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一:中共對歐四大戰略支柱現裂痕

Facebook

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歐投資協定》、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17+1」機制)、「一帶一路」是中歐關係之間的四大支柱。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說中共對歐戰略已經完全失敗,但是這四大支柱都已顯現裂痕。

中共對歐四大戰略支柱現裂痕

在中共的四大戰略支柱中,最重要的是中歐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03年10月13日,中共公開首份對歐盟的政策文件。同日,歐盟批准第五份對華政策文件《走向成熟的夥伴關係》,首次將歐中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

隨著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2019年歐盟對中共的定位出現了明顯變化。當年3月12日,歐盟發表對華戰略文件《歐盟—中國:戰略展望》,定位中共既是「合作夥伴」、也是「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

這一變化讓中共不安。

在歷時7年談判完成的《中歐投資協定》遭歐盟凍結後,王毅公開呼籲中歐間「唯一恰當定位就是全面戰略夥伴」。此話隱含的意思是,目前中歐間已經出現了其它定位,並非中共想要的。

同一時期出現的,還有立陶宛公開聲明退出中共主導的「17+1」機制。

意大利新任總理德拉吉在3月31日阻止半導體公司LPE向中共國企出售股份,此舉具有標誌性意義,被視為中共「一帶一路」戰略在歐洲擱淺。意大利在2019年加入中共「一帶一路」戰略,意大利本身是七國集團(G7)一員。

到目前為止,中共對歐的四大戰略支柱: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歐投資協定》、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17+1」機制)、「一帶一路」都出現了裂痕。

對歐制裁影響面擴大 中歐關係繼續下行

今年3月,中共制裁了包括5名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10人及4個實體。這個制裁直接導致《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凍結,但是其它中共意想不到的後果也正在出現:原本局限於新疆的中共人權問題,漸漸衍生出了各類其它問題。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於6月7日宣布在跨國11個立法機關發起行動抵制北京冬奧,呼籲各國領導人拒絕出席。而遭中共制裁的斯洛伐克籍歐洲議會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正是IPAC的主席。之前,IPAC已經推動了英國、荷蘭等國議會認定中共在新疆實行「種族滅絕」。

近日,歐盟同意針對封鎖本國市場的第三國投資者建立制裁機制「國際採購工具」(IPI)。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代表德國綠黨在歐洲議會處理該提案,他在今年3月也受到中共制裁。

遭中共制裁的比利時議會議員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在最近宣稱阿里巴巴是個間諜窩。

隨著歐盟整體對中共的敵意增多,即便中共不願,中歐關係仍將繼續下行。

歐盟暫用「防守反擊」策略 將聯美施壓中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德總理默克爾在5月28日的全球解決方案高峰會(Global Solutions Summit)上,主張基於共同規則與中共發展多邊合作。默克爾認為,雖然不同國家間存在體制差異和競爭,各方必須都遵守共同規則。

默克爾還說,版權、公平競爭、政府補貼等問題需要討論清楚,否則世界上將不會有公平競爭。

默克爾此言既呼應了美國務卿布林肯一直要求中共遵守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也表達了歐洲對中共產業政策及補貼等問題的憂慮。

從歐美的角度看,中共的產業補貼包括,如中資企業會從地方政府那裡免費或低價獲得土地,用水、用電價格低廉,廠房、設備、甚至生產出的產品都可能享受到補貼。然後,中企會將產品輸出到國際市場「競爭」,直接導致歐美企業破產。

對歐洲來說,1999年中共黨魁江澤民訪法,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陪同江參觀法國里昂最新高速火車車廂的一幕仍歷歷在目。如今,中共獲取了歐洲多項高科技後,卻讓歐洲面臨著在本土製造業市場上節節敗退的尷尬局面。

今年5月31日,中共宣布,國企中車的雙層動車組已開始出口歐洲,將在奧地利、德國、匈牙利等5個國家鐵路線上運行。

去年12月,中車唐山擊敗了德國西門子等公司,獲得葡萄牙地鐵列車的合同。

中企正在法國供應風力渦輪機,在挪威銷售巴士,在波蘭建設電網。中企的能源車正蜂擁進入歐洲市場。

為對抗中共對歐洲市場的蠶食,歐盟不得不出台多個政策。

首先是「國際採購工具」機制IPI。未來,對於封鎖本國市場的國家,其投標人要麼將被排除在歐盟公共合同的招標之外,要麼接受最高達40%溢價。這個措施主要針對中企。

除了IPI之外,5月5日,歐盟公布了旨在打擊獲取政府補貼的外國企業的規則草案,主要針對的也是中企。

與此同時,歐盟開始鬆動自身的產業政策,推動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ALSTOM)與加拿大龐巴迪運輸公司的合併。合併後,阿爾斯通將明顯縮小與中共中車的體量差距,成為全球第二大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商。

這些動作體現了歐盟對中共在經濟層面的焦慮,可被視為是暫時性的「防守反擊」策略。

這些做法可以有效防止或減弱中企對歐洲市場的蠶食,但是對於歐洲之外的市場,歐企仍無法與中共競爭。換句話說,這只是為了保住歐洲市場而採取的臨時措施,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對歐盟來說,從其全球企業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其根本目標只能是遏制、改變中共扭曲市場的產業政策,從而達到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在這點上,歐盟與美國的利益完全重合。隨著《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與美國聯手,對中共施加更大壓力,迫使中共改變其產業政策,從中國市場獲取更大利益,幾乎成了歐洲的唯一選擇。

歐美也已經認識到,從習近平和中共一方來看,大幅改變其產業政策及補貼行為,意味著習以前所說和所為都將被推翻。除非習和中共真的出現生存危機,否則可能性極小。

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達到雙邊貿易及市場上的平衡,歐美聯手採用各種手段迫使中共開放更多的市場,且改變一部分產業政策,事實上成了可操作性的目標之一。而對中共的這個要價,也會超越《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和《中歐投資協定》在談判中達成的內容。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