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中共軍隊真要在西太平洋1打3?

Facebook

中共遼寧號航母5月1日穿越宮古海峽進入太平洋,21天後原路返回,最遠航行到台灣東部海域,並前後兩度抵達日本沖繩海域。模擬攻台只是遼寧號此次演練的一部分,美日沖繩軍事基地才是更大的著力點,中共還派出轟-6轟炸機和其它戰艦密集配合,針對沖繩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演練。難道中共打算在發動台海戰事時,也同時攻擊美日軍事基地,真要在西太平洋同時1打3嗎?

遼寧號進入太平洋後,首先抵達日本沖繩附近海域,並進行了艦載機起降訓練,日本自衛隊的出雲號直升機護衛艦、偵察機和戰鬥機緊密跟監,拍攝了清晰的圖片。

5月6日至12日,遼寧號抵達台灣東部海域,模擬攻台作戰演練。中共軍網也報導,5月6日至8日,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常導等兵力,在台島以東和西南海空域進行實兵演練。

5月15日,遼寧號航母再次來到沖繩海域,直到5月21日返航,前後在日本沖繩海域演練的總計時間,實際超過了在台海東部的演練。

2022年5月18日,中共的轟-6轟炸機從東海穿越宮古海峽進入太平洋,沒有戰鬥機護航。日本航空自衛隊近距離拍攝了清晰的圖片。(日本航空自衛隊)

5月18日,中共出動2架轟-6轟炸機從東海穿越宮古海峽,應與遼寧號共同演練,顯然比在台海東部的類似演練飛行了更遠的距離。

5月19日,中共另一艘補給艦由1艘驅逐艦和1艘護衛艦護航,穿越宮古海峽,疑似給遼寧號航母艦隊進行二次補給。同日,中共1艘情報艦穿越大隅海峽的狹窄水道,從太平洋進入東海。

5月18日、19日,中共轟-6轟炸機、第二補給艦隊和情報艦,配合遼寧號航母艦隊,疑似針對日本沖繩進行了密集演練。(日本自衛隊、大紀元製圖)

與2021年12月遼寧號航母在日本群島腹地的演練相比,此次演練更明顯地針對日本沖繩軍事基地,而且動用了更多戰艦,還派出了轟-6轟炸機,應該為了彌補殲-15無法空襲的短板。

中共似乎根本不在意暴露遼寧號航母的真實戰力,在俄烏戰爭期間出動本是一大敗筆,但中共領導人應該急於向美日釋放政治信號,此次演練更像是針對美國總統拜登的亞洲之行。

不過,遼寧號畢竟是常規動力,龐大的艦隊補給難以為繼,沒能堅持到拜登訪問日本的全部行程。同時,美軍的裡根號航母正式部署,遼寧號面對美軍兩隻航母艦隊的南北夾擊,恐怕也心虛;儘管第二艘補給艦已經到來,也並未更多停留,出行20多天後不得不返航了。

2022年5月20日,美軍裡根號航母(CVN 76)離開日本橫須賀,正式開始2022年度部署。第二天,5月21日,中共遼寧號航母從宮古海峽返航。(美國海軍)

日本自衛隊公布的圖片中,最多在遼寧號的甲板上只看到9架殲-15,而且始終只能掛載霹靂-12和霹靂-8空對空導彈,不具備空襲能力,與美軍航母相比,實在相形見絀。中共自知短板,派出轟-6轟炸機從東海穿越宮古海峽,配合遼寧號演練,可算一次遠程奔襲,卻沒有戰鬥機護航。假如中共真的開始攻擊沖繩,日本自衛隊如何能讓轟-6轟炸機如入無人之境?中共此類想當然式的演練毫無實戰價值。

中共派出第2艘補給艦模擬為遼寧號艦隊持續補給,但一旦開戰,中共艦隊根本沒有機會穿越宮古海峽,補給艦和護衛艦只會葬身海底,遼寧號的命運可想而知。遼寧號此次演練主要針對沖繩基地,日本會更加警惕,美軍自不必說。沖繩是美日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不容有失。

美軍駐日本的沖繩基地、和美軍關島基地一直是支援台灣防衛的關鍵。(日本2021防衛白皮書)

中共若攻擊台灣時,同時攻擊沖繩,等於直接對美日台三方宣戰。以中共軍隊的實力,1打3的戰局應該會迅速一邊倒,估計不會像俄烏戰爭那樣持續近三個月。

美軍的林肯號航母(CVN-72)艦隊目前正在菲律賓海域,裡根號航母(CVN-76)隊剛剛從日本橫須賀港出動,美軍的第二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的黎波里號(LHA7)也抵達日本,美利堅號(LHA6)兩棲攻擊艦常駐日本。美軍最新型的2艘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如今都部署到了日本。

的黎波里號兩棲攻擊艦在離開美國西海岸前,專門測試了輕航母模式,滿載了20架F-35B戰機。5月20日,美軍宣布在日本岩國基地的第12海軍陸戰隊飛行大隊已經部署了32架F-35B戰機。

2022年4月7日,美軍兩棲攻擊艦的黎波里號(LHA-7)部署西太平洋前,搭載20架F-35B戰機測試輕航母概念,返回聖地亞哥海軍基地。5月20日,的黎波里號抵達日本岩國基地。(美國海軍)

美軍第七艦隊隨時可以投入2隻航母和至少1隻輕航母艦隊,第三艦隊還可以隨時派出1-2隻航母艦隊支援。日本的出雲號直升機航母可以成為F-35B戰機的另一個後備海上平台,中共艦載機瞬間就會被清除掉;中共航母艦隊根本無法抵擋F-35戰機的精準空襲,也無法抵擋美、日潛艇的魚雷或反艦導彈攻擊。

遼寧號航母此次規模空前的綜合演練,政治意義應該更加明顯,但必將帶來美日台和更多盟友的警覺。中共一直擔心被圍堵,卻因為不自量力地頻繁挑釁、激烈對抗,只能讓圍堵變得越發真實。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