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19日訊】當我們說到香菜,想必大家夥兒一定都不會陌生,香菜是眾多美食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材,很多時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食材。香菜一般也都是被用來當作菜品的配料或者是調味料的,因為香菜本身的香味濃烈,同時色澤翠綠,將它放到湯裡面或者是菜裡面的時候,就會使其味道更加鮮美,會更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促進人的食慾,讓人胃口大開,健胃消食等等一系列的好處。
尤其是做一些魚類的佳餚的時候,也更是離不開香菜的,魚裡面不放一點香菜,就好像是失去靈魂了一樣。但是雖然香菜的好處眾多,但是對於香菜的味道,一部分人還是十分排斥的,正所謂一個人一個口味,在一些人看來這是美食,但是還有一部分人就覺得這就像是毒藥一樣,嗤之以鼻,因此還有人稱它為「臭菜」「苦菜」。
「香菜」這個名稱是一種錯誤的叫法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其美食文化歷史悠久,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之上,也因此衍生出不少獨具特色的美食。中國有最著名的八大菜系,每一道佳餚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發展,同時也是中國最寶貴的文化傳承。在這其中,川菜在八大菜系當中也是屬於別具一格的類別,川菜獨特的辛辣口感也讓不少人因此愛不釋手。每一道川菜的製作都需要各種各樣的調味料,然而香菜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代表之一。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是,事實上「香菜」這個名稱是一種錯誤的叫法,其實主要是因為在歷史上的誤傳,所以才導致人們讀錯了,反而是農村人對其的叫法才是最正確的。香菜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西漢時期便從西域傳入我們中國。當時在彼時漢王朝剛建立不久的時候,那個時候西漢王朝整體的國力衰弱,同時北方的匈奴也一直都在侵擾著邊境地區。所以無奈之下的漢王朝也只能選擇暫時的休養生息,然後來盡力的防守主敵人不斷的進攻。
後來,通過文景之治,才讓漢王朝的國力逐漸恢復起來,並且當時國家整體實力也達到巔峰時期,因此在漢武帝時期也就開始對周邊入侵的敵人展開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這才徹底解決了周邊所有對漢王朝有威脅的國家。在此之後的漢王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也一直都保持著安定平穩。等到邊境徹底穩定了之後,朝廷也就開始了西域的一些貿易往來。我們的絲綢之路也正式開始啟程,而張騫也就是這場貿易的主要負責人。
香菜是怎樣引進到中國的?
張騫肩負著朝廷派遣的重任,很快就啟程開始前往西域各國,去尋找更多的特色。主要就是以當時中原的物資來作為雙方之間的交換,最終也交換到大量的農作物。就像我們現在常吃的那些西瓜,綠豆,香菜等等一些常見的農作物也就是從當時才引進到中國的。伴隨著我們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之後,時至今日我們也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了。
香菜也是當時引進農作物中的其中之一,然而香菜的學名到底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詳細的解釋一下。事實上,香菜的真正學名叫做芫荽,香菜也只是它的別名。因為各個地區的不同,所以各地區人們也有不同的叫法。但是按照地理位置來說的話,大多數的城裡人都叫做香菜,然而農村人卻叫做芫荽。並且從這一點來講的花,農村人的叫法才是最正確的。按照一定的史實記載,當時張騫在引進香菜之後,最初的名字是叫做胡荽。直到南北朝時期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是胡人,所以就覺得叫做胡荽不好聽,然後也就下令將其改名為原荽,再到了後來也就變成了芫荽。
到了元朝時期的時候,因為當時國內的漢人地位是極低的,並且大多數漢人都是沒有讀書識字的權力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盲。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人也都根本不認識芫荽這兩個字。而且因為這種食物本身的口味又是極其特殊的,喜歡的人對其愛不釋手,可是還有討厭的人看到之後就遠遠地走開。所以說這種嚴重的兩極分化也讓芫荽變得略有尷尬。之後為了能避免這樣的情況,所以人們將芫荽改名為香菜,寓意它所發出的這種奇特的氣味。
香菜的本名是叫做芫荽
香菜這個名字通俗易懂,很快也在民間傳開。即便後來明朝成立之後,對其有過一些官方的糾正,但似乎香菜這個名稱已經深入人心了,直到官方後來也開始承認這種叫法,這也就是香菜完整的發展歷程了。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的飲食文化進一步得到發展,現如今五花八門的美食也被人們一一端上桌。在這其中,香菜也佔據著重要的作用,並且似乎很多人都完全不知道香菜的本名是叫做芫荽。
但事實上,現如今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依舊將它叫做芫荽,只不過人們的發音並不是用普通話來表達的。其中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並不是普通話,所以現今大多數的農村地區也都被告知這種食物叫做芫荽。雖說經過時間的沉澱,改朝換代期間也更換過名字,但是因為農村地區本身與外界的聯繫就少,所以即便外界有變化,他們依舊保持原樣,所以芫荽這個稱呼也就這麼流傳了下來,如果真的要深究的話,其實農村人們的叫法才是最正確的。
無論如何,香菜在國人心中佔據有獨特的地位,即便一些人根本不喜歡它的味道,但是它依舊是中國多樣菜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親愛的小夥伴們,你們那裡是叫做香菜還是芫荽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