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全球化已死 應確保貿易隨時可替換中國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4月29日訊】俄烏戰爭的爆發以及中共當局在這個事件上的表現,令德國人對專制政權的危害有了更深的認識。日前,又有德國媒體發文,批評西方此前主導的全球化在政治上「太天真」已走入死胡同,並呼籲德國貿易應確保隨時可替換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以保障經濟安全。

德國《時代週報》日前刊發了宏觀經濟學家Gustav A.Horn撰寫的一篇客座評論文章,引起輿論關注 。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這篇題為《德國需要全球貿易新規則》的文章坦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表明,過去西方國家追求的那種不受限制的全球商貿的理念已經破產,「我們所熟知的全球化已經死亡」,德國新時期的貿易政策,必須更多地以自由民主價值觀為導向。

文章表示,俄烏戰爭已經表明,「專制者會把潛在的、以戰爭形式呈現的權力訴求置於商品自由流通之上」,專制者只有在有利於維護自身的權力時才會贊同自由貿易。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的供應鏈的安全與貿易的公正,德國今後發展跨國貿易時,除了考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外,還應該更多地考慮價值觀因素,加強與志同道合國家的貿易。

文章建議今後把德國的貿易夥伴分為三類:首先是優先發展與價值觀趨同、地緣相近的歐洲鄰國的貿易;其次是與價值觀相近、地緣稍遠的美國、日本等國的貿易;第三,對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只能視為「功能型貿易夥伴」,要盡可能地避免對其產生依賴,必須確保隨時可將其替代掉,這樣才能保證不會對自己的經濟造成太大的損失。

「我們必須就更換特定貿易夥伴進行預演,相關的企業也必須隨時為這種更換做好准備」, 文章寫道,「這可以通過保障協議來實現,即:在出現危機時,其他供應商能夠按照承諾迅速替代供貨。必要時,還應當讓價值觀相近的貿易夥伴來接替生產,盡管這可能意味著更高成本。」

文章進一步指出,雖然替換貿易夥伴在短期內可能意味著無法再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價格優勢,但是長期來看,「這會讓宏觀經濟更為穩健,更加能抵禦政治或經濟脅迫」,而更安全的供應鏈將能夠彌補相關的損失。

文章強調,以價值觀導向的貿易政策不再單純算計經濟得失,而是會考慮供應安全、防範政治脅迫等因素,這樣的貿易政策將重新與和平掛鉤。

事實上,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以及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已經讓西方國家開始意識到,貿易供應鏈依賴中共專制政權統治下的中國存在巨大的安全風險,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促使西方國家對這種風險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就在今年4月初,德國《商報》曾經刊發了題為《當企業高管成為了經濟戰士兵》的評論文指出,普京發動的烏克蘭戰爭為全球化進程踩下了剎車,而真正能決定全球化命運的則是中國。

「剛剛結束的歐中峰會釋放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便在對華關系問題上,也沒法再像以前那樣照常做生意了」,文章寫道,「面對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曖昧立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說『這事關信任、事關可靠度、事關長期投資的決策』。」

文章指出,中共政權攻打台灣早已被金融市場稱為「灰天鵝事件」,這是一個可能會對全球芯片市場產生沖擊的事件。而意識到這個風險的美國芯片廠商英特爾,已經在美國俄亥俄州、德國馬格德堡市建設新工廠,而近半德國企業有意縮減從中國進口物資的規模,「即便是中國業務占總銷量40%的德國大眾汽車,如今也想分散目前集中在中國市場的風險」。

(記者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程非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