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不義之財得福報 損人利己惡報難逃

文/劉曉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09日訊】孔子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大意是說,通過獲取不義之財而致富貴,君子無法處之泰然。換言之,取不義之財和損人利己都會帶來災禍,因為這不是正道。漫漫歷史長河有多少故事在反覆告訴世人這個道理。

徽商囑兒還債 天賜銀

清朝有位姓吳的徽商,素有信義。臨終前,他對兩個兒子說:「我已經存了一千兩銀子,正好可以還上我所欠債務,你們切記一定要一一還清,寧受饑寒,也不要作負心人。」

兩個兒子很孝順,恪守父親的遺命,逐一將債務還上。然而,還完債後,家裡只能勉強維持生計。

一天,他們偶然在家中的枯井中發現千兩銀錠,銀錠上刻的居然是唐朝的年號。第二天清晨,有一位鄰居上門,進門就恭喜他們:「君有大財至矣。」

原來,這位鄰居病重期間,在恍惚中來到了冥府的東嶽殿,看見有押解錢糧者,自稱「井泉神」,並說:「這是唐朝宮廷內庫中的銀子,上天因為吳某財帛分明,將此判給他的子孫,世代享用。」鄰居從夢中醒來,深以為異,所以一大早就跑來告知。吳某的兩個兒子遂將從井中得到唐朝銀子之事據實以告。顯然,上天通過鄰居之夢來彰顯因果,而吳某的子孫果然都成為富有之人,誠所謂仁義未嘗不利也。

一天,他們偶然在家中的枯井中發現千兩銀錠,銀錠上刻的居然是唐朝的年號。(pixabay)

富翁女婿還家財 死後成仙

宋朝許昌有個讀書人叫張孝基,娶了同鄉某富翁的女兒。富翁只有一個兒子,很不成器,富翁就將他逐出了家門。富翁臨終前,將全部的家產都託付給了張孝基。張孝基為他操辦了後事。

數年後,張孝基看見富翁的兒子在路邊乞討,就召他到跟前問是否會澆灌園圃,富翁的兒子答道:「如果能夠通過澆灌園圃來得到食物,那就太幸運了!」張孝基便讓他去澆灌園圃,給了他安身之地。

一年後,張孝基看富翁的兒子勤勞踏實肯幹,便又問他:「你能管理庫房嗎?」富翁的兒子心懷感激地說:「讓我澆灌園圃,已出乎我的意料,哪裡敢奢望管理庫房呢?如果可以管理,那實在是太幸運了。」張孝基便派他去管理庫房。富翁的兒子依舊謹慎勤勉,或許經歷了人間冷暖的他,終於意識到該如何做人。

觀察了幾年,張孝基看到他確實是真心悔改了,沒有了之前的壞習慣,就將富翁留下的全部家產還給了他。富翁的兒子非常感動。

後來張孝基去世,他有一個朋友遊嵩山時看見了他,看見他威嚴如王者,便問他原因。張孝基說這是因為他將家產都還給了富翁的兒子,上天嘉獎他,讓他主掌嵩山。說罷就不見了蹤影。看來,死後的張孝基已經成了地仙。

不貪夜明珠和美色 子孫富貴不絕

唐朝宗室李約,是鄭王元懿玄孫、汧公李勉之子,史書評價他是「雅度簡遠」、「識度清曠」。

李約在任兵部員外郎時,一次乘船出行,途中遇到一位攜帶家眷的商人。商人與李約一見如故。不料,不久後,商人突然病重,他讓手下人找來李約,以兩顆夜明珠相贈,並將同船的兩個女兒和資財託付給他。他的兩個女兒都是絕色美女。

第二日,商人病逝。李約除幫助其安葬外,還將其數萬資財報於官府,請官府做見證。在商人下葬時,李約悄悄地將兩顆夜明珠放到商人的口中。其後,他又找了兩戶良善人家,將商人的兩個女兒嫁了過去。

後來,當商人的親戚聞訊找過來時,李約將商人的財產悉數歸還,並且請他們在將棺槨移葬時開棺驗珠。商人的親戚打開棺材後,果然在其口中發現了兩顆夜明珠。

李約不貪錢財、不貪美色,其品行得到了上天的讚許。他的子孫富貴不絕。

李約在任兵部員外郎時,一次乘船出行,途中遇到一位攜帶家眷的商人。圖為宋 馬和之《柳溪春舫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損人利己者戒

民國時期天津有個商人,開了家藥材店名為松茂堂。因為收益好,又開了幾家分店,也都經營的不錯,他也就越來越富有。

過了些年,他突然得了怪病:他僵臥在床上,好像有什麼東西抓著他,而他手扳著牆柱,呼號不絕。仔細聽他呼喊的內容,非常奇怪。「某兄不要這樣!我還你的錢,我一定還你的錢!」「已經還給你了,請你饒了我吧,不要再騷擾我!」如此喊了七天,然後就死了。

有知情者道出其中原因。原來這個商人最初是代他的朋友經營藥材店的,本錢都是他的朋友出的。盈利後,他卻告訴朋友虧損,並炮製假帳,還將本錢吞下,讓他的朋友不僅沒賺錢還賠了本。後來,他的朋友知曉了一些內幕,但苦於沒有證據,拿他無可奈何,在憤恨中就死去了。在這個商人祿命盡了之後,他的朋友才前來索命。

顯然,這個商人雖然設局巧妙,坑了自己的朋友沒有留下痕跡,甚至報官也奈何不得他,但卻不料冥報是無法逃脫的。上天有眼豈是兒戲之說?

盜賊搶錢 報應立至

清代大學士紀曉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四叔父栗甫公,一天去河城探望朋友。途中看到一人騎馬飛馳奔向東北,突然就被柳枝掛住從馬上墜落,人們馬上跑過去查看,發現這個人已經昏死過去了。因為不知道他是哪裡人,眾人便圍在他身旁,等著他醒過來。

過了有一頓飯的功夫,一個女子哭泣著走過來,有人問她為何哭泣,她說道:「婆婆生病,沒錢抓藥。我徒步走了一天一宿,到娘家借了幾件衣服首飾想當些錢來給婆婆抓藥,不想卻被一個騎馬賊搶走了。」

眾人便將她引來看墮馬者,這時這個墮馬者已經甦醒過來。女子一見,大聲道:「就是這個人搶了我的東西!」

墮馬者的包袱就扔在路邊,眾人問他包袱中衣服首飾的數量,墮馬者答不出來,而女子卻說得一清二楚。眾人遂打開包袱,果然與女人說的一一吻合。墮馬者見此,只得承認搶奪之罪。眾人認為大白天搶劫,論罪應當處以絞刑,並商量著要將其送到官府治罪。

墮馬者拚命叩頭求饒,表示願意將身上的幾十兩銀子送給女子以贖罪。女子因為婆婆病重,也不願意去官府打官司,便接受了墮馬者的錢,放其離開。

栗甫公感慨道:「果報之速,無速於此事者矣。每一念及,覺在在處處有鬼神。」

的確,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報惡報之說從不虛妄。

參考資料:

《洞靈補志》

宋朝人方勺《張孝基仁愛》

《閱微草堂筆記》

清《寰球名人德育寶鑑》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