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養老金家底快空 中共指望個人掏錢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24日訊】近年來,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步伐顯著加快,前幾天又剛出台了一個《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養老金改革的方向,雖然大陸媒體都把這當作利好消息來發布,但是,卻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已經難以為繼,養老金已經入不敷出,必須進行改革。那麼,中國的養老金保障制度,到底面臨著怎樣的嚴峻形勢?目前的改革,對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些問題。

發展個人養老金 怎麼成了「重磅利好」?

12月17日,在習近平主持的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五份文件,其中就包括《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強調要推動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營運的個人養老金,要和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

大陸媒體的報導中,普遍把這個新政策當成利好消息來發布,認為這將開啟「個人養老金」的新時代,比如,有的評論說,「個人養老金帶來基金業新機遇」,還有的說「個人養老金迎來重磅利好,資本市場將有更多『長錢』」。

那麼,新政策到底好在哪裡呢?

這些報導提到,目前,三支柱養老金模式已經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其中,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導的公共養老金;第二支柱,是企業主導的職業養老金;第三支柱,就是個人主導的個人養老金。但是中國的養老三支柱,發展卻極不平衡,第一支柱的占比大約是58%、第二支柱是36%、第三支柱,就是個人養老金,只有6%。

另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美國的二、三支柱養老金資產,占同期GDP比重超過130%,加拿大大約是160%,而中國的這個比重是多少呢?只有1.6%,和發達國家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

因此,所謂的「利好」消息就是,跟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第二、第三支柱,仍然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個人養老金這個第三支柱,在中國基本處於空白。而現在,中共的新政策,是要大力發展這個第三支柱。

我們也看到,這個所謂的「利好」消息的背後,卻揭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中國養老金資產的儲備規模很小,和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

中共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主任鄭秉文就曾經表示,中國是一個GDP大國,卻不是一個養老金大國。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占全球GDP的16.3%,但是,中國各類養老金占全球養老金的比重,僅是2.8%。

再看美國呢,不僅是經濟第一大國,而且是全球養老金第一大國。美國寬口徑各類養老金資產,是35.1萬億美元,占全球養老金的比重高達58.5%,如果以窄口徑衡量,美國占全球比重更是高達63.3%。

根據中共社科院發布的報告,按照可比口徑,中國2019年各類養老金,總計大約是11.6萬億元,養老金占GDP的比重只有11.7%,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36個成員國的平均值49.7%,這些國家中還有8個國家的比重超過了100%。

在今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鄭秉文還曾提到,中國養老金資產人均水平很低。以2019年為例,在寬口徑下,中國各類養老金,人均只有4.1萬元人民幣;而美國的人均養老基金,達到了73.1萬美元,大約是510萬人民幣,是中國的125倍。在窄口徑下,中美兩國的差距更大,美國的人均養老金大約是中國的420多倍。

也就是說,中國的養老金儲備嚴重不足,不僅規模極小,而且待遇超低。但是,中國養老金體系面臨的更大挑戰,還不是量多量少的問題,而是根本入不敷出,馬上就要「坐吃山空」了。

中國養老金入不敷出 財政補貼也難以為繼

2019年4月,中共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預計,即使是在財政補助下,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累計結餘,也將在2035年的時候耗盡。

2020年11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至10年的時間,中國預計會有8萬億至10萬億的養老金缺口,而且這個缺口,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擴大。

實際上,根據「第一財經」的報導,自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社保基金就已經入不敷出,需要依靠政府財政補貼來補足缺口。此後,財政補貼的數額逐年增加,2013年的時候是7,372億元,到了2019年,已經擴大到1.94萬億元。

但是,中共財政支出的缺口也越來越大。中共財政科學研究院今年9月發布的藍皮書顯示,中共今年的財政赤字規模,有大約4.7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5年,財政赤字會達到大約10.7萬億。

人口超速老齡化 中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

那麼,中國的養老金為什麼會迅速地枯竭呢?這就要說到人口的老齡化了,因為這和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速度非常快是分不開的。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具有史無前例的超快速度。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13.5%。現在的國際標準是,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14%,就算進入深度老齡社會,如果按這個標準衡量,報告預計2021年年底,也就是現在這個時候,中國已經步入了深度老齡社會,這比聯合國2019年版《世界人口展望》測算的2025年,至少提前了4年。

換句話說,從2000年開始,中國只用了20多年,就從老齡化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而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這個進程需要35年;美國,則是用了64年。

那麼,人口快速老齡化,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原新概括說,中國的老齡化至少具有三大特點。

首先是「未富先老」。發達國家都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時進入老齡化社會,例如,日本在1968年前後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2010年不變價美元)超過1.7萬美元;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2010年不變價美元)剛剛超過1,700美元,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

其次是「未備先老」。什麼意思呢?多數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已經相對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在20世紀80年代相繼建立。但是,中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只有1.35億人,和7.1億就業人口的現實需求,有著巨大的差距。也就是,國家還沒為養老做好準備,就已經進入了老齡化。

第三個特點就是「未康先老」。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是76.4歲,但是平均健康預期壽命,只有68.7歲,也就是說,老年人帶病生存期將近8年。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國人口的快速老齡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所引發的總和生育率下降,它直接影響著養老保險的贍養比。贍養比,是指20至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贍養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值。

根據清華大學和民生銀行聯合發布的報告,2000至2019年,中國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人數的增長率,從7%降到了4%以下,而領取人數增長率超過了6%。因此,中國城鎮人口的贍養負擔,也將會從2020年的2.37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下降到在2035年的1.3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負擔沉重。

尤其是到了2022年,就是明年,隨著「1963年嬰兒潮」進入到退休高峰,將會有更多地區出現養老金缺口,用盡累計結餘。

養老金如何改革 對民眾有何影響?

那麼,中國的養老金制度要如何改革呢?

從大的方面來說,首先,就是延遲退休。中共在「十四五」規劃、還有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到,將在未來5年之內,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其次,就是要大力發展養老金的第二、第三支柱,尤其是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

按照中國目前的養老金保障體系,第一支柱是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雖然覆蓋面廣,但是已經入不敷出,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必須要發展第二、第三支柱。

第二支柱,主要是指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在國外,職業養老金通常是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在中國,企業年金覆蓋的範圍非常狹窄。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末,全中國僅有9.6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比例還不足1%。絕大多數的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沒有企業年金。

這是因為,建立年金制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中共央企,但是在中國,民營企業才是提供就業機會的主體。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

不過,在目前「國進民退」的大趨勢下,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中共想從民營企業的身上榨出更多的油水,也會變得更加困難。

所以,中共現在,就要大力發展「個人養老金」這個第三支柱了。說白了,就是國家沒錢了,不能幫你養老了,要靠你自掏腰包,建立個人養老金帳戶,把你的私人儲蓄放在商業養老基金裡,用基金投資獲得的收益來養老。

根據中共銀保監會的數據,目前儲蓄存款、理財、保險資金三項加起來,規模合計已經超過150萬億元。所以,中共的養老金改革目標,就是通過有效的引導和改革,將個人儲蓄和個人投資的一部分資金,轉化為商業養老資金。

因此,中國的資本市場非常興奮,認為是重大利好。不過,在我看來,只要這個個人養老金,仍然是遵循「個人自願參加」的原則,那麼它的發展前景,可能就會讓中共非常失望。你想啊,用自己的錢來投資養老,用得著中共的政策引導嗎?但是有一點,投資是有風險的,而養老金是無法承受風險的。

從目前可以獲得的信息來看,中共可能會按照「稅收遞延+個人帳戶」的設計,來發展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但是,中共先前進行的這種嘗試,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

自2018年5月1日起,中共財政部等部門,在上海、福建,還有蘇州的工業園區內,實施了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但是,這項試點在啟動了3年之後,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中共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試點區的養老保險業務,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3億元,參保人數只有4.9萬人。

養老保險試點遭遇挫折,除了因為節稅力度低、流程繁瑣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的工資收入,都沒有達到月收入5,000元人民幣的個稅起徵點,也就是說,稅收遞延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勵作用。

所以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去年5月,李克強說,中國有6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隨後,北京師範大學的課題組做了個調研,證實了李克強的說法,並且說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總人口是9.63億人,占14億人口的69%。

大家知道,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雖然快速成長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富裕,富起來的都是中共的權貴階層,還有他們的白手套。到了今天,內需不足、消費不足,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拖累,而嚴重的貧富差距、以及大部分百姓仍然貧窮的這個社會現實,已成為中共推進各項改革措施、實現經濟轉型的最大障礙。然而,造成所有問題的禍根,正是中共自己。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松筠

編輯:蔚然、宇文銘

剪輯:曲歌

監製:文靜

訂閱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