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28日訊】有這麼一句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把如何選對象、交朋友通過口頭禪的形式流傳下來,一句話就把傳統文化的精髓概括出來。
娶妻取德,用今天人的思維理解,「德」就是「德行」,包括哪些內容,沒有人能講明白。今天人更強調「孝」,女方只要能對公公、婆婆好一點,就是好媳婦了。這個「孝」同樣有很大的侷限性。
娶妻娶德
清代順治甲午年三月,江蘇省武進縣(古名晉陵)城東居民顧成的兒子,娶錢氏小姐為妻。有一次,錢氏回娘家探親,不久,丈夫家鄉流行急性瘟病,傳染面積很廣,傳染的速度也很快,病死的人很多。大家都怕傳染,弄得人人自危,驚恐萬狀,以致於連至親也不敢去過問、探望,唯恐逃避不及。
顧成夫婦也不幸染上了瘟疫,後來他的兒女等一家八人,全都染了瘟疫。錢氏在母親娘家,聽到了翁姑(家公家婆)都患上了瘟疫的消息,急著要回丈夫家探病。
錢氏的父母,愛女心切,恐怕女兒回到婆家,也會染上疫病,所以力勸錢氏:切切不要回到丈夫家去!
可是,錢氏深明大義,她說:「丈夫娶妻,原是希望我能幫助侍候翁姑。現在翁姑病危,倘若我忍心不歸,那與禽獸有什麼兩樣!」錢氏終於不顧父母的反對,不怕疫病的猖獗與感染,隻身回到丈夫家去。
當錢氏回到夫家以後,顧成夫婦及其他染疫的全家八人,都奇蹟般地霍然而愈。當地的人們,都認為顧成全家能免於疫病的死亡,是由於錢氏至孝,而感動了神明的結果。
一個簡簡單單的「孝」字也不簡單,說出來容易,做起來一點也不容易,不能流於表面,不能敷衍,只有發自內心的為別人著想,為別人好,才會有神跡出現。錢氏發自內心的為翁姑著想,在危難面前選擇了大義,這樣的至孝才能產生奇蹟:染疫的全家八人,都奇蹟般地霍然而愈。
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記載:巡撫胡太虛,能看見鬼狐。他說他曾因修整房屋的事,到僕人的住處巡查,發現各屋都有鬼進出。只有一家,清靜地沒有鬼。打聽了一下,別人介紹說:是某僕所居住的屋子。然而這個僕人,蠢乎乎的沒有什麼特長,他的妻子也是個很平常的女奴。
後來,這個僕人去世了,他的妻子竟終身守節,清正作人。這才知道:因為這位正直純樸的婦女,一向有堅定的志向,能含辛茹苦的幾十年。她胸中的正氣,真是積蓄很久。所以鬼是不敢接近她們家的。
又聽一位能看見鬼的人說:人們的家裡,總是有鬼來來往往。凡是在閨房裡親昵交合,必定有眾鬼圍觀,指點嬉笑。只是常人聽不見、看不見而已。但是,鬼狐也有望而害怕,立刻躲避的,就是那些烈婦、節婦、孝婦、賢婦!—這與胡太虛所說的,如出一轍了。
能做到烈婦、節婦、孝婦、賢婦,同樣是婦德的內容。
過去講「一女不嫁二夫」,今天的社會講「女權」,講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等,男女的婚後講三觀要合,感到不合適,可以很隨便的離婚,去追求所謂的三觀合的幸福。真的幸福了嗎?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帶來了很多的社會問題。不合乎神佛給人劃定的道德標準,人不聽神佛的教誨,神佛怎能會給人幸福的福報?!
交友交心
交朋友,古人更重視心性,重視精神境界的交流,人的精神境界高尚,才會彼此信任。交朋友,看人品,重名聲。
據《南史·甄法崇傳》記載:甄彬,梁朝人,先前,生活相當困苦,曾拿出一束苧(讀竹,可以用來織布)做抵押,向長沙寺借錢。後來,他向長沙寺贖回那一束苧時,發現這一束苧內,藏有五兩黃金。
甄彬心想:「這不是我分內之物。做人要仁義為先,不能見利忘義,無故吞沒。」於是,立即將五兩黃金,送還給了長沙寺庫。
梁武帝做平民時,就聽說過此事。他對甄彬的人格,非常讚賞。即位以後,便任用他,派他去「帶郫(讀皮)郡」的轄區內,做縣令。
同時就任縣令的還有四人。臨走時,梁武帝一一與他們四個人談話,告誡他們:「身為地方長官,應以廉潔謹慎為重。」
輪到召見甄彬時,皇上唯獨對甄彬說:「卿往日有『還金』的高尚品德,寡人就不必再用這些話,囑咐你了。」
古人把錢財看作身外之物,交朋友看重心性,重人品,錢財只是輔助手段,所以古人可以為了朋友一擲千金。今天的人正好相反,已經不知道人還有精神追求,視錢財為唯一追求,看人幸福不幸福就看積累的財富有多少,至於財富的來源是否正當,根本不看。導致今天的社會亂象叢生:經商的殺親宰熟成了普遍現象;為了錢,毒食品充斥市場;笑貧不笑娼;「殺雞取卵」式的破壞環境做法已經嚴重影響到人的健康與生存問題了……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