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間,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華融(02799.HK)發布業績預警,稱2020年預計虧損1029億元。網友稱,中國最大的處置不良資產的公司自己成為了不良資產。
這是已經暴露出問題的公司,名單已經很長,比如正在破產重整中的全國第四大航空公司海航、曾經躋身全國地產十強的華夏幸福、一度受投資人追捧的河南永煤股份、華晨汽車等等,還有正在懸崖邊上不知是否會破產的恆大集團等等。
更為致命的是地方政府隱性負債。中共官方稱,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25.66萬億,今年新增債務不超過42676億元,均低於全國人大會議批准的限額。但是,評估機構中誠信國際研究部測算,2020年全國隱性債務在45.5萬億至51.6萬億之間,同比增速超過13%,其中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相關債務占比超過80%。而且,地方城投的短期債務明顯增加,2013年短債不到1.7萬億,2020年則超過4.1萬億,目前的債務化解很多是假化解,本質上還是借新還舊,否則就可能暴雷。
企業是社會的細胞,透過這些大企業的破產重整,我們可以看到整體經濟處於怎樣的危機之中。而面對龐大的債務,中共之所以還沒有爆發金融危機,就是靠著行政手段來控制,靠著政府信用在透支。
拖延十年 以時間換空間的破產重整
去年完成的天津國企渤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渤鋼」)的破產重整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但卻讓金融機構拍手叫好。為什麼呢?
為了讓民企出錢來拯救渤鋼,將渤鋼沒有盈利能力的歷史債務剝離到一個十年期的信託中,十年後再清算,這相當於給了中小金融機構十年的緩衝時間,不必當期計提貸款損失,因為如果當年計提,中小銀行很可能會出現巨虧甚至破產,而分期計提就是所謂「用時間換空間」,可以逐年化解風險。
所以,業內人士稱,這一政策的實質,是讓本該破產的中小銀行還能繼續維持經營。最近,中小銀行頻頻在市場融資,也說明在經濟不景氣、不良資產增加情況下,中小銀行急需補充資本金。
渤鋼案例被很多企業效仿,這是因為,除了「拖」之外,現在已經難以找到其他解決辦法。海航就是效仿者之一。總資產上萬億的海航集團,資不抵債兩三千億,目前參與報名重整的投資人只能出資三四百億,大量巨額負債也將轉移到一個信託之中,用十年時間慢慢解決。而中共卻稱,是共產黨挽救了海航,卻不提債權人的巨額損失以及巨大的債務延期。
恆大是另一隻還在懸崖邊上的洪水猛獸,接連不斷的負面消息已經導致恆大地產(03333.HK)市值大大低於淨資產,恆大汽車(00708.HK)和恆大物業(06666.HK)股價也暴跌。很多人認為債務龐大的恆大如果破產,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巨大震盪,實際上按照中共上述的處置方式,即使恆大資不抵債幾千億,中共也可以通過拖延的方式來緩釋這一風險。
金融危機並不遙遠
當然,中共在債務處理上的拖延政策不可能是萬能的靈丹妙藥,我們看到過去40年來,世界很多國家如美國、日本都爆發過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中國的危機只是遲早而已。
我們再復盤下中共的債務處理方式,現在一旦大企業出現資金危機,政府會先做兩件事,一是召開會議命令金融機構不要抽貸,否則企業馬上就會破產;二是將訴訟案件在當地法院集中管理,債權人想起訴必須到該法院,意味著債權人法律追索途徑被中斷。這都是中共靠著行政手段做到的,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這些手段都屬於違法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損失最大的首先是金融債權人,它們的債權被打折,直接體現為巨虧。被明天系掏空的包商銀行破產就是明證,這一破產導致全國的城市商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票據利率上揚。而類似包商銀行的金融機構還有多家,只不過為了不再出現上述問題,沒有宣布而已,其實已經都是殭屍機構。
其次,大量個人投資者受損。無論是海航還是恆大等企業,旗下都有金融機構,也發行了不少理財產品,個人投資者的債權也將被打折。
其三,這些大企業都有很多經營性債權人,比如恆大拖欠供應商的應付帳款高達幾千億,一旦破產重整,這些債權人也會受損,這會波及到很多小企業。
所以,表面上的穩定下隱藏的是債權人實實在在的損失,對金融機構、企業及個人財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會引發連鎖反應。中國經濟一直崩而不潰,正是靠中共透支政府信用來維持,採用行政手段來維持,通過貨幣刺激來維持。
同時,也因為中國經濟體量足夠大,這邊有窟窿,那邊有增長,還有騰挪餘地,還沒有發生嚴重通脹,可以用時間換空間。一旦很多窟窿都暴露出來,就沒有了迴旋餘地,就需要更多的印鈔來維持,而一旦引發通脹,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畢竟欠的債都是要還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原文鏈接:中共能把債務拖多久?
(轉自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