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重基建輕消費 中共老路走不通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13日訊】大家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來到了一個拐點,就像我們之前節目中所說的,今年的GDP增速「保5」都很困難,而且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強調,消費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最大拖累因素。但是看起來,北京當局對此束手無策,因為到現在,也沒有拿出什麼行之有效的辦法來促進消費。相反,為了刺激經濟,中共除了在貨幣政策方面有所放鬆之外,在財政政策方面,仍然希望通過基建投資來帶動GDP增長。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北京到底採取了哪些促消費措施,為什麼沒有效果?加碼投資基建項目,到底能不能達到「穩增長」的目的,會不會加劇地方財政的債務危機呢?以及,中共目前的刺激政策,又是否和它的目標背道而馳呢?

消費持續疲弱 中共束手無策

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按不變價格計算,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如果從分項數據來看,外貿表現最佳,投資成長趨緩,內需消費不振。但實際上,在消費、投資和淨出口這三大需求中,對GDP的貢獻最大的,並不是出口,而是消費。

數據顯示,2021年的最終消費支出,拉動中國GDP增長5.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遠高於貨物和服務出口的20.9%,以及資本形成總額的13.7%,足見消費在「三駕馬車」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中國2021年的消費增長,卻明顯滯後,而且是持續下滑。數據顯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過去兩年的平均增速只有3.9%,低於GDP的兩年平均增速5.1%;而且從去年3月的同比增長34.2%,一路下滑到去年12月的1.7%,顯示消費疲弱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拖累。

這一點,從今年新年假期的主要消費數據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比如旅遊,中共文化旅遊部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新年假期,中國國內旅遊的出遊人次和旅遊收入都同比減少,而且,在出行人口同比減少2%的情況下,旅遊收入卻減少了3.9%,這也說明,即使人們願意出門旅行,也大大壓縮了旅遊消費的開支。

另外,作為主要消費指標之一的電影票房也在下降。根據中國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從除夕到正月初六期間,電影票房同比減少了23%,觀眾人數同比下降了將近30%。

中共在去年大力倡導「就地過年」,今年則要求,各地方不得隨意禁止外地群眾返鄉過年,所以今年的返鄉人數同比上升了48%。但是,在人員流動明顯好轉的同時,旅遊、電影票房等數據依然低迷,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消費的疲軟。

我們知道,造成消費疲弱而且持續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受到疫情和中共監管措施的衝擊,導致就業萎縮、收入減少,使得民眾不捨得花錢、不敢花錢。中共雖然在口頭上強調,要促內需、促消費,但是,卻一直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措施。

去年9月和今年1月,中共的相關部門,都發布了關於促消費的通知。但是,這些通知裡提到的各種舉措,都不是直接促進消費需求的,而都是強調提升消費的品類、質量和便利性。

從去年11月份以來,一些地方政府雖然也陸續推出了一些鼓勵消費的措施,但主要是為了促進汽車和住宅銷售,所給予的有針對性的獎勵優惠措施。另外,雖然個別城市也發放了一些消費券,但這些消費券,不同於其它國家發放的現金補貼,不僅數額少,也都只是購物折扣券,而且還都有使用限制。

顯然,這些措施,都不能真正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所以,就像我們看到的,進入2022年以來,民間消費仍然是萎靡不振。

財政發力促基建 一季度是發債高峰

但是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卻在紛紛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證券日報》的報導,截至2月6日,已有北京、河北、山東、上海,還有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八個省市發布了2022年重大項目投資清單,一共有6,501個項目,總投資額合計至少超過15.6萬億元。

但是,這些基建項目的資金從何而來呢?專家表示,專項債是穩投資的重要發力點。

專項債,指的是地方政府為了籌集資金建設專項具體工程而發行的債券。根據中共財政部的數據,去年,中共安排的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為36,500億元,實際新增專項債券發行35,844億元,占已下達額度的98.2%。

去年12月中旬,中共財政部又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4,600億元。根據Wind的統計數據,截至到2月10日,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已經發行了5,416億元,占到「提前批」專項債的37%。由於中共財政部明確要求,專項債要早發行、早使用,預計今年一季度將迎來專項債的發行高峰。

針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中共財政部官員認為「風險總體可控」。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隱性債務才是地方財政的真正問題。

根據高盛集團去年9月發布的報告,中國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已經膨脹到經濟規模的一半以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債務總額,已經從2013年的16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去年年底的大約53萬億元,相當於中國GDP的52%左右,高於官方公布的政府未償付債務總額。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明、孔大鵬的研究也顯示,近年來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率呈現上升態勢,已經逼近警戒線。

另外,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讓金,但是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蕭條,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相繼出現違約,地方政府正在面臨土地出售的困境。

大家知道,去年,大陸就不斷的傳出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的消息。目前,大部分省份都下調了2022年的預算收入目標。據財新統計,截至2月9日,在已經公布了相關數據的25個省份中,有23個省份的2022年預算收入目標,都低於2021年。

大陸媒體報導稱,基建投資是今年政策發力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而專項債是基建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多項研究指出,基建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

例如,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假設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要達到3.5%,製造業及其它投資的增速也都同步增長,那就意味著,基建投資的增速要達到14%,但這顯然難以實現。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的院長滕泰認為,投資,已經很難像過去十年、二十年那樣,再拉動GDP增長的50%以上了,未來經濟增長已經不能依靠投資來驅動了。

另外,很多地方已經是「建無可建」了。各地方普遍反映,有穩定市場回報的基本建設項目越來越少,即便有財力支持,在較短時間內,也找不到可用於基建投資的項目。換句話說,基建投資無論如何都上不去了。

至於說要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專家表示反對。曾擔任過中共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的賀鏗就曾說過,不贊成「新基建」的提法,同時建議暫時不要在「5G商用化」方面花太多錢。一是投入太大,動輒幾千億;二是暫時沒有多大用處。

那麼,面對經濟下行的「三重壓力」,中共到底應該怎麼穩增長呢?

保就業、促消費才是解決之道

巧合的是,這些專家學者都認為,保就業、促消費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賀鏗認為,「需求收縮」,是就業不充分和收入增長緩慢造成的,不高度重視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經濟不可能順利恢復到健康發展水平。所以,他建議,推動財力下沉,更好地支持基層政府落實紓困政策,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中泰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消費低迷的狀況和居民收入有關,尤其是和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速相關性更大,在過去5年,中國高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累計增速,超過中等收入組10個百分點。此外,他認為,考慮到民營企業對稅收、投資、創新和就業的重要貢獻,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非常重要。

而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的院長滕泰則認為,在消費占比已經超過65%、基礎設施相對完備的背景下,只有靠最終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才是真正可持續的增長。比如,發行6萬億的特別國債,用來給6億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中低收入者發錢或是發消費券,平均每人1萬元,用來刺激消費、穩增長。

但是,這樣的提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長期以來,中共的決策部門和執行部門已經形成了一套「以投資來穩定增長」的決策觀念和決策體制。而且很多學者認為,如果把資金發給消費者,並不能帶來持續的正向影響,要麼沉澱、「打水漂」,要麼一次性消費完。

但是,大家看到,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疫情期間的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美國政府的三輪主要財政刺激計劃,總額達到5萬億美元,其中直接發放進入消費者帳戶的金額,就達到了2.93萬億美元,低收入者平均每人1萬美元,三口之家3萬美元,所以美國的消費大幅擴張。因此,滕泰主張,通過「發錢」來人為刺激消費。

其實,這些觀點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不謀而合。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月28日發布的年度評估報告中,已經將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下調到4.8%,認為,北京雖然加大了貨幣和財政寬鬆力度,但目前的政策還不足以讓經濟增速超過4.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北京提出的建議,包括在允許財政赤字增加的前提下,政府大幅削減企業稅收,或者將政府資源重新投向家庭,而不是增加公共投資,因為「引導資金流入低收入家庭的口袋,可能有助於刺激消費」。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呼籲中共實施國有部門改革,為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開展競爭,創造更便利的條件,因為國有企業的平均生產率,只有同行業民營企業的80%。

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現,到目前為止,北京當局一直專注於使用供給側措施來提振生產,而沒有採取任何有意義的措施,來促進消費支出。而投資驅動的復甦,加劇了中國經濟的失衡,導致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的轉型延遲。

我們看到,中共的目標是要實現經濟轉型,讓經濟增長主要由消費、而不是投資來驅動,所以它還整頓了房地產、教培和互聯網行業,提出了所謂「共同富裕」的口號,希望減少貧富差距,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但是它所實行的所有措施,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低收入人群沒有變得更加富裕,卻讓更多人越發貧窮了;因為消費低迷,經濟增長不能依靠消費來驅動,所以,不得不再次加碼基建投資。

只是有一點,即使這一次中共走回基建投資的老路,也未必能刺激經濟增長了,而且,還可能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危機。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訂閱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