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7月28日訊】
胡人羌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明月閑。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塞上聞笛》 高適]
唐玄宗開元年中,邊塞上。馬車來到,拉來了一批軍需用品。
「大家過來領賜!這是皇上頒賜的夾棉短袍(纊衣),人人有份!」
征戍歲月中,來自京城、來自故鄉的一訊一物,包裹著濃情厚意,慰貼荒漠戍人之心。
有一個兵士領到短袍,喜孜孜試穿新衣,手伸入口袋裡時,發現竟然有東西。這袍子還散發著新衣的味道呢,不可能是別人穿過的舊衣呀!摸出來一看,是一張紙,上面還寫著幾行字: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
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
灑落紙上的字跡,竟是一首浪漫的款述心曲的寄情詩。縫製這件袍衣的伊人希望哪個得袍的沙場征人戍客,在苦寒中能夠得個好眠。伊人的針線壓進了情意,把袍衣逢得紮紮實實:「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
當兵士看到「今生已過也,重結後身緣」,不免啞然傷感,伊不是在追求偶遇奇緣,只是幽幽敘述自己的命運。
手作這件袍衣的伊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她的弦外之音,淒淒然流露感傷之情。
這兵士把袍中藏詩拿給將帥看。敢是將帥也被詩情打動了,他將這袍中寄情詩呈報皇上。
這批袍衣是在後宮中趕製的,出自宮女之手。玄宗得到邊塞將帥回報後,下令將詩在六宮中公告,同時下旨:「誰作了這首詩不要隱藏身分,朕不怪罪。」
有一個宮人出面謝罪。玄宗深深憐憫她,於是將她嫁給得詩的士兵。宮女的悲夢一夕變成美夢。她對得詩的士兵說:「我與汝結今身緣。」知道這「纊衣藏詩」的人也為這意外的圓滿結局感到高興,「纊衣寄詩」的典故也繼續在後代流傳。
在唐朝時,像這樣浪漫的「纊衣寄詩」牽繫良緣還不只一起。唐僖宗朝,宮中內製袍衣千件,賜給戍守塞外的吏士。有個屬於神策軍的將士馬直在袍中夾層棉絮中得到一枚金鎖,金鎖上寫了一首詩:
玉燭制袍夜,金刀呵手裁。
鎖情寄千里,鎖心終不開。
馬直將金鎖在市集賣出,有看到的人報告他的將帥。將帥把袍衣藏詩上奏。僖宗下令馬直回京,把寫詩的宮人賜給他為妻。後人把這故事寫成《金鎖曲》流傳於世。(《翰府名談》)
另外一件類似的情詩解危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唐朝。朱滔(740—785年)在建中三年謀反,抓人當兵。他在練兵場上閱兵,看到有一個士子模樣的人,容止可觀,舉止高雅。
朱滔把他招過來,問道:「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士子說:「學作詩。」
又問他:「有妻子嗎?」
士子說:「有。」
朱滔立即令他作一寄給妻子的詩。那人拿起筆來立即寫就了:
握筆題詩易,荷戈征戍難。慣從鴛被暖,怯向雁門寒。
瘦盡寬衣帶,啼多漬枕檀。試留青黛著,回日畫眉看。
這詩表達了對妻子的想念,表達自己不是從軍的料,陳述自己淒楚的心情,夜裡常哭濕了枕頭,人也瘦了,請妻子等著他,等他回家重拾恩愛生活。
朱滔看後,又令他代妻子作一答詩。他很快又寫出來了,代言了妻子企待他歸去的心情:
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合是歸時底不歸?
朱滔看了受到感動,送給他束帛,放他歸鄉。
有情天地,沉默的詩歌款款道出多少心底事;迢遞關山,深情的詩歌牽起多少紅塵緣。
——事據《本事詩》、《翰府名談》、《詩話總龜.前集》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