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習當局掀「統計糾治風暴」?

Facebook

5月31日,前江蘇省委副書記張敬華被「雙開」,罪狀之一是「經濟數據造假」。此前一日,當局召開統計造假不收手不收斂問題專項糾治工作動員部署視像會議,中共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康義稱,統計造假、弄虛作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是對政府統計公信力最大的傷害。而就在前幾天,國家統計局還通報了河北省邢台市、河南省焦作市、貴州省畢節市、安順市有關縣(區)統計違法案件。

這表明雖然三令五申,第三輪統計督查正在進行中,但「統計造假」仍舊猖獗,所謂「不收手、不收斂」,當局不得不搞「專項糾治」。

眾所周知,統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綜合性基礎性工作,國家統計局是重要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國家重大決策,需要堅實可靠的統計信息支撐。然而,統計造假是中共的痼疾,在統計能力、統計數據質量和統計公信力方面存在嚴重缺陷。

習近平上台後,對統計系統進行改革,操刀者是寧吉喆(2016年2月-2022年3月,以正部長級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身分兼任國家統計局局長、書記)。有進展,卻有限。官方稱「十三五」時期統計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只敢說「統計數據質量明顯提高」(而非根本改善),「防懲造假的統計生態正在形成」(而非「已經形成」)。2021年年底發布的《「十四五」時期統計現代化改革規劃》,「總體目標」中也只是提「統計數據質量持續提高」,「調查對象依法如實上報源頭數據,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良好統計生態進一步形成」。

中共一貫說大話,怎麼在「統計現代化」領域說話這麼小心翼翼呢?這倒不是中共局部改良了,而是統計造假根深蒂固,成為中共體制的一大特徵,根本不想、也無能力徹底解決。只是在技術上、形式上做些改進,而不可能進行體制性的根本改革,提供一個讓統計數據說真話的政治生態。

對中共而言,統計具有三重職能。第一,支持決策;第二,服務政治;第三,洗腦民眾。這三重職能是打架的。如果要有效支持決策,統計數據的真實、及時、完整就必須是第一位的。但是,中共內鬥無所不在,官場的常態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怎麼可能允許有一個獨立的統計部門存在?再加上,謊言是中共統治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時候都「形勢一片大好」,統計數據就是證據之一。因此,對統計數據的政治審查是中共的必然。這也是當代中國數不清的大大小小決策錯誤的一大原因。

正是這麼一個背景,所以習當局對統計改革也是用了心,深改委幾次出台文件,但就是解決不了統計數據真實性的問題。雖然,寧吉喆說2018年後統計數據質量明顯提高,當局也授權國家統計局分別於2019、2020、2021開展三輪統計督察,並在第三輪首次實現對省級地區黨委、政府常規統計督察「全覆蓋」,但統計亂象仍然層出不窮。

例如,2021年9月2日《中國紀檢監察報》披露了前兩輪督察發現的問題(涉及19個省區市和9個國務院部門):有的地方政府出於招商考慮授意企業虛報數據,統計人員甚至提供包括具體經濟數據的表格,要求企業「依葫蘆畫瓢」,確保數據「穩定增長」,個別月份還會明確要求具體增速;個別地方經信部門年初召開會議直接布置統計造假任務,並為企業發放「造假補貼」;有的企業為達到「規上」標準,虛報統計資料,與稅務局數據存在偏差,有的甚至沒有繳稅記錄。

從整頓統計亂象這個角度講,當局現在開展「專項糾治」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不過,當局的用意並不限於此,甚至主要不在於此。

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因為上海封城、極端的動態清零,大大加劇了中國經濟的困境。目前,怎麼保經濟、「穩住經濟大盤」不崩應是最主要的事情。即使要整治統計亂象,也不一定非要選擇在這個火燒眉毛的時間吧?當局偏偏這麼選擇,這難道是巧合?

沒有人不明白,在「二十大」前的這個微妙時刻,經濟統計數據有鮮明的政治含義。如果經濟數據好看,說明上海封城的影響正在淡化、是可控的,這可為習的「動態清零」背書。相反,如果經濟數據很難看,反對「動態清零」的聲音會越來越強,習的壓力就相當大。

習當局這時搞「專項糾治」,不能不令人懷疑是意有所指。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