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國補教業轉型艱難 部分地區變相清零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14日訊】北京當局從今年夏季開始對中國校外補課、培訓行業進行整肅,並要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要在2021年底前轉型為非營利機構。如今「營改非」大限將至,許多地區的教培機構的轉型仍舉步維艱,甚至被地方政府變相「清零」,有學者發表文章提出批評。

今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出文件,以減輕學生負擔為名,對校外補課、培訓行業進行整肅,並要求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執行。這份文件對課外的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提出了一系列限制,其中要求這些機構必須在2021年底前轉型為非營利性機構,否則不準招生收費。

如今已逼近年末,在教培機構「營轉非」的最後期限即將到來之際,中國民間教育研究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的院長熊丙奇在中國媒體「界面新聞」上發表署名評論文章,對一些地方政府變相將教培機構「清零」的做法提出批評。

這篇文章直言不諱地指出,有諸多跡象表明,官方文件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可以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但在過去這半年時間裡,許多學科類培訓機構發現「營改非」之路並不好走。

文章梳理歸納出學科類培訓機構「營改非」面臨的三大不確定性:

其一,部分地方政府給教培機構「營改非」設定了很高的門檻,導致沒有機構可以通得過「營改非」的審批,從而變成了變相的「清零」校外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

其二,地方政府為非營利學科培訓機構制定了遠低於市場價格的「政府指導價」,致使當地非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很難正常經營,以此來「逼退」這些教培機構。

其三,把高中學科培訓也納入「營改非」統一管理,要求所有高中學科培訓機構都必須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定價。

文章表示,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恐怕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都會被「清零」。

文章認為,地方政府之所以這樣做,有的是為了自己的政績考核不受影響,而想方設法地最大程度減少學科類培訓機構;有的則是對校外教培機構「營改非」之後的監管缺乏信心,索性就「一取了之」。

最後文章指出,其實不管學校教育怎麼提質增效,都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不同需求,總會有學生有「補差」或「拓展興趣」的需求。關停、「清零」學科類培訓機構,並不意味著學生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就減輕了。

事實上,在中共當局針對校外教培行業展開大整頓以來,已經有大批不同規模的教培機構退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課程的補習業務,甚至直接關停倒閉,連帶著出現積欠員工薪資、大規模裁員等問題。

一個月前,中國規模最大的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集團總裁俞敏洪,甚至在宣布將成立一個大型農業平台,帶領該公司原來從事校外教育培訓的數萬教師通過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以致於海外媒體紛紛感嘆:中國的教培時代已經結束。

(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 / 責任編輯:祝馨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