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2月08日訊】一艘軍艦,裝備了能夠看到400公里的相控陣雷達,同時裝備垂直發射系統,能夠發射中遠程防空導彈,這樣的軍艦就可以稱之為盾艦。盾艦也是各國海軍建造的主要目標。
對於台灣海軍而言,由中山科學院研究了被動相控陣雷達,自己還有射程達到200公里的天宮防空導彈,再加上從美國引進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就可以組建自己的盾艦,由此引發的計劃就是震海計劃。
2016年6月20日,中華民國海軍公布了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示意圖,將取代成功級、康定級等巡防艦,裝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系統、海羚羊短程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等等,專案代號叫震海計劃。
然而到今年,六年過去了,軍艦不僅沒有下水,而且震海計劃卻發生了多次變故。在2021年底,從多個渠道傳出消息,震海計劃又要延宕三年。為此,海軍計劃推出2,000噸級的輕巡防艦,用於過渡。這款輕巡防艦分為防空和反潛兩個版本,並且不裝備相控陣雷達。
此計劃一出,立刻引來軒然大波。海軍駁斥輕巡防艦預算項目還沒有列編,在立法會質詢時和中科院對峙。震海計劃背後的種種因素,我們作為局外人很難看清,也不多加評論。
震海計劃多次延宕的原因
震海計劃為什麼拖延多次?原因並不只是中科院的問題,或者是海軍的問題。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垂直發射系統MK 41交付比較晚。取得美國的出口許可證的時間比預定時間推遲了一年多,這就導致中科院和海軍在垂直發射系統上進行測試對象進度嚴重落後。
第二個原因是早期編訂的震海計劃目標是被動相控陣雷達,中科院也早已研究成功。其實在8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台灣就已經有了亞洲地區第一款被動相控陣雷達,就是長白雷達,在此技術基礎上又開發出了自己的艦載被動相控陣雷達技術。
這一點中科院在立法委答疑的時候也給出了明確回覆。2020年12月29日中科院前院長張忠誠在立法院表示,被動相控陣雷達是針對當初巡防艦來做的,並沒有過大。
既然已經有了被動相控陣雷達,為什麼不繼續震海計劃呢?因為海軍改變了要求。根據我看到的台灣媒體報導,在2020年中科院雷達就通過了初期戰鬥評測,但是海軍出於某些考量,要求中科院能夠整合主動相控陣雷達。海軍的想法並不一定是錯,當時對岸中共的武器裝備變得更為強大,那麼被動相控陣雷達可能無法滿足未來的戰術需求。
第2點就是台灣的新巡防艦要滿足未來40年的戰術需求,不是說服役的時候有被動相控陣雷達就不錯了,過了30年、40年,這款軍艦還要再用,還要能滿足戰術需求。所以海軍綜合考慮,認為新的巡防艦應該更換主動相控陣雷達。
海軍更換了需求,中科院要重新研發,這樣時間不就又大大耽誤了嗎?
中科院並非沒有發展主動相控陣雷達,在2020年7月和10月刊載於媒體的S波段旋轉相控雷達,俗稱的海鷹眼就是初步成果。它的外形和法國泰勒斯集團的Smart S系列單面旋轉雷達相似,偵搜距離只有167公里,能夠同時追蹤500個空中和水面目標。這樣的性能對於天宮二導彈來說是不夠的,天宮二的基本型號射程就達到200公里,作為偵搜雷達來說,偵搜範圍至少要達到300公里才合適。
中科院目前正在研發新型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就在前不久,在九鵬基地進行試射導彈和主動相控陣雷達配合測試,測試成功。但是進度仍然遠遠落後,無法按照原定的期限配合原型艦的建造。
第三個原因,海軍對於中科院的雷達重量能否達到原先4,500噸級的軍艦的要求仍然有疑慮。所以,早在一年多前,就開始向法國土耳其美國等五個國家尋求解決方案。我覺得向美國尋求方案還可以,向土耳其尋求方案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台灣最應該尋求幫助的國家是日本和以色列。
關於震海計劃的3點想法
第一,可以學習和借鑒日本的技術。日本當時在開發相控陣雷達的時候,走的是C波段和X波段的雙波段相控陣雷達。OPY2的探測距離能達到370公里,這不就夠用了麼?採用C波段雷達的好處是什麼?用電功率減小,雷達重量減輕,適合雷達的小型化,裝在4,500噸級巡防艦不是什麼問題,日本OPY2就裝載5,500噸級的最上級巡防艦上。哪怕一開始技術不成熟,相應減少一下元器件的數量也能達到重量需求。這是第一條路:學習日本走C波段相控陣雷達。
第二條路,學習以色列。我們知道相控陣雷達重,裝在4,000多噸級的巡防艦上比較吃力。但是我們要知道,以色列人把自己的相控陣雷達裝載到了2,000噸級的薩爾6上,甚至裝載在1200噸的薩爾5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1,200噸的軍艦就比台灣的沱江級大那麼300噸,人家都可以裝相控陣雷達,4,500噸的軍艦裝相控陣雷達有那麼難嗎?
我們這裡介紹一下以色列開發的這款EL/M-2248主動相控陣雷達。
EL/M-2248可360°全方位掃瞄,同時探測、識別和定位多種類型、上百個來襲目標。其中對火箭彈的探測距離在100千米以上,對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為25千米,同時配合桅桿頂部的X波段高精度對海搜索雷達,可對來襲目標進行精準定位。
EL/M-2248主動相控陣雷達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通用化版本,重量大,每一個陣面重量就達到兩噸,陣面面積是3×3米,探測距離能達到450公里。這個重量和面積相當不錯了。美國的SPY1相控陣雷達,陣面尺寸是3.7米,重量是五噸,可見以色列人在小型化上做得相當不錯。這款裝在以色列自己2000噸級的薩爾6上。而印度人所有新的軍艦,從航母到驅逐艦,都是裝的以色列的雷達。
除此之外,EL/M-2248還有一個輕量化的版本,這個版本每個陣面只有500千克,陣面大小是1×2米,不僅小,探測距離也不錯,能達到250公里。這樣的雷達,如果台灣能買到,裝到2,000噸級的巡防艦上都沒問題。250公里的探測距離對於天宮2來說也足夠了。
那第三條路就是循序漸進。台灣海軍目前沒有必要一步就達到美國的伯克級或者日本的摩耶級的水準,可以先安裝被動相控陣雷達。這一點可以向其它國家海軍學習,比如美國的伯克級驅逐艦,也是有不同的批次,每個批次的性能都有改變和提升,艦體結構甚至也有相應的修改。中華民國海軍完全可以考慮先建造兩艘裝備被動相控陣的巡防艦,慢慢過渡到後面的批次,安裝新研發的主動相控陣雷達。
一款武器裝備的研發過程是非常複雜的。我作為一個曾經在製造業工作過的人員,知道製造業的艱辛。一款工業產品,從一開始提出設計需求,到設計人員進行設計,到採購不同的OEM,到物流,到最後的製造甚至是裝配,中間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需要大家不斷地配合和溝通,甚至在某些地方你要做出取捨。特別是對於台灣這樣一個第一次研究神盾艦的國家,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肯定是不少。
但是我們從一個大的picture來看,台灣海軍已經有了被動相控陣雷達,也有了天宮二導彈,也已經購買了垂直發射系統,建造神盾艦的關鍵元素都已經配齊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放棄震海計劃或者更改震海計劃是非常可惜的,哪怕多花兩三年的時間,也值得把震海計劃繼續搞下去。
我們今天的節目裡著重介紹了以色列的相控陣雷達以及薩爾6型導彈護衛艦,這款導彈護衛艦排水量只有2,000噸,但裝備強大的防空反導及雷達,擁有76枚防空導彈和16枚反艦導彈。那麼以色列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對台灣海軍又有怎樣的啟示呢?請看下集。
我是子定,歡迎大家訂閱我們的節目,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訂閱頻道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jPE-4XnyqBBuxhXshSAw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tansuo
訂閱探索時分Telegram群組:https://t.me/jiemishifenchannel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