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新領域:美國農地與中國糧食需求

作者:何清漣

Facebook

無巧不成書。5月25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召開十萬人電視電話會議,談到中國經濟危機,第三條就是要「找糧食、能源和產業鏈供應鏈」。5月26日,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發布《中國在美國的農業利益:通過海外投資加強糧食安全》(China’s Interests in U.S. Agriculture: Augmenting Food Security through Investment Abroad),這個報告就是要限制中國在美國找糧食。時值俄烏這世界兩大糧食生產國發生戰爭,導致全球糧價上漲之際,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還警告說世界上38個國家的4400萬人正在饑荒邊緣徘徊。考慮到俄羅斯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不僅成功地將經濟制裁帶來的殺傷力降至最低,還利用歐洲國家對資源的需求成功奪回資源定價權,不能忽視美國此時發布這份報告的政治意涵。

美國這份報告的要害在哪裡?

《中國在美國的農業利益》回顧了中國在糧食安全方面面臨的挑戰,以及這些弱點如何推動美中農業關係的利益。從具體內容看,報告評估了中國農業投資背後的動機,包括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以及減少進口依賴、保護耕地和實現農業技術現代化的相關努力。該報告重點研究了中國在美國投資的主要領域,包括土地、牲畜、穀物以及農業設備和技術等相關基礎設施。最後,報告為立法者提出應該考慮從哪些方面防範與限制中國在美農業投資。

報告引用了2020年外國在美農業投資報告(AFIDA)年度報告的數據:美國所有私有農業用地中有2.9%歸外國所有——據2021年7月25日VOA在《別碰我們的糧食!中企大肆採購美農地 國會議員擬立法禁止》所引用數據,2020年初,中國業主在美國控制的農業用地約19.2萬英畝,價值18.58億美元。這些土地可用於耕作、放牧和林業。加拿大是持有美國農業用地最多的國家。截至2019年底,加拿大企業和個人共持有748.5萬英畝美國農業用地。

報告撰寫者列舉了值得擔憂的幾方面情況:

1. 關於中國對美國農業用地所有權的信息缺乏透明度並且有限。

2. 美國農業部對外國擁有美國土地所有權的報告要求缺乏相關規則和透明度。無論是土地所有權及使用、抑或是使用變更,在提交初始文件後評估或跟蹤土地使用或所有權的變化,缺乏跟蹤監管機制,中國人公司可以輕鬆規避農業外國投資的現行報告要求,可以重新利用購買的土地,而不必擔心美國農業部的影響。美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監測和考慮對國家的任何潛在風險安全。

3. 中國竊取美國農業知識產權,威脅到美國在作物開發和農業技術創新。美國政府、私營企業和學術界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來研究和發展農業科學,中國如果繼續盜竊有價值的美國知識產權,美國將無法在農業領域保持競爭力所必需的本土創新。

4. 轉基因種子(如轉基因種子)的潛在武器化也對美國經濟和糧食構成威脅,如果使用GM種子代碼來製造生物武器,安全性可能會受到威脅。

5. 如果進一步整合和中國供應鏈,中共可能對美國供應鏈擁有不當影響力,收購美國農業企業——報告撰寫者列舉了2013年雙匯國際(Shuanghui International)高價收購了總部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 Inc.)的案例,認為中國大型農業綜合企業有能力收買農產品上下游產業來簡化生產線。如果中國通過這種方式併購更多家美國大型農業綜合企業,可能會對美國農業市場造成經濟扭曲。

6. 軍事設施附近的外資土地可能需要額外的監控。現行美國法律規定,外國人購買、租賃或特許權的土地如果位於敏感政府設施附近的房地產將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簡稱CFIUS) 的審查,委員會有權拒絕正在考慮的交易,但事後很少進行監督。在某些情況下,國際威脅的演變會給美國國防帶來新的風險。報告撰寫者建議按照安全許可所要求的進行定期審查,有助於緩解國家安全擔憂。

中美關係惡化後,糧食安全成基本國策

中國的資源稀缺是全方位的,從各種礦產到耕地都短缺,大豆、玉米、小麥等三大主糧過去主要從美國進口。中國從2010年代開始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戰略投資,利用直接投資、購買股份、併購等各種方式,重點集中在能源、礦產與農地,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資源安全與糧食安全。但近年中美關係惡化,習近平已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安全成了中共的基本國策。俄烏戰爭開始後,西方對俄的全面制裁,包括沒收俄羅斯政界及企業界在西方的資產讓中國產生更深的危機感。

以美國經濟安全委員會這份報告涉及的關切話題而言,偷竊農業知識產權與購買農地早就引起美國關注。中國來美訪問學者或其他人利用各種方式竊取美國農業知識產權(主要是種子),已經發生多起,最有名的一件是莫海龍竊取種業巨頭杜邦、孟山都及LG種業公司的機密高產抗蟲害玉米種子,被控竊取商業機密罪。中國商人購買軍事設施附近的土地,亦有過數起被叫停的例子 ,2012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發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三一關閉項目,2021年,被稱為「新疆首富」的中國知名企業家孫廣信在美國德州購買土地興建風電場的投資案最先引發當地環保抗議,最後演變成一件被有些美國政界稱為與「敵對國家」威脅「國家安全」相關的新聞事件。孫廣信收購土地不僅受阻,還讓德州議會在《孤星基礎設施保護法》中增加了一條專門包含了針對來自中國、俄羅斯、朝鮮和伊朗公司投資的條款,禁止上述國家的企業投資德州諸如電網、供水系統和網絡安全等基礎設施。

俄烏戰爭改寫了經濟全球化的第一規則:資本安全

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拜登政府領頭發動的對俄全面經濟制裁,不僅沒收扣押普京等俄羅斯政治高層及其家屬、關係人的各種資產,還沒收俄羅斯私人資本。這一點雖然對俄羅斯造成沉重打擊,但對美國倡導的全球化當中的資本安全卻是種否定,影響深遠。因為經濟全球化的第一鐵則是資本流動的安全,即資本流入國必須保障外國資本的安全與自由流動:一、資本流入國政府必須遵守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原則,不得隨意沒收、處置外國資本與資產,政府資產也仿照此原則處理。獨裁政權倒台後的資產處理則還給獨裁者所在國的人民做重建費用。二、自由流動,則是指資本在一國的進入與退出都必須自由,資本流入國必須按法律處理,不得隨意加以限制。美國等西方國家這樣示範,並且由美國四大金融評級機構定期加以審核、評級,是謂國家信用。美國等西方國家花了很多年,讓中國學會必須尊重經濟全球化的資本安全,也因此,獨裁專制國家(或者獨裁者家族)在西方國家投資或者存放資產,基本上很放心。如今俄烏戰爭中俄羅斯海外公私投資大量被制裁沒收,此事不可能不引起中國警惕。

美國經濟安全委員會這份《中國在美國的農業利益:通過海外投資加強糧食安全》,其實就是「別碰我們的糧食」之表態。儘管中國宣布2021年糧食總產量1.37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連續多年高於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口糧自給率達到100%。但美國也有自己的研究所本,估計美中關係今後可能會在「戰略競爭」原則下,逐步收緊限制中國在美國某些領域的投資,雙方將陷入「卡脖子」與「不怕卡脖子」的遊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