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按《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把不符合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審計監管要求的中概股納入有退市風險的臨時名單。截至5月10日,在SEC臨時退市清單(包含預摘牌及確定預摘牌)上的中概股,已累積七批合計139家,預計後續將覆蓋所有在美中概股。
綜合媒體報導,截至2022年4月不完全統計,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約有281家,若加計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等,約有300多家中國企業赴美國上市,理論上講,在中美監管談判達成協議之前,隨著SEC發布第八批、第九批名單,這三百多家中概股大部分都將登上預摘牌名單,根據SEC規定,緩衝期(2021年當作第一年)三年過後,預計不符合法案要求的中概股,最快將會在披露2023年年報後(2024年初)面臨立即退出美國股市(包括OTC市場)。
預摘牌對中概股不是立即性的風險,但從目前相關數據披露,其副作用或後效應已先行而至。
首先,中概股若自美股批量退市,將會產生多大融資需求?據中信建投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遭遇有史以來最大危機,280多隻美股中概股總市值從去年峰值2.8萬億美元暴跌至1.4萬億美元。以中概總市值峰值為例,換算為人民幣超過2021年全中國GDP總量114萬億元的十分之一,即便是腰斬的總市值,相當於2021年京滬深三市A股市值十分之一,這模龐大的融資需求何去何從?
在SEC公布第一批5家中概股預摘牌名單後,中共喉舌《環球時報》引述專家話說:香港及A股市場有能力接收中概股進一步回歸。
中概股為了對沖美股退市危機,謀求雙重上市或二次上市,首選都是登陸港交所。據報導,今年1月,中金公司曾根據港交所最新修訂規則並結合當前資料,對中概股回歸對港股流動性影響及中概股回歸之路做過一次沙盤預演和分析研究。其發布的研究報告預計,未來3年內,有60家中概股公司可以走向回港上市之路,其中35家已符合回港條件,25家可能在未來3到5年內滿足條件。但是,有197家中概股暫時不能滿足赴港二次上市的條件。
參考已經回港上市中概股的現況。今年最新一例是貝殼(居住產業數位化服務平台),公司在4月21日列入第五批預摘牌名單,5月11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首日開盤即超跌2%破發。再以新浪微博為例,在登陸美股的2018年2月達到巔峰股價142美元,估值登頂320億美元,2021年12月回港二次上市後股價重摔不起,微博港股的成交量每天只有60萬港幣,今年5月11日收盤股價164.9港幣約當21美元。又如總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根據中泰證券資料,阿里2021年在港交所交易的成交額占阿里全球交易額的比例為16%,且去年阿里港股的流動性只有阿里美股的35%左右。
僅此三例足以說明一個問題,中概股轉赴香港,股價與市值都遭到冷遇壓制,港交所目前資金「池子」還是太小,關鍵的流動性更是不足。這也是Wind數據指出的,2022年至今,港股主板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293.12億港幣(折合165.2億美元),這個數字,相比港股2021年的日均交易量1667億不僅短少了374億港幣,更是遠不及美國單一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的每日交易額,如今年3月一週,納斯達克股市每日交易額超過2800億美元,是香港市場交易額的近17倍。
實質上,港股也是仰仗國際資金,特別是香港吸引外資的能力在中共強推國安法後明顯衰退,已經難以取代中概股在美退市後的集資功能。
此外,姑且不論滬深兩市至今缺乏承接中概股的整體制度安排,目前,港股和滬深A股的體量規模僅相當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兩市四分之一左右,市場寶貴的流動性也遠不及美股,將來中概股如果大批密集回歸的話,港交所加上滬深兩市都無法承接支撐這龐大的融資需求,對整個港股、A股形成強力吸血作用不言而喻。也就是,屆時中概股從美股全面退市轉投A股,應該不可能發生「一舉奠定A股在全球的龍頭地位」的事情,反而是A股大盤會隨其擠兌的後果而「躺平」。
5月5日,也就是在SEC第六批預摘牌名單發布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當天記者會上就名單不斷擴容表示:中概股進入預摘牌並不代表就一定摘牌。「外交戰狼」親自下場安撫,當天滬深兩市的恐慌仍然沒有因此得到緩解。此前4月,中共證監會等四部門聯合修訂境外上市公司保密新規則,並廢除須由境內監管人員坐鎮監察海外掛牌中企的要求,也被外界解讀是為了「穩金融」而作出重大讓步。
其次,美股掛牌的中概股曾被形容是「創造財富與青年就業的聚寶盆」。而中概企業特別是頭部公司如果無法在美國市場融資,意味著這些行業冬天來了,相關從業人員首當其衝。
今年開年以來,阿里、騰訊等多家中概互聯網大廠進行大規模裁員消息再度甚囂塵上,而罕見的是,中共網信辦對此曾在4月8日出面「闢謠」:互聯網企業近半年來用工人數保持平穩。
但從北京拉勾招聘網站3月發布的《互聯網離職人才報告》來看,今年一季度末,離職人數達到了276萬,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1%。另據業內分析指出,在一季度一般很少企業優化裁員,而這一波裁員突然兇猛,主要原因是由美股中概股預摘牌重創股價引爆,中概互聯網板塊可謂下跌的重災區,互聯網大廠開始進行大裁員給自己減負。阿里旗下達摩院曝裁員30%;騰訊旗下遊戲直播平台國際化業務營運部門裁員比例高達70%;社區電商平台小紅書,在暫停美國上市後,被曝整體裁員20%,試用期新員工、應屆生入職最先被炒;已回港上市的貝殼據內部員工爆料公司啟動「重生計劃」,當中一項即是大裁員。
中概互聯網公司向來是就業創造大戶,除了養活一大批中產,相關企業更是吸納應屆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值得注意的,這一輪大規模裁員的同時也減少了新鮮血液的輸入,據前程無憂發布的《2022年春節後才市供需行情》顯示,互聯網公司2022屆校招崗位總數比去年縮減15%至20%。
眾所週知,中共「六穩」把就業放在第一位,又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創新高超過1000萬人,年輕人就業重要性不言而喻並不斷凸顯。如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中概股陷入退市危機,年輕人「靈活就業」(這個詞被中共拿來掩蓋真實的失業率)翻兩倍都有可能。而青年人失業率高漲,從來是中共忌憚的亂局的開端。
在中概股退市影響中,發現一些媒體與經濟學者、行業專家的特別關注點,是中概股被摘牌意味著中國科技轉型雪上加霜。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顧問魏尚進教授曾在《復旦金融評論》撰文中有這麼一段話,「簡單說來,在2018年之前,許多中國科技企業如果不在美國上市,它們當初很可能就無處可以上市了,中國的數字經濟的發展或許會遠不如今天。」據鈦媒體《中概股跌宕三十年》一文,一旦中概股全面回歸,意味著與海外資本市場大幅脫鉤,極大可能會削弱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降低整個行業的發展預期,以後再想彎道超車會更難。
其實官媒也曾刊文「科技創新支撐『六穩』『六保』」。高新科技企業在發展早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在當前疫情危機背景下,包括中國科技業在內的全球公司都急需現金和流動性。
在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正式實施後,3月16日,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股市集體暴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劉鶴在金穩會上發出「穩定宏觀經濟、穩定金融市場、穩定資本市場」的「三穩信號」,並明確表示中概股不會退市。這是有中共最高領導人首次打破沉默且做出強烈回應。劉鶴這一積極表態,也代表決策高層看到中概股全面退市後果真的很嚴重,不只是「三不穩」,「六不穩」都有可能。
而在今年3月這波集體下跌中,大陸媒體紛紛以「中概股失去『美國夢』」為題報導中概股總市值兩天蒸發上萬億。對中國企業來說,特別是高新科技公司,關鍵的不是已上市的公司被摘牌的問題,最為可怕的是以後不能在美國這個市場上再融資。
中概股中概股退市風暴的起點,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SEC並要求企業揭露,自身是否為任何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如證明自身不被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披露董事會裡共產黨官員姓名、共產黨黨章是否寫入公司章程等。
從PCAOB公布的未獲得審計底稿的公司名單來看,二百多家公司中90%都是中概股企業。而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中國互聯網龍頭企業都有成立中共黨支部。這些巨頭們也曾無視上市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與投資大眾權益,向「黨」表態要把經營權和所有權「放棄」。如馬雲說過,「如果國家需要,我隨時可以將支付寶無償獻給國家」。
實質上,中概股在美國集體遭遇誠信危機是「表」,中共才是「裡」。這才是中共一再拒絕PCAOB的審計要求以及有口說不出的地方。這場中美關於審計底稿的監管談判後期,中共要考慮的是如何才能達成協議以體面下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