮。大家看得出來,這十大建設是類似中國地方政府建設的「鐵公基」那種項目,很重要,但如果長期服用這劑藥,就會變成對政府投資刺激的高度依賴,一旦停藥,身體發虛。如果不小心,就跟今天中國大陸的地方債一樣,會變成一個黑洞。

這一點,蔣經國比中國大陸的官員們要清醒得多。1974年1月的一天,蔣經國對行政院祕書長費驊說:「我們在科技發展方面,要找一個具突破性的項目來做,你去研究、研究,這項目愈大愈好。」

費驊和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也不是搞科技的專家,於是費驊找來了他的上海交大的老同學方賢齊,結果方賢齊也不懂,但是他說有一個肯定懂,這個人就是美國的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

RCA,是美國無線電公司,是那個年代美國電子產品的重要企業,曾經壟斷了美國無線電工業和廣播電視設備製造。潘文淵覺得這些問題電話裡說不清楚,就回到了台灣。

於是,1974年的2月7日,當時的台灣經濟部長孫運璿、行政祕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以及美國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一大早約在一家叫「小欣欣豆漿店」,吃著早餐,聊著電子產業的未來。他們最後確定的台灣重點突破的方向,就是其中的「集成電路」(IC, Integrated Circuit)。

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問到要多少錢,潘文淵回答說,4億新台幣,這在當時大約是1,000萬美元,在那個年代是一個近乎天文數字。但是,孫運璿在深思熟慮後,仍舊點了頭。隨後,報告呈交給了蔣經國,蔣經國批准了台灣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就是「集成電路」。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段歷史,實際上用今天大陸的話來說,可以說是蔣經國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的。不過,小蔣可比習近平懂得用人,更懂得放手。

於是後來,潘文淵辭職回到台灣。很快台灣《集成電路計劃草案》出爐,隨後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成立,這裡成了台灣產業人才的聚寶盆。再然後,通過向美國買技術、學技術,經過整整十年時間,台灣的集成電路有了大幅進展。

到了1980年,蔣經國又拍板成立了一家市場化公司聯華電子,董事長就是豆漿店裡的方賢齊,總經理是之前赴美簽署技術轉讓協議的人之一曹興誠,也就是前一段時間宣布捐款1億美元要抗擊中共的那個曹董。曹興誠認識到,聯電需要升級技術,主攻超大型集成電路,就是指在小小芯片上,最大限度的塞入電晶體,而這個就是電子計算機的未來。

於是,曹興誠想到了當時在美國通用儀器擔任總裁的張忠謀,他希望張忠謀回來,幫助台灣半導體的升級轉型。在美國,他還和張忠謀提到了自己對集成電路未來的展望,認為一家公司完成設計、製造、封裝的時代,隨著技術進步,集成電路越來越複雜,將會變成行業分工,出現「晶圓代工」產業,製作好這一項就可以了。其它的東西讓其它公司來做就行了。

但是,當時張忠謀並沒有動心,甚至他還認為晶圓代工不可行。

到了1981年,當時升任行政院長兼任外交部長的孫運璿到美國,面見張忠謀,邀請他訪問台灣。在多次考察之後,張忠謀提出,台灣的未來如果不想當追隨者,就必發展超大型半導體。

當時有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那就是叱吒風雲的日本半導體產業在日美貿易戰之後一蹶不振。張忠謀認為,美國人天性自由散漫,良率上不去,日本人良率很高,可美國一拳把日本半導體打趴下了,於是同屬於東亞工人性格的韓國和台灣,機會來了。

於是,又是孫運璿,大膽拍板,準備了100億新台幣,豪賭這個新行業。之後,1984年張忠謀正式從美國回來,擔任工研院院長,兼任聯電董事長。

再然後,張忠謀張羅著單獨做代工產業,要自立門戶,於是在荷蘭的飛利浦投資下成立新公司。可是,張忠謀覺得,台灣雖然工人不錯,但是缺乏管理這種大型半導體公司的人才,於是他決定去美國找有管理經驗的美國人來幫忙管理。這當時也是頂著壓力的,有些人就覺得,你這個台積電投資是外商投的,管理也是外國人來管的,你這廠的「外國成分」,是不是太多了?還說你張忠謀是不是間諜?

1986年,台積電正式成立,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利用電子產業的全球化過程,開始了不斷擴張的歷程。

再然後,就是我們剛剛第一部分提到的,台積電和摩爾定律賽跑,不斷挑戰更先進的製程,終於在蘋果公司的Iphone6s的時候,用16納米的製程技術完勝三星的14納米,再然後,到2018年,在7納米技術上,台積電正式領先了三星。之後,一直保持著技術方面的優勢。

所以,我們看到,台積電的成功,有多重因素,包括: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律——摩爾定律的力量,也有之前的台灣打下的半導體的重要基礎,還有全球化產業分工的結果,還有全球資本和人才的挾持,此外還有對人才的重視和激勵,以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精益求精等等。

其實,還有非常重要、但是很少人說的一點,那就是美國的支持。因為,半導體技術發展於美國,很多關鍵技術、整個產業鏈都是美國控制的,沒有美國的同意,就沒有今天的台積電。單憑這一項,其實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中共現在要對美國低頭,只是我認為已經晚了,世界不再信任中共!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台積電的發展還有一個很重要,那就是它沒有被中共嚴重滲透和影響,而這和李登輝曾經推出的抑制高科技產業西進——進軍大陸的政策有關,可以說保護了台積電。

當然,儘管扮演重要角色,台積電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卻被視為只是一個「代工廠」,蟄伏在世界舞台的幕後,就連台灣人自己有時也未必看得清它的價值。直到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啟並愈演愈烈,美國制裁華為、重組供應鏈,以及2020年後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芯片短缺,才進一步把台積電、以及整個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台積電對台灣乃至全球安全,就像台灣的中央山一樣重要。所以,很多人稱呼它是「護國神山」。

好了,大家是如何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和台積電的發展呢?歡迎一起分享。

《秦鵬直播》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