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21日訊】中醫對於大米,有著獨特且深入的認識,米可當主食,又能入藥。雖然許多人以健康為由,飯吃得越來越少,但是,飯仍有它不可取代的好處。例如,吃米飯養胃氣,還可幫助補血。
大米可當主食 還是一味藥
人類食用大米已有數千年歷史,最早可追溯到8千多年前,當時,在中國湖南道縣發現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有句俗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數千年來,大米滋養了一代代的人,中華文化能源遠流長,大米幾乎參與其中。
大米不僅是經典主食,還可作為藥用。中醫典籍《傷寒論》記載的名方白虎湯,加入粳米以益胃生津,桃花湯則加粳米來養胃和中。
人們常吃的米飯,可簡單分為秈米、粳米兩種。
秈米外表細長,黏性差,主產在華南、台灣、印度和中南半島。粳米米粒呈短圓形,主產在北方,如華北、日本和韓國。粳米黏性較秈米好,製作壽司就要用粳米,才會有黏性、彈性兼具的口感。
維心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葉啓民表示,秈米適合煮飯而食,較能耐飢餓;粳米宜煮粥,煮出來粥比較濃稠。
粳米功效與秈米相同,只是《傷寒論》作者張仲景當年生活在黃河地區,才用粳米入藥。醫書中強調用粳米,而非白米,另一原因是為了區別白米和糯米,因為糯米難消化,不宜病人食用。
米要趁新鮮吃?放一年的陳米養生效果好
古人對米很講究,對不同時間、地點種植收割,以及存放時間長短的米,都會進行細分。
例如,放上一年的米稱為陳米。陳米因下氣易消,很適合生病的人食用。
清代藥學著作《食鑒本草》就提到「陳稻新碾者尤佳」,放了一年的陳稻,在食用前才脫穀,這種新碾出來的陳米最養胃氣。葉啓民強調,吃陳米的前提是米要保存良好,沒有長黃麴毒素。
不僅把米放上一年有養生功效,將米炒過還能治病,炒米性燥助火,能改善因脾胃虛寒造成拉肚子的症狀。葉啓民指出,傳統零食爆米香也類似炒米,他提醒,大便乾硬的人就不適合常吃,以免助長火氣。
補血要吃白米飯 提供造血的基礎
華人自古以來的飲食習慣,是把米飯當主食,吃飯配菜。中醫有句話是「胃納五穀,以養五臟氣」,養生首要注重五穀,其中又以性味甘平的白米飯適合所有人。
「我最喜歡稱白米飯為基載電力」,葉啓民說。基載電力是指可以一天24小時持續產電的發電方式。他解釋,肉、菜是很營養的食物,但只是附加的電力。白米飯才能穩定提供能量,讓身體最有效、最安全地吸收養分。尤其是生理期血量較多的女性、貧血者、用餐後餓很快的人、體弱者,特別需要吃白米飯。
以補血功效為例,鐵質含量高的豬血、紅肉確實可補血,但真正造血的基礎來自五穀。所有的營養都是從脾胃吸收,先供應身體運作後,有剩下的能量才會用於造血。五穀若完全不吃或吃得少,胃氣會越來越衰敗,自然沒有多餘的能量去造血。
不少女性認為喝四物湯可補血,但四物主要作用不是補血。葉啓民解釋,四物湯是提肝血出來暫時使用,所以過去是作為傷科用藥,當患者大失血時,用四物提血。
用餐後約2小時就會肚子餓、身體覺得虛弱、手腳軟弱無力,甚至腳發抖的人,代表胃氣、能量不足。這類患者要特別留意米飯的食用量,需要加大飯量。
另外,平時健康的人,生病時也要把飲食降級,乖乖吃白米飯。例如,有些減肥者的餐點以蔬菜和肉為主,飯量很少,甚至不吃。但生病時仍這樣吃,就會造成能量吸收不足,痊癒得慢。
五穀雜糧雖營養 不是人人都適合
現在許多人覺得白米飯沒什麼營養,相較之下,市面上很常看到把蓮子、紅扁豆、芡實、蕎麥、燕麥、小米、麥仁、糙米、黑糯米、紅薏仁等穀類混合而成五穀米、十穀米販售。人們認為,這樣混合不同穀類的吃法更營養、更健康。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的脾胃都能好好的消化這些穀類、負荷它們帶進體內的營養成分。
例如,這些五穀雜糧的蛋白質、鉀、磷含量偏高,腎臟病患者、糖尿病合併腎病變的患者都無法負擔。五穀的植酸、草酸含量也高,會抑制鈣質、鐵質的吸收,也不適合貧血患者。
葉啓民提醒,養生應是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進行個人化的調養,把身心調整到最和諧的狀態。並不是認為什麼食物養生,就多吃什麼,最好是視身體情況挑選食物。否則,就像對低年級學生授予高年紀的課程,造成學生無法消化吸收,會學得更差。脾胃不好的人吃糙米、五穀米,也會承受不了,脾胃會越吃越虛弱。
糖尿病患者也建議吃白飯,因糖尿病患者的脾腎虛損嚴重,白米有益脾胃。而且白米飯為原型食物,比全麥麵包、麵條更能使餐後血糖穩定上升。如果很擔心血糖問題,也可以白飯為主,再加一點五穀。基本上,只要遵循肉、菜、飯的進食順序,就能使飯後血糖上升較穩定。(推薦閱讀:白米飯補脾胃、穩血糖 糖尿病也能安心吃)
身體健康,五穀都能吃的人,葉啓民建議仍是以白米飯為主,其它五穀為輔、偶爾作為一餐主食即可。因為多數GI值低的穀類,性質偏寒涼,不宜常常食用。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