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盤點中港台華人傳統美食和習俗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21日訊】今天(12月21日)是「冬至」,是華人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僅次於中國新年。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香港、台灣和大陸一些地方對「冬至」非常重視,保留了各種習俗。

冬至是太陽抵達南迴歸線的一天,這天的晝最短、夜最長。古人認為,陰陽二氣自然轉化和陽氣漸起,均始於「冬至」。

自夏代開始,人們即將冬至視為節氣的起點。周秦時期,以「冬至」為歲首,舉國相慶;因「冬至」總在十一月,所以十一月又被稱為「冬月」。

冬至,天地一陽生。吃什麼食物配合此時天地節氣特別迎好運?(大紀元後製/Pixabay)

漢代以正月為歲首,「冬至」為「冬節」,仍與歲首並重,「百官絕事,不聽政」,官府有「賀冬」儀式,官場有「拜冬」禮俗,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魏晉六朝時,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對冬至過節最為重視,皇帝當日要在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則要祭祖、拜望父母尊長。

明清兩代,皇帝於「冬至」郊野祭天,「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於衢,一如元旦」。

大陸「冬至」習俗

自古以來,民間過「冬至」,各地傳統習俗大不同,北方大多吃「冬至餛飩」,代表「冬至」為「天地混沌」之始,當然也有吃餃子的,如東北地區,而南方,尤其江南地區則普遍吃意寓「團圓」的湯圓。

冬至,中國北方有吃水餃的習俗。(視頻截圖)

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會辦家宴,滿滿一大桌,一家人邊吃邊聊,和樂融融。上海人不僅吃湯圓,也吃甜白酒、八寶粥等,尤其是新蒸的花糕。花糕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乾、加糖蒸製而成。

除此之外,上海人還有吃紅豆糯米飯的風俗。民間傳說,疫鬼最怕紅豆,冬至煮紅豆飯吃,可以驅鬼避邪,防災祛病。

上海人冬至會吃紅豆飯。圖為日本紅豆飯示意圖。(視頻截圖)

上海嘉定區的民眾有吃南瓜湯圓、南瓜餅的習俗,取把「難」吃掉之意。

冬至,蘇州人吃餛飩憶西施,杭州人一天三頓吃年糕,南京人吃大蔥燉豆腐,潮汕人吃甜丸,寧夏人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

香港人「做冬」

香港人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很多茶樓食肆晚飯一早被訂滿,一家聚餐。

香港人要團圓吃飯,俗稱「做冬」,很多酒樓都有冬至宴。(視頻截圖)

團聚吃飯時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等。「做冬」後吃湯圓也是港人的傳統習俗,冬至飯前或飯後吃湯圓,稱為「冬至團」,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香港人冬至吃盆菜。(視頻截圖)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香港人在冬至這一天亦有吃雞的習俗,而且講求「無雞不成宴」。除了白切雞、鹽焗雞、豉油雞等傳統做法外,芝麻沙姜雞、川味口水雞、去骨海南雞等也是港人鍾愛的。

台灣人冬至用九層糕祭祖

台灣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台灣客家人的九層糕。(視頻截圖)

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在台灣,冬至要吃「湯圓」,湯圓除了象徵團圓外,還有「長大一歲」的含義。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湯圓,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

台灣人冬至要吃湯圓。(視頻截圖)

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等。

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數九寒天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九九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於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記者羅婷婷綜合報導 / 責任編輯:文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