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中國——財政危機叩門

Facebook

年底回顧過去這一年,展望明年或更長時間,是各國媒體都會做的一件事。中國也在評估經濟前景,其中的一個話題是,財政無風險。然而,官方發布的資訊誤導很多,中國的財政真的很平安嗎?實際上,中共的財政債務率是警戒線的2倍,而地方政府的債務雪球已經滾到再也推不動的程度了。李克強的任期明年到期,但他留下的這個爛攤子誰也收拾不好了。

一、中國的財政債務率低於風險警戒線?

自從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房地產公司買地蓋房的興趣大減,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開始萎縮,到現在為止,地方財政的賣地收入連續4個月下降,其中11月下降10%;與此同時,全國的稅收等常規財政收入也連續3個月下降,11月下降11%。

為彌補地方財政虧空,明年將開始在若干城市試點徵收房產稅,5年後全面推開。11月17日我在《大紀元》發表的文章《房地產稅如何改變中國中產家庭未來》,介紹過這個問題。很多關心經濟問題的讀者會想到,中共的財政會不會撐不下去?

中共比我們更清楚這一點,為了讓國內安心,12月16日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國新辦的吹風會上特地出場,為中共的財政狀況「打包票」。許宏才表示,全國地方政府的債務率不高,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局部地區的風險不容忽視,還存在隱性債務問題,正在採取措施防範和化解。

他表示,國際上通行的債務指標有兩個:一個是各級政府債務餘額占GDP的比重,這是衡量總的政府債務水平,這個指標國際通行的警戒線是60%,而中國去年底的政府總負債率是45.8%,因此風險總體可控;第二個指標是地方政府的債務率,這是用債務餘額除以綜合財力(包括正常財政稅收、土地財政收入和中央轉移支付),該指標國際通行的警戒線是100%到120%,而去年底地方政府的債務率是93.6%,所以地方政府的債務率不高。

許宏才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無論是政府的總負債率,還是地方政府的債務率,都會因為經濟長期向好而得以改善。也就是說,中共把減輕財政負債完全寄託在「經濟長期向好」這個期望上,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但許宏才的講話因此出現了一個漏洞:如果「長期向好」這個假設不能兌現,那麼,財政的債務危機不就沒救了嗎?

二、中國經濟進入不良循環

談到中國經濟的走向,首先會遇到一個問題,中國經濟已經遇到的麻煩,諸如房地產泡沫破滅,製造業因原材料成本上升而經營困難,居民節衣縮食等等,是短期問題,還是長期問題?

中共12月8日到10日舉行了每年例行的經濟工作會議,官媒的報導中有大量空話、套話、虛話,但從中可以刪選出有用的資訊,那就是中共承認,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

需求收縮主要指的是,因為失業明顯上升、在業人員工資減少、家庭負債沉重,導致全社會的消費能力收縮,這是從製造業的下游,市場需求的方向在擠壓製造業;供給衝擊主要是指工業原材料、零部件、燃料的價格大幅度上升,這是從製造業的上游對各種產品生產鏈的成本擠壓;預期轉弱是指從消費者到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向的預期變差,不看好,消費者會節省開支,企業會裁員並減少經營活動。

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就會構成控制論裡的正反饋:即因素A導致因素B受到不利影響;而因素B被迫作出反應之後,又對因素A產生不利影響;因素A在因素B的壓力下,又進一步產生對因素B的不利影響。這種反覆相互影響的過程會構成一種不斷放大彼此不利影響的循環。這裡講的正反饋是指因素A和因素B之間相互不利的作用彼此放大,因此這樣的正反饋屬於不良循環。

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實際上就是三方面的因素相互產生不利作用的不良循環。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經濟的下行、滑坡就不是短期擾動;它自身經濟上的內在相互作用,會造成整體經濟不斷收縮;經濟陷入這種不良循環,就會顯示出不斷下滑的長期趨勢。

李克強從2013年就多次喊話,「政府要過緊日子」。前年以來中共就要求各級政府的開支要按照「過緊日子」的標準執行;今年規定,非急需、非剛性支出一律壓減一半;明年的政府開支還要進一步收緊。如今,政府「過緊日子」開始落實到公務員收入上了。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這個月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市公務員陸續收到減薪通知,平均降幅一成五至兩成半。現在連搶破頭爭著考的公務員位置,似乎好日子都到頭了,可見中共的財政壓力真的很大。

三、中共財政部副部長的大忽悠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上述講話中玩了一個騙人的把戲,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他的大忽悠。

中國地方財政的收入主要是三塊,即地方稅收、中央財政撥款和賣地收入。按照現行財政體制,地方稅收和中央財政撥款被歸入「一般公共預算」,而賣地收入則歸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可由地方政府使用。地方財政的債務有兩塊,一塊是地方政府債券,一般用於公共設施建設,與國債一樣,以地方政府的稅收作為還本付息的擔保;另一塊是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即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的債務,比如用政府的土地向地方銀行抵押貸款或發行債券,其獲得的資金用於市政工程和房地產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

照道理講,如果地方稅收基本上都要作為償還地方政府債券的擔保,那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就只能靠賣地收入來償還。但實際上,由於地方政府債券的數量太大,稅收不足以擔保,為了證明政府有償還地方政府債券的能力,中共就把賣地收入也當作債券償還的資金來源了。但賣地收入其實還要用來償還融資平台的債務,用賣地收入去還債券,那融資平台的債務就無法償還了。

為了掩蓋融資平台的債務償還資金落空的真相,中共採取了一種欺詐性做法,即不承認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這就是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講話中的大忽悠,他在上述講話中輕描淡寫地表示,局部地區的風險不容忽視,還存在隱性債務問題。這就好比一個人不停找銀行借貸,卻騙銀行說,我就欠你們這點錢,保證還上,我家小孩借了隔壁人家哥哥一點點錢,沒關係的;其實,他自己另外還欠了一大筆債,銀行要是知道真實情況,就再也不敢借給他了。許宏才說的隱性債務,其實就是一直被中共掩蓋真相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巨額債務的代名詞。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的中國研究團隊2018年7月31日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中國債務危機是否迫在眉睫?》,其中對政府債務的分析也完全沿用中共財政部掩蓋地方政府債務真相的計算方法。

四、盤點中共的真實債務數額

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累積如山高,這是個累積多年的老問題。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11月23日中國財政部公布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今年10月底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餘額急劇上升到30兆,比去年同期增長6%,創歷史最高紀錄;新增債務約五成不得不用來償債。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隱性債務」到底有多少?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今年9月29日介紹,《南華早報》同日引述美國投行高盛的報告,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的債務總額已從2013年的16兆上升到2020年底的53兆。高盛的計算是基於對二千多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有息債務報表的分析,包括債券和銀行貸款。據高盛經濟學家魏靜嫻主筆的報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資金大多集中在營建、交通和工業等,占債務總額近四成;江蘇省負債占全國之冠,去年達到8兆。

由於融資平台的債務數量巨大,到期債務還本付息的負擔沉重,因此出現了與地方政府債券籌資相同的狀況,那就是,融資平台發債所籌資金當中,約六成用於償還當年到期債務。其結果是,債務越來越短期化,2009年時,過去3年內發行的新債占20%,而到了2020年占55%,為了讓債券能發出去,1年期債券超過30%。地方債券和融資平台債務以經濟發達地區為重頭,東部地區合計超過28兆,而西部地區是17兆以上。

目前估計,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餘額30兆,加上融資平台的債務53兆,合計達到83兆;再加上中央政府的債務餘額21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餘額高達104兆。這104兆債務大體上相當於中國GDP的數額,而這個指標國際通行的警戒線是60%;也就是說,中國的政府總負債率不是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說的45.8%,而是超越百分之百了,比財政風險警戒線高出40個百分點。

五、中共的地方財政債務率是警戒線的2倍

如果按照地方政府的真實債務數額83兆來計算,這個數字相當於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稅收、土地財政收入和中央轉移支付)的259%,是國際通行的警戒線上限120%的2倍多。這還算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不高嗎?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經濟不只是有一個正在破滅的房地產泡沫,其實,整個中國經濟過去20年來,一直依靠做大財政和金融泡沫,才得以維持。一旦這個財政和金融泡沫破滅,中國將面臨一場全面而極其嚴重的經濟災難。

地方政府債券和融資平台主要靠向誰借錢?主要是向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借,政府債券和融資平台債券主要由這些機構用民眾的儲蓄買下了。目前全國銀行的資金中,18%都被地方政府的債券和借款所占用。這種金融運作的結果是,銀行的資金越來越多地被政府拿走,而企業的借貸必然越來越難;與此同時,中共為了維持實體經濟的運轉,會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擴大信貸規模,相當於乞靈於通貨膨脹。

這就是中國經濟目前處於不斷下行狀態的根本原因。李克強最近不斷講「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但他不敢講其中的真實原因,那就是,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責任人之一。地方政府債務的雪球從溫家寶時代開始膨脹,而到了李克強主管的十年裡,這債務雪球已經滾到再也推不動的程度了。李克強的任期即將到期,但他留下的這個爛攤子,換了誰也收拾不好了。這就是中國經濟繁榮的結局之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