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尚未揭密之謎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16日訊】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細膩地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周遭的繁華景象與優美景緻,是一幅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雖然歷經兵火,幾遭劫難,但也因為曾經獲得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的把玩、鑒賞,留下了許多妙語佳話及未解之謎,靜待專家學者的分析。

《清明上河圖》和唐人韓幹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閒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西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

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誌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黃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禦暑、禦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禦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云:「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穀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僕從的行列,土墳後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面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倒符合實際些。

頌辭之說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後,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裡「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故有人認為,這裡的「清明」要從廣義上去理解。

《後漢書》有例證,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從語氣看這個「清明」系指政治開明。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產風物正堪傳。」點明此畫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真偽之說

關於《清明上河圖》還有真偽之說,明、清時代就有一些奇怪的傳聞。

清代長為人徐樹丕《識小錄》所記:說畫中有四個人在擲骰子,其中兩顆骰子是六點,還有一顆在旋轉,這個擲骰子者張著嘴叫「六」狀,希望再出一個六點。《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湯勤的裱褙匠認為:汴(開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畫中人卻張著嘴叫「六」,可見這是閩(福建)音,他懷疑此畫是偽作,顏公慶的《消夏閑記》也有類似的記載。是書說這個湯勤還研究了畫中麻雀的那雙上腳爪,它踏在兩片瓦角上,這怕是臨摹者的敗筆。湯勤斯人,名不見經傳,他所說是否真有道理?看來還需進一步研究。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曉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