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媒宣傳農業「集約化」 專家:變相搞「人民公社」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8日訊】中共當局近期又在宣傳在農村推行「集約化農業生產」。有旅美經濟學家批評中共此舉是試圖把農業資源集中起來便於官方掌控,這是變相回歸「人民公社」的作法。

中共官喉央視(CCTV)10月7日播出的一期專題系列報導,大力宣傳 「集約化農業生產」和所謂高標準農田計劃。報導中,宣傳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稱其為5000多公頃的耕地提供收割等機械服務。

另一個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的也在題為《端牢14億中國人飯碗》的系列專題文章中,宣傳了兩個合作社農場,一個流轉了620畝地(41.3公頃),另一個流轉土地200畝(13.3公頃),都遠遠超出了「家庭農場」的概念。一般一個農村家庭分到的土地,都在10畝(0.7公頃)以下。

所謂「集約化農業生產」,簡而言之就是把農民的分散的小片田地連結成片,組成農業合作社,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收割。有批評者認為,這是中共要把農業資源集中到自己手上的一個策略。

旅美中國經濟學者程曉農博士對大紀元表示,毛澤東時代搞的所謂「人民公社」制度(農村合作社),把中國的農村變得像強制性的勞動營。當時,農民被迫把中共剛剛建政時分到的耕地又交由合作社掌管,農民集體勞作、集體吃飯,收穫的糧食上繳政府後,剩下的才大家共用,家庭沒有自己的儲備糧。所以從集體食堂領不到足夠的食物時,農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自謀生路。

毛澤東搞的農村合作社在1960年代初期引發了大規模的飢荒,據不完全統計,在1960~1963年間,大飢荒奪走了中國3000~4000萬人的生命。直到70年代末中國經濟瀕臨崩潰時,中共政府才重新把土地承包給農戶去耕種,實行「包產到戶」,刺激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才有所改善。

中共央視的專題片稱,為鼓勵這種集約式的農業合作社,中共政府近年來投入了180億元資金,建6000多個這種農業科技示範基地。

對此,程曉農指出,當局為農業集約化生產提供的補貼,恐怕都進了地方政府或合作社的腰包,農民得不到任何好處,以前對農業的補貼大多都是這樣的結局。

此外,近20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大量湧入城市,使農村種地的勞動力嚴重不足,農業GDP占比連年下降。

據何清漣和程曉農所著的《中國:潰而不崩》一書的紀錄,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占GDP比重不斷下降,從1978年的28.2%,到2014年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占9.8%。而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的GDP占比已經下降至7.19%。

在中國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上,有人提問:「現代農業改革走的『集約化』都有哪些好處?又有什麼弊端?」

有網友留言回應稱,集約化的生產方式不再是個體或一個家庭的經營,而是以企業的方式經營,稍有不慎或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可能會導致合作社虧本或破產。而且,由於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農產品從產出到進入市場,要經過許多經銷程序,往往到達個體消費者手中時,農產品已經不新鮮了。

另一位網友則指出,集約化養殖也存在密度大,不好管理,飼養的牲畜發病率高,一旦出現大的疫情更無法控制,風險明顯比小戶散養更高。

(記者黎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胡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