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5月20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時事天天聊》。今天是美東時間5月19日,京港台時間5月20日。
今天焦點:讓官員剝離海外資產,習近平意欲何為?李克強雲南行官媒反常,先被封殺,今天又被高調報導,發生了什麼?
《華爾街日報》稱,中共內部通知,禁止高級官員擁有海外財產。習近平這一動作,到底想幹什麼?割韭菜要割到高級官員了嗎?
今天,中共央視等報導了總理李克強的雲南大學之行。而此前,網上相關報導遭到了嚴厲封殺。怎麼理解這一怪異舉動?
要求黨內剝離海外資產 習近平意欲何為?
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中共組織部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發布了一份內部通知,要求禁止高級官員本人、配偶或子女,在海外直接或間接持有任何房地產,或者海外註冊的實體的股份。
知情人士還說,黨內高級官員及其直系親屬也將被禁止在海外金融機構開設帳戶,除非他們有正當理由——例如學習或工作。目前不知道規定是不是有追溯力,但是一些高級官員的家屬已經開始出售公司的股份。目前尚不清楚該指令是否會公開。
《華爾街日報》稱,習近平擔心當中共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時候,如果美國和其它西方大國對中共領導人及其親屬進行制裁,具有海外金融風險的官員就會成為黨的一種負擔。而這個通知,發生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俄羅斯遭到了西方聯手制裁。
通知警告說,高級幹部及其家屬如果擁有海外資產,將會失去晉升的機會。官員們被要求必須簽署承諾,宣布遵守新規定,這一要求將使習近平在定於今年年底舉行的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對政治精英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因為違規的官員,將承擔對黨的不忠和不誠實等嚴重罪行的責任。
為防止攻打台灣時 被美國和西方制裁?
那麼,中共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有分析認為是為了防止攻打台灣的時候,被美國和西方制裁。這看起來確實有道理,因為在5月初,英國《金融時報》曾報導,4月22日,中共金融監管機構,曾經召集了一場內部會議,參加者包括央行和財政部的官員,以及滙豐銀行等數十家本地和國際銀行的高管。包括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以及前任主席肖剛等高級監管機構官員,對在場的銀行家詢問,如何保護中共的海外資產,特別是其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但是據參與者說,「現場沒有人能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中國的銀行系統沒有準備好凍結其美元資產或將其排除在SWIFT國際結算系統之外,就像美國對俄羅斯所做的那樣。」
另外,3月底的時候,路透社引用中國能源行業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最大的能源國企中海油正在奉命撤出其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業務。撤出的原因是北京擔心中海油的海外資產將會成為西方制裁的犧牲品。
這幾個舉動看起來和避免地緣政治風險——攻打台灣帶來的制裁是對應的。
不過,如果只是為了避免中共政府的海外資產被凍結,為什麼還要讓官員們剝離自己的海外資產呢?中共在2019年開始打亂香港、強行通過《國安法》破壞香港自治之後,美國先後制裁39名香港和中共官員,包括特首林鄭月娥、中共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中聯辦主任洛惠寧以及中共全國人大14名副主任在內,中共當時並沒有通過這類通知,為什麼現在卻突然間關心起官員們的海外財產呢?真的是只是怕他們受到損失嗎?
更深層三原因
我理解不僅僅是習近平依然想攻打台灣那麼簡單,而是有更深層原因:
第一,從這段時間對俄羅斯的制裁來看,力度和範圍遠遠比對香港時嚴厲。之前只是美國動手,凍結當事官員在美國的資產,因為之前中美關係已經交惡,所以中共官員們多少有所準備,資產同時早分散部分在其它國家,比如瑞士銀行或英國等,不會完全損失。但是,現在的制裁卻是美國和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包括新加坡等在內一起動手,可以說幾乎堵死了中共官員在海外藏匿資產的主要出路。
第二,習近平本人可能根本不在乎中共官員們的損失,反正凍結了資產,反而會讓他們更死心塌地地待在國內。但是,這樣也留下了後患,那就是官員們因為要保護自己辛辛苦苦貪污來的錢,可能會被西方要挾,或者主動拋棄和出賣中共,所以,習近平可能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消除後患。
第三,習近平還想通過這個方式,進一步控制官員,讓他們把部分資產轉移回國,填補外匯窟窿,並且逼迫他們申報海外資產,並以此作為把柄,保證自己和親信在二十大獲勝。
當然,可能有的觀眾朋友會想,官員們會不會瞞報,表面上簽署一個同意書,背後繼續藏匿資產,給自己和家人在海外留一條後路呢?這當然是肯定的。中共官員現在沒有人信仰馬列主義,完全是為了權力和利益湊到一起的,誰肯為黨國認真賣命,把自己辛辛苦苦搜刮來的錢都賠上呢?所以,除了瞞報,他們還可能把財產轉移到二奶三奶、白手套等名下,避免被黨拿走。
但是,這樣也有風險。我們都聽說過,中共前常委、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曾經利用國安最先進的偵察技術手段,建立了一個針對全國廳局級以上官員的祕密檔案庫,而中共國安部副部長馬建,正是建立這個黑檔案庫的執行者之一。這個被稱作當代「百官行述」的祕密檔案庫,直到周永康下台,仍在不斷擴充中。入檔者不但有中共各地的省部級、廳局級官員,還有中央、國務院、中共人大和政協、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涉及數以萬計官員,甚至包括當時已經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習近平、李克強。報導還稱,這個祕密檔案庫在周永康與原中辦主任令計劃2012年結成政治同盟後,被雙方共同利用,進一步搜集「異己」資料。
那麼,在周永康、令計劃、馬健等都落馬之後,這個黑檔案自然就落入了習近平之手。習也會進一步擴充,來作為他控制官員的一個手段。所以,那些高級官員們在哪裡有什麼資產,以及有其它什麼小把柄,可能都會被習近平掌握。所以,官員們要完全藏匿海外資產也並不容易,所以才會把那些公開的資產等賣掉,裝模作樣顯示自己遵守中央規定。
但是,官員們也會抓住中共體制的一個漏洞,繼續保護自己的財產。什麼漏洞呢?那就是,中共高層建立官員黑檔案並不是為了真正的「清零」腐敗,而只是為了搞內鬥。中共無官不貪,如果認真打虎,那麼中共高層就無人可用了。
這就意味著,中共這些高官們可以通過表面對習近平表忠,而躲過打擊。而同時,對於越來越嚴的管控,他們會更加不滿,面和心不和。
最終的結果,就會像極了蘇聯、東歐等共產政權解體之後的景象,看似黨的組織空前強大,前蘇聯當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和軍事集團,但是,真到了分崩離析的時候,沒有黨員幹部出來制止政權的解體。而這,也曾經被習近平感慨地說,「更無一人是男人」。
先被鎖冷宮 李克強雲大之行央視終露面
我們再來談一下李克強雲南之行的故事。5月18日,他在雲南大學的時候,受到師生們的歡迎,但是,黨媒當天只報導了他召集經濟工作會議的事,對雲南大學的視察隻字不報。
而且,官方還把網絡熱傳的《他沒戴口罩,也不讓別人戴口罩》的文章刪除,雲南大學的微博、微信,也遭到了禁止轉發,#總理在雲大、#百年雲大、#總理親臨雲南大學這幾個話題在微博也被撤下。很多人就猜測,這到底是因為李克強的舉動觸及了習近平堅持的「絕對清零」防疫政策的敏感性,還是和近期李克強和習近平之間的權勢一升一降的傳言有關?
但不管怎樣,很多人就感慨,「他比想像中更脆弱」。因為如果是前者,顯示習近平害怕自己的政策被挑戰;如果是後者,則顯示習妒忌心重,容不得李克強受歡迎。
不過,今天,我們看到,李克強在雲南大學的部分內容,還是露面中共央視了,而隨後,各大中國網絡媒體也心照不宣地轉發了相關報導。
對李克強相關新聞圍追堵截 今天又開了綠燈
為什麼在前一天對李克強的相關新聞大開殺戒、圍追堵截,在今天又開了綠燈呢?應該有兩個原因,
第一,中共要儘量扮演黨內團結的局面。因為前一天封殺,大家都注意到了,如果不報導,那麼就坐實了習近平的妒賢嫉能,或者暴露出高層之間的內部矛盾,所以,還是要報導一下。
但是,即使這樣,還是露了馬腳。
我們仔細看這段視頻,就會發現裡面做了一些特殊處理:3分鐘的視頻中,李克強在雲南大學視察的內容,被夾在中間,只占十幾秒。而且,也沒有李克強和學生們互動、受到歡迎的畫面,只有李克強在校內就業展覽幾個牌子前的鏡頭。隨後,是李克強在古生物研究院的鏡頭。裡面,李克強也都戴著口罩。
這些鏡頭語言,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就是代表中共最高當局的新華社和中共央視,還是不希望李克強和大量學生親密在一起、不戴口罩的畫面出現,這就還是暴露出中共高層內部的不和諧。
這其實也是我們經常在中共官場看到的:官員們公開場合一團和氣,但是私下裡經常相互使拌子、搞小動作。這就像孔子說的那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暴露出中國當前的經濟和學生就業局勢非常嚴峻,所以,中共也希望通過報導李克強對相關問題的關注,來部分解決問題,以及舒緩民間對問題的擔憂。
目前,由於清零政策和中共對各行業的整頓,造成的大學生就業極其慘淡,五月初,大陸官媒澎湃網報導說,截至4月17日,官方的數字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僅23.6%,低收入家庭等重點群體落實率為21.47%。而與此同時,很多高校對外宣傳說90%以上的簽約率。
還有網友在網上爆料:他的一位同學在一個一般的211高校的院系中當領導。同學就直接告訴,自己院校的就業率慘不忍睹,只有30%,而女生的就業率為0。這位網友在自己的主帖中寫道:「我非常吃驚,我說這怎麼可能呢?他說他也覺得很誇張,但是目前他們院系女生的簽約率就是零。」
這樣低的就業率,在中共來說,最擔心的是學生們的不滿,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危及政權。因為,當年中共發家的一個法寶,就是煽動青年學生們造反,所以中共建政之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最緊,特別是八九年六四學生運動之後。
所以,這就是李克強的新聞又被放出來的原因。這不代表李克強獲得了更大的優勢權力,而是中共最高層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營造高層表面和諧局面,同時讓李克強站好最後一班崗、拉好最後一班磨,努力去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
但是,在全國絕對清零政策不變的情況下,這些問題能夠解決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繼續觀察,並作深度分析,也請訂閱【秦鵬觀察】。
《秦鵬直播》製作組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