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竹:中共為什麼要花巨資大建旅遊景點?

Facebook

近二十多年來,中共花巨資在國內各大名山、著名寺院、道觀,甚至是非常險峻的地方大造豪華仿古建築,佛像、真人像等等。

中共是無神論者,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朋友們一定會說:這還用問?中共那是為割百姓韭菜斂財唄!這話說的當然沒錯。可是,這不是中共的真實目的。那麼,什麼才是它的真實目的呢?毀滅中華傳統文化!

我們一談到這個問題,有一些朋友可能就不愛聽,也不相信。不相信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這些與中華傳統文化沒有什麼關係。那麼我們今天就從這些無限風光的旅遊景點來談一談,中共是如何毀滅中華傳統文化的。

一,名山的由來

大家知道,中華大地山川秀麗,有很多的名山。那麼,這些名山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呢?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也就是說,之所以能稱其為名山,不是因為這座山有多麼的風光秀美,而是因為有修成的神仙。

比如,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這四座名山被稱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它們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身前修行的道場。當他們修成的時候,這些道場就會留下他們的能量,而這種能量都是純正慈悲的。

舉個例子,大家一定知道,著名的旅遊景點嵩山少林寺吧!這是當年高僧達摩修行的道場。

達摩在修行中打坐面壁了九年,他修出的能量使他的身影深深的印入到了面壁石上,就連衣褶縐紋也隱約可見。所以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

有了這些正能量此山才會有靈氣,有了靈氣就能保護修行中的弟子,就能給善男信女們解除病痛,讓人收益。

如今這些修行的道場全部都被中共破壞了,真正修行的人只能另闢蹊徑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神仙留下的能量還會存在嗎?如果不存在了,那這座山還會有靈氣嗎?沒有了仙人的靈氣就會出現一個非常可怕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聊齋》這個故事吧,講的就是狐黃白柳等等這些妖魔鬼怪禍害人間的事情。當神佛的能量不存在的時候,那些東西可能就會乘虛而入,控制整個景點,進行害人。如果是這樣,那對人來說是不是就非常的可怕?

二,靜修

為什麼那些修成的神仙,他們所選擇的道場往往都是在崇山峻岭的山峰之上,或者是在懸崖峭壁的岩洞之中呢?因為他們的修行需要一個清淨的場所。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的修行方法,都是要遠離人群,到荒無人煙之地進行清修,才能夠修成的。

給大家舉個例子,我曾兩度上過華山。第一次是八十年代末,那時還很年輕,滿腦子裝的都是中共灌輸的無神論、進化論,以及中共黨文化那些東西。所以到了華山以後,什麼老君犁溝,什麼劈山救母等等這些傳統文化的東西是茫然一片,轉了一圈如走馬觀花一般,毫無收穫。

第二次,大約是1996年,陪親戚又上了一次華山,由於學習到了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懂得了一些修煉的道理。所以在遊覽時就明白了很多,特別在遊覽華山最險之處的長空棧道時,我就特別留意,那時棧道很短,當我走到棧道的盡頭時,發現有棵很大的樹從岩石縫隙平的長出來,如同一座橋梁,這棵大樹的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我小心翼翼走上這棵大樹後,就可看到有一塊2、3平米左右的平地,而在崖壁的下方明顯有一個石洞,洞口像被一塊木板封死的。我當時就明白了這一定是修道人閉關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很危險,也很僻靜,一般人是不會到這來的。看到這個洞穴,我就想,中國的各大名山一定會有很多這樣的洞穴,這也就證實了我的所學。

舉這個例子就想告訴大家,被中共長期洗過腦的人是很難知道這些事情的,可是中共邪靈卻非常的清楚。於是它就在各個寺院、道觀,各大名山的修行場所,大搞旅遊景點。從而使出家人的修行場所完全被那些旅遊大軍所淹沒,真正想修行的人,已經沒有了他們的立足之地。

然而,當中共破壞了這些場所後,卻冠冕堂皇的說什麼,是為豐富國民生活,增加國家收入等等,真是邪惡至極。

我們都知道,儒釋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支柱,在中華文明史上交相輝映。那麼中共破壞修行人的場所,是不是在破壞中華傳統文化?

也許有朋友會說,那西方國家在許多名山上不也在搞旅遊開發嗎?可是我們要知道,西方社會和中國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沒有在山上的宗教修鍊形式,他們的天主教、基督教等等只是在教堂裡面搞禮拜。所以西方社會不牽扯這個問題。

三,毀人類

我們都知道,宗教存在的目的,一是讓修行的人回歸天國世界;二是維持人類的道德標準。

可是宗教被中共徹底的毀滅了,你看現在寺廟的和尚在幹什麼?升國旗、唱國歌、學習習近平的理論,享受人間快樂,把共產黨凌駕於他們的神佛之上。

傳統文化毀了、宗教變異了、人的心法沒有了,社會道德也開始一日千里的往下滑。

到了這個時候誰高興?中共魔鬼!因為中共七十多年來在中國所做的一切,要的就是這個的結果,它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國人統統拖入地獄。

有朋友可能會問:那我們該怎麼辦?創世主慈悲於我們,只要我們遠離中共,退出它的邪惡組織,我們就可以得到創世主的庇佑,就能擺脫中共惡魔,從而得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