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恆馳首期六款車同時發布!」2020年8月3日,隨著許家印一聲令下,恆大一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了「從0到6」的突破。豐田幹了一百年的事,恆大隻花兩年時間就完成了。甚至還有評論說,作為中國民族汽車品牌,恆大「六車齊發」,不僅打破了世界汽車工業的歷史紀錄,開創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之先河,也體現了恆大志在搶占全球市場,欲與特斯拉一決高下的巨大野心。
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儘管造車總投入已達474億人民幣,可有如皇帝的新裝,一台真車尚未上市的恆大汽車,如今股價距離其巔峰時已「蒸發」6,000多億,總市值也不足350億港元。可謂「舉世空中夢一場,功名無地不黃粱。」
一、許家印「換道造車」的五字祕訣
2019年11月12日下午,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峰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206家全球汽車產業各領域龍頭企業的CEO及高管,共1,100多人出席本次會議,正應驗了本次活動「大時代 大機遇 大合作 大未來」的主題。會上許家印用了5句豪言壯語來詮釋其「汽車夢」,即「買買買,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1.「買買買」,就是要囊括世界全部頂尖技術。恆大是做房地產的,在造車方面一無所知。要實施換道超車,就要走一條不尋常的路,走一條世界歷史上所有汽車企業都沒有走過的路。因為對恆大來說,只要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於是,恆大不惜花重金,把能購收買的核心技術、高科技企業、頂尖人才全都買到手。
2.「合合合」,即國際併購與戰略合作。不是所有的技術都是可以買或者需要買的,通過與其他公司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同樣能夠實現恆大新能源汽車在核心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產品品質上的世界一流。
3.「圈圈圈」,建立工程技術、造型設計和汽車供應鏈三大「朋友圈」。短短十個月,恆大掌門人許家印奔赴全球23個國家、47個城市,先後考察58家全球汽車產業各領域龍頭企業。分別與5家全世界最大的、實力最強的工程技術研發企業,15位世界頂級造型設計大師,60家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4.「大大大」,指大格局、大戰略、大規模。在產品規劃領域,與五大汽車工程技術龍頭聯手,在世界最先進3.0底盤架構基礎上同步研發15款新車型,覆蓋頂級型、超豪華型、豪華型、尊享型、舒適型、經典型等全系列產品;在生產製造領域,將在國內、國外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十大生產基地,全部按照工業4.0標準打造高端智能工廠;在資本投資領域,計劃三年投資450億,首款車型2020年上半年亮相,2021年量產。
5.「好好好」,恆大的車要品質好、造型好、價格好。而達到「三好」的前提是三個必須:一是核心技術必須世界領先;二是產品品質必須世界一流;三是成本必須大幅度下降。
「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大做強做成功。」事實上,早在恆大啟動造車的布局之初,許家印就為恆大造車定下了目標:用三到五年時間,把恆大新能源汽車打造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從而讓「恆馳」成為享譽全球的民族品牌,向世界彰顯中國智造,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作出貢獻。
諸不知,恆大的五字造車祕訣,與華為的5G技術開發,實際上是一對孿生兄弟,如出一轍。買得到的就買,買不到的就騙,騙不到的就偷。也就是說,「買、合、圈、大、好」的五字訣,其實就是「買、騙、偷」的三字經。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站在眾多世界汽車工業巨人的肩膀上,趕超世界汽車巨人。
二、恆大為何逆襲進軍新能源汽車產業?
作為造車「門外漢」的許家印給出的三個理由是:第一,新能源汽車是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產業;第二,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巨大,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第三,新能源汽車在世界汽車歷史上,它的誕生和發展是世界汽車歷史的一場革命,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和商機。因此在社會責任、產業規模和發展機遇三重驅動下,為了搶占新能源汽車風口,恆大制定了「資源+技術+人才」的發展戰略。
「恆大先進入了糧油、乳業、礦泉水產業,但經過探索,我們發現一年銷售幾億、幾十億的產業體量,跟恆大年銷售6,000億的規模是不匹配的。恆大在產業選擇上,一定是非常大的產業。」到了2014年,許家印除了頭頂全國政協常委的政治光環,還擁有無數炙手可熱的行業頭銜。但野心勃勃、慾壑難填的他並不滿足於此,於是提出了恆大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並多次表示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5-20年將是幾萬億甚至幾十萬億的大產業。
恆大真正造車之路始於2018年初,入股賈躍亭的未來法拉第,但很快就因為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2018年11月,在一片質疑聲中,恆大出資144.9億元,成為全球最大汽車銷售商廣匯集團的第二大股東。2019年1-6月,又先後斥巨資獲得瑞典NEVS整車研發製造能力、日本卡耐公司領先動力電池技術、荷蘭e-Traction和英國Protean先進輪轂電機技術。
繼與科尼賽克組建合資公司共同研製生產世界頂級新能源汽車之後。7月,恆大又與德國hofer動力總成集團成立合資公司。9月,與本特勒、FEV集團完成了3.0底盤架構知識產權轉讓。10月,與來自德、意、美、法等國家,經手過奔馳、寶馬、保時捷、蘭博基尼等豪車品牌的15位世界頂級汽車造型設計大師簽約。11月峰會期間,又與博世、麥格納、采埃孚、蒂森克虜伯、捷太格特、巴斯夫、大陸集團等全球60家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簽約。
從2019年6月開始,恆大在廣州市南沙區計劃投資1,600億,新建萬頃沙智能汽車產業園。緊接著,恆大又計劃投資1,200億,在瀋陽新建整車和輪轂研發生產基地,以及電池生產工廠。加上天津、鄭州和上海的投資,未來總規模將超3,000億。至此,恆大通過垂直整合,迅速構建起「整車研發+三電系統+銷售渠道」的完整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
許家印還通過技術及人才雙重戰略,整合全球頂級核心造車技術。9月9日,恆大新能源汽車全球研究總院下轄的汽車研究院、動力研究院和電池研究院,啟動向全球招聘8,000名新能源汽車產業世界頂級專家和技術精英的計劃。工作地點遍布中國、瑞典、德國、英國、荷蘭、奧地利、意大利、日本、韓國等9個國家,以打造所謂恆馳騰飛的內生動力。
三、新能源汽車是風口,還是泡沫?
「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這是在無數創業者之間廣為流傳的經典段子。縱觀大陸這些年不斷湧現出的創業風口,無論是宣稱「建設綠色城市、低碳城市,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共享單車ofo,還是打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旗號的P2P,踩在風口上的企業和個人可謂多如牛毛,然而大風過後能夠安全著陸的則少得可憐。
眾所周知,在全球範圍內,各國關於汽車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愈來愈嚴苛。與此同時,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耗國。而新能源汽車則是擺脫石油能源依賴的關鍵一環。在燃油車時代失去先發優勢的中共,夢想通過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來實現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從而給予了造車新勢力更多發展動力。當然,資本市場的熱捧,也火上加油給造車新勢力的後續發展補充了足夠多的燃料。
早在2006年,中共科技部就制定了《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國家發改委也發令,自2019年起禁止新建獨立燃油汽車企業;去年11月,官方又出台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尤其是在今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還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時間,「智能出行、智能汽車和無人駕駛」登上網絡熱搜,成為最火的名詞之一。於是有人驚呼,人類汽車行業的百年大變局真的要來了!
一夜之間,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知名企業都蜂擁而上跑去造電動車,蘋果、華為、恆大、阿里、百度、美團,賣手機家電的、辦網絡平台的、造房子的全都扎堆造車,還有董明珠、雷軍、王健林也不甘落後。跨界造車的吉利老闆李書福甚至口出狂言,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兩個沙發、一個鐵殼。
「你方唱罷我登場」,2014年被認為是中國造車新勢力誕生的元年。拜騰、蔚來、小鵬、合眾、威馬、綠馳、奇點、前途、遊俠等一大批新造車企業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4,000多億元的資本也如潮水般湧入新能源汽車行業。
但經過2020年的大浪淘沙,熱潮退去過後,「裸泳者」終於現出了原形。當初400多家車企,目前真正剩下來的只有蔚來、威馬、小鵬三家等為數不多的幾家頭部企業,依然在造車路上艱難前行。曾經備受資本追捧的造車新勢力,早就過了只要拿著PPT設計圖紙就能完成融資的美好時代。一眾企圖「空手套白狼」、一夜之間暴富的投機者,一旦被銀行斷奶,資金鍊斷裂,便胎死腹中,摔死在風口之下。
恆大不僅在造車上的投入已經超過當初的預算,同時也拖累了恆大汽車的業績。公司自2018年由贏轉虧後連年虧損:2018年虧14.28億,2019年虧49.47億,2020年虧76.65億,今年上半年預計虧損48億。從造車至今年上半年,恆大汽車累計虧損已接近200億。不得已,深陷債務危機的恆大隻好從當初的「買買買」轉為「賣賣賣」。
結語
正如財大氣粗的許家印所言:「我不是錢多人傻,砸450億造車是有計劃的。」大家知道,與當年「趕英超美」一樣,之所以造成國產電動汽車新的「大躍進」運動,主要是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諸多的政策便利與高額補貼。以至於誰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且不計成本、不求回報地爭奪這場「免費午餐」。然而,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曾說過:「企業家經營產品,完全靠國家補貼就是等死。」自從財政部宣布逐年下調電動汽車補貼標準,直至2020年完全退出後,大量企圖騙取財政補貼的廠商,包括曾經與恆大聯手收購萬科聲稱不差錢的「野蠻人」寶能,也紛紛宣布暴雷或破產倒閉。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9月17日,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在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上表示,中國95%汽車芯片依靠進口。由於芯片是代替發動機成為汽車產業的「生死命門」,而美中貿易大戰這隻「黑天鵝」的降臨,車載芯片突然被「卡脖子」,也就讓許家印等一批業界大佬的「汽車夢」最終化為泡影,恆大兩年超越百年豐田,並將取代特斯拉的牛皮也就變成了笑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