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28日訊】清朝時,科爾沁王的名字長達十二個字。人們要想記住全名並非易事。有幾家滿族大臣就取一個字作為家族姓氏。李鴻章麾下有一武將,自幼是孤兒不知本姓,「之乎者也」哪一個可為他的姓?大清奇才金采因何改名為「金聖歎」?翻閱前朝軼事,盤點取姓改名趣聞。
清高宗時,滿蒙大臣的名字多由天子命名。科爾沁王名字最長,他是乾隆的外孫,由固倫和敬公主所生。科爾沁王年幼時,乾隆為其取名「鄂勒哲依忒木爾額爾克巴拜」,長達十二個字。鄂勒哲依,蒙古語有福之意。忒木爾,意為有壽。額爾克,意思是鐵。巴拜,含義是珍寶。乾隆希望這個外孫長大後,福壽雙全、結實如鐵、珍之若寶,一個名字滿含吉祥的寓意,也足以見乾隆對外孫的寵愛了。
當然這麼長的名字,人們要想全部記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滿蒙大臣名字的發音,對於太監唱名是個挑戰,對漢臣書寫公函,也耗時耗力。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中,有幾家滿族大臣以姓或名中的一個字作為姓氏。
1. 取名中一字為姓氏
順治時,鎮海將軍瓜爾佳·石廷柱(1599年─1661年),本姓瓜爾佳。這一家取將軍名字中的「石」字為氏,其子叫石琳,孫子叫石文炳、石文晟。康熙朝中,禮部尚書伊爾根覺羅·顧八代(?─1708年),本姓伊爾根覺羅,這一家以「顧」為姓氏,其子叫顧儼,孫顧琮。雍正的心腹大臣鄂爾泰(1677年─1745年),本姓西林覺羅,以父親鄂拜名字中的鄂為氏,其子叫鄂容安,孫子叫鄂津。在乾隆朝,大學士尹繼善(1696年─1771年),本姓章佳,以父名尹泰的尹為氏,其後諸子沿襲不改。
這幾家滿洲大臣取姓中的一個字,或取名中的一個字作為家族姓氏。如果孤兒不知自家姓氏,又該從何取姓?
2. 以「之乎者也」的者為姓
光緒時期,有個名叫貴的孤兒。他的祖上是雲南人,因罪被發配到合肥,後代子孫就在合肥扎下了根。貴兒從小就成了孤兒,不知道自己姓什麼。當他稍長大後,應募為兵,主管徵兵的官員問他姓什麼。貴兒語塞,瞪著眼睛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主事的官員笑著說:「也沒什麼稀奇,之乎者也,都可以為姓,那你就姓者名貴吧。」於是就以「者貴」二字,為他登記名冊。者貴久經沙場,積累了不少軍功,後來被記名為提督巴圖魯,借補直隸通州協副將。李鴻章(1823年─1901年)總督直隸時,者貴成了他的麾下部將。
者貴自幼是孤兒,想必沒有多少讀書識字的機會,無法給自己起一個漂亮的姓氏,不過這也不妨礙他建功立業。金聖歎和貴兒相反,他是一代奇才。在當時,金聖歎聲名赫赫,震動天下。金姓已令他灼灼生輝,名采也是錦上添花。這位恃才傲物的才子,引用《論語》給自己改了字。
3. 引用《論語》改名「聖歎」
清朝初年,金聖歎(1608年─1661年)是一代奇才。他本名金采,字若采。他喜好飲酒,曾經在其居住的貫華堂中設下高座,召徒講學。他滿腹經綸,縱橫於經史子集,簡直無所不曉,令天下士子傾倒。
大清入關後,金采絕意仕途,更名為金人瑞,字曰聖歎。有人問他改字的含義,他回答說:「《論語》有兩『喟然歎曰』,在顏淵為歎聖,在與點則為聖歎。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意思是,《論語》中有兩處「喟然歎曰」,一處是在顏淵為歎聖,一處是在曾點為聖歎,我是和曾點一樣的同類人!
「在顏淵為歎聖」,是說顏淵讚歎孔子,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顏淵感歎孔子的學問,越仰望越覺得高聳;越鑽研越覺得深厚;看著像是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後面。
「在與點則為聖歎」,孔子的弟子們子路、曾點(一作子皙)、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向,曾點回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曾點打算約上五六個成年人,再帶上六七個小童子,去沂河裡洗澡,然後在祭天祈雨的舞雩臺上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歡樂的歌,逍遙自在地走回家。孔子聽罷,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曾點描繪了禮樂治下的陶然美景,人們心中有仁有禮,敬天禮地,一片和樂怡然的氣息。這詩情畫意,春風和煦的美景,孔子也為之讚歎。
金采引用《論語》故事,為自己改字為「聖歎」。
盤點取姓改名,稍加追溯,會引出一連串的故事,林林總總,氣象萬千。帝王恩寵臣子,官員揶揄孤兒,亦或文士效法聖賢,歷史片段濃縮為簡短的故事,竟也斐然成章。
(事據《竹葉亭雜記》《清稗類鈔》卷43)@*#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