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在上海故居的幾段往事

文/仰岳 整理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4月27日訊】上海市,不單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自民初以來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同時它也是中國近代革命家孫中山投身革命事業後,駐足居留最久的地方之一。

目前位於上海市黃浦區香山路7號的深灰色二層洋樓,便是孫中山當年在上海的故居,他在1918年至1924年居住期間,先後在此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中國國民黨宣言》等著作。當時他憑著上海這國際都會的地利,走訪、接見了諸多當時中外主流的政治要人和新聞媒體,其間的人、事影響中國近代史甚鉅,在這個地方同時也發生過幾段為人津津樂道的軼事……

上海故居的來歷

孫中山自從將大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後,就與幾位革命同志一起在上海環龍路63號居住。一日,有四位加拿大歸國的華僑前來拜訪,與孫中山相談甚歡,最後在告辭離去前,他們私底下問侍衞隊長馬湘:「孫先生住的房子太不像樣了,這是他自己的嗎?」

馬湘回說:「他哪裡有房子?這房子是租來的,每月要付65元租金呢!」

這四位華僑感嘆地說:「哪裡有做驚天動地大事業的人,竟連住的房子也沒有的呢?我們一定要替他想想辦法。」

於是這四位華僑一致決定拿出一筆錢,購買了一棟洋房給孫中山居住,這便是現今位於上海市黃浦區香山路7號(當初稱為莫里哀路)的孫中山故居。

國父孫中山曾經在上海居住過的寓所資料照。(鍾元翻攝/大紀元)

當孫中山知道後,起初連忙推辭,不願接受此豐厚的贈禮,經過四位華僑再三地解釋,說明這完全是為了幫助革命事業,孫中山才勉為其難地接受。日後他為了籌措革命資金,還先後兩次將此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後由幾名華僑贖回。

國務總理唐紹儀「等菜」

孫中山的生活一向極為簡樸,在上海居住其間,每天家中用餐有好幾個人,但菜錢不過只有二、三元。

有一天唐紹儀去拜訪孫中山,唐紹儀曾在清朝時期公費派至美國留學,在北洋政府中負責處理稅務及外交,因工作績效優異而獲重用,曾官至國務總理。

當時二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談到中午,孫中山就留他下來吃午飯,他還特別吩咐僕人,到知名廣東菜館「趣樂居」買一隻鹵水鴨回來待客。

用餐時,唐紹儀也不客氣,很快地就把鴨吃完。他以為尚有其它餚饌陸續端來,於是就放下筷子等菜。

孫中山見狀,便說道:「簡單得很,沒有什麼好的菜款待。」說完就問隨身侍衛:「還有菜嗎?」侍衛回道:「廚房裡只有鹹魚。」

孫中山只得拿出鹹魚讓唐紹儀吃完午餐,這時唐紹儀說道:「我大吃慣了,一隻肥燒鴨我可以一頓吃完,家裡雖然也是幾個人,但每餐菜錢便要十元啊!像孫先生這種生活真是太寒苦了!」

之後唐紹儀對孫中山先生的人格更是佩服,在孫過世後,唐紹儀還提議廣東國民政府,將孫中山出生的香山縣改名中山縣,表示對總理的永久紀念。

廚師宋玉銘買「草頭」

宋玉銘原本在上海「玉行宮」飯館當廚師,他不只菜燒得好,為人更是以誠懇老實著稱,深受革命黨同志的讚許,他也因此接受推薦,當了孫中山先生的廚師。

有一天孫中山對宋玉銘說:「今天弄點『草頭』來吃。」

宋玉銘以為孫中山是指名菜「槽頭肉」,不過到中午吃飯上菜時,才知道孫先生不是那個意思。

第二天早上,孫中山和他一同上菜市場買「草頭」,宋玉銘這時才知道「草頭」居然是指「苜蓿」。他不禁脫口說道:「這是野菜,在鄉下是拿來餵驢子的!」

這時旁邊的侍衛不高興地瞪了他一眼,孫中山卻說:「別怪他,他很老實,這樣很好。」

宋玉銘出身窮苦人家,不識字。孫中山在百忙間還教他讀書識字,配合他的工作,從柴、米、油、鹽這些入手,一個一個讓他認,教他寫。還經常給他講些革命的道理,教他為眾人服務的思維,以及說真話、做真事,做一個為他人著想的好人。

宋玉銘替孫中山當了三年的廚師,直到1922年發生了廣州六一六事變,宋玉銘因為還要照顧上海家中老、小,無法跟隨孫中山赴廣東,才依依不捨地離去,而孫中山到廣州後還曾寫信慰問他。

孫中山的一生中,大部份時間都為了革命事業不斷地奔走,即使下野在上海居住的幾年期間也從未安逸。他生前始終簡樸度日,身後只有留下這棟華僑贈與的、目前已經成為文物保護的上海故居。而屋中留存下來的除了一些孫中山夫婦曾使用的用品外,最多的也就是五千餘本藏書而已。

這棟小小的西式洋房,在上個世紀,曾見證了孫中山先生的「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的胸襟和處事為人,銘記了中國的政治更迭、變換;而在這個世紀,在疫情突起、國際局勢劇變的時刻,這個曾經世界聞名的城市,又將為我們見證些什麼呢?

參考書目:

《孫中山傳奇》作者石靜宜 可築書房1990年出版

《我們的國父》杜英穆著 名望出版1987年出版@*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