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5月23日訊】中共極端的防疫措施以及去年的限電政策引發的電荒,給在華外企帶來了巨大衝擊。知情人士表示,蘋果公司已告知其部分代工廠商,希望在中國以外地區增加產量。
《華爾街日報》5月21日報導說,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非中國工廠將更有可能發展成為全面的生產中心,而不是簡單地複制在中國製定的計劃。
知情人士告訴《華日》,印度和越南已經是蘋果全球一小部分產品的生產基地。這兩個國家正在被蘋果視為中國的替代選項。
據分析師稱,超過90%的蘋果產品(如iPhone、iPad和MacBook筆記本電腦)是由外部承包商在中國製造。分析人士表示,由於北京的威權共產政府及其與美國的衝突,蘋果對中國的嚴重依賴是一個潛在風險。
與蘋果公司談過其製造計劃的人說,該公司認為印度是最接近中國的下一個地方,因為印度人口眾多,成本低廉。
台灣的手機裝配商富士康(Foxconn)和緯創資通(Wistron)已經在印度建立了工廠,主要為印度的國內市場生產iPhone手機。印度的蘋果銷售正在迅速增長。4月份,蘋果公司表示,已經開始在印度生產最新一代的iPhone,即iPhone 13系列。
知情人士說,蘋果現在正與一些現有的供應商商談在印度的擴張,包括用於出口的生產。但分析師和供應商表示,印度的一個問題是,由於中印關係緊張,中國的裝配商在那裡開展業務有困難。
知情人士說,出於這個原因,與蘋果公司有業務往來的中國製造承包商正更多地將目光投向越南和其它東南亞國家。
蘋果的舉動或帶動更多外企效仿
《華日》說,作為美國市值最大的公司,蘋果公司加強在中國以外生產的任何舉動,都可能影響其它西方公司的想法。這些公司一直在考慮如何減少對中國製造或關鍵材料的依賴。今年,在北京不肯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在諸多城市進行COVID-19清零封鎖之後,更是加強了西方公司的這種考慮。
5月5日,中國歐盟商會(簡稱歐盟商會)發布報告說,在最近的一項調查中,歐洲公司表示,中共對疫情的「清零政策」嚴重打擊了他們的供應鏈,他們被迫削減員工、降低收入預測。其中近三分之一公司表示他們進行了裁員。
「清零是行不通的,因為世界已經學會與COVID-19共存,而中國(中共)必須改變戰略。」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rg Wuttke)說,「我們要說的是,如果你不改變(清零政策),我們會用腳投票,去其它地方(投資)。」
根據這份內部調查,在372家做出回應的公司中,有23%的公司正在考慮將當前或計劃中的投資移出中國大陸,這是1月份調查的兩倍多,也是十年來的最高比例。還有大約78%的受訪者表示,由於所謂的清零政策,中國大陸現在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降低了。
除了在華歐企外,在華美企也因清零政策降低了投資信心。中國美國商會(簡稱美國商會)5月9日表示,58%在華美企調降全年營收預期,51%的美企將減少或延後在華投資。
美國商會主席華剛林(Colm Rafferty)表示,當局的防疫措施打擊了美企在華投資信心,企業「在隧道盡頭,仍看不到任何曙光」。
蘋果公司在4月份警告稱,供應鏈問題可能導致本季度損失最高80億美元的銷售額。
4月份被問及蘋果的供應鏈時,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說:「我們的供應鏈是真正的全球化,因此產品在各地都有生產。」他還說,「我們繼續關注優化。」
在2020年初COVID-19在全球蔓延之前,蘋果公司就在尋求將其生產從中國多元化,但這些計劃因大流行病而變得複雜。參與討論的人士告訴《華日》,現在蘋果正在再次推動,並告訴承包商他們應該在哪裡建立新的製造能力。
中共應對疫情所實施的旅行限制,意味著蘋果在過去兩年中減少了向中國派遣高管和工程師的工作,因此很難親自檢查生產現場。去年,中國發生大規模停電,也損害了中國在生產可靠性方面的聲譽。
《華日》援引天風國際證券(TF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的供應鏈分析師郭明錤(Ming-chi Kuo)的話說,雖然許多西方公司在中國面臨類似問題,但蘋果的規模使其具有與承包商討價還價的能力。「只有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才能推動這樣的供應鏈轉變。」郭明錤說。
中國生產環境不穩定
除了清零政策外,中共的許多其它政策也為外企在華生產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最典型的就是去年的限電所引發的電荒。蘋果公司的印刷電路板製造商欣興電子去年9月曾因蘇州地區停供工業生產用電,不得不停工。
作為蘋果和特斯拉的主要機械零部件供應商乙盛精密,也在同月表示,也因為中共的限電政策而暫停生產。當時正值iPhone 13系列出貨高峰期,多家蘋果供應鏈工廠因「限電」而停止生產。
去年9月上旬開始,中共的「能耗雙控」突然升級,多省各地區企業相繼收到強制限電、限產、停產通知。
中共監管機構近年來也加緊打壓科技巨頭,促使外國投資者對在中國投資的信心大受打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