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縱橫】風向大變美解密疫源情報 戰狼反撲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28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時事縱橫》,我是扶搖。今天是2021年5月27日,星期四。

今天關注的焦點:風向大變,武毒所情報將解密?美再查病毒起源,戰狼受刺激猛反撲;戴琪劉鶴首通話,美中貿易前景更複雜?美印太主管:美中「接觸」時代已終結;香港選舉法遭修訂,港「出逃」人數激增;汛期未到,陸79條河流已發超警洪水。

風向大變 武毒所情報將解密?

這幾天,中共一直想藏著掖著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可以說成了全世界的聚焦點。中共病毒(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泄漏的理論,不再被認為是「陰謀論」,美國總統拜登也在週三(26日)下令,要求情報部門在90天內對疫情起源進行更仔細的審查。

不僅如此,事件還在進一步發酵之中,公眾可能很快就會看到更重磅的信息。

在拜登下令的當天晚上,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美國國家情報總監(DNI)解密所有與中共病毒起源相關的情報,包括疫情爆發之初武漢病毒研究所的信息。

這項法案叫做「COVID-19起源2021年法案」(COVID-19 Origin Act of 2021),由共和黨參議員喬什‧霍利(Josh Hawley)和邁克‧布勞恩(Mike Braun)在上個月提出。

霍利在週三的參議院會議上表示,該法案給美國公眾一個「應得的」機會,讓他們自己評估證據。他說,拜登政府要為人民嚮導致疫情爆發的中國(中共)究責,因為它「對病毒的謊言,使該疾病變成全球大流行病」。

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揚(Todd Young)在同一天向CNN表示,作為一名前海軍陸戰隊情報官,他看直接證據,也看到旁證。他強烈懷疑,病毒極度有可能是從武漢實驗室泄漏的。

這項法案一旦生效,解密的文件可能包含:武漢病毒研究所與解放軍相關活動、疫情爆發前武漢病毒研究所進行的冠狀病毒研究內容、2019年秋季病倒的實驗室人員相關信息等。

霍利表示,法案僅僅是行動的第一步。

臉書立場大逆轉 解禁「病毒人造」帖子

美國國會施壓追查病毒源頭,與此同時,我們看到科技巨頭臉書(Facebook)也緊跟輿論風向,開始逆轉自己的立場。

今年2月,臉書稱「在與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主要衛生機構協商後」,它將刪除平台上有關病毒是實驗室製造的帖子,因為這種說法已經被「駁斥」了。當時,這一做法還引發了外界對其審查言論的批評。

但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客」(Politico)報導,週三(26日),臉書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改口了,說,「鑒於正在進行的對COVID-19來源的調查,並與公共衛生專家協商後,我們將不再從應用程序中刪除COVID-19是人造的說法。」

聲明還稱,「我們將繼續與衛生專家合作,跟上大流行病不斷變化的本質,並隨著新的事實和趨勢的出現,定期更新我們的政策。」

美再查病毒起源 戰狼受刺激猛反撲

中共之前花了那麼大功夫,又是滿世界甩鍋,又是發動輿論戰,還假裝配合世衛專家到武漢調查,以為好不容易把疫情起源和武漢實驗室的關係給矇混過去了。誰曾想,繞了一圈,一切都回到原點了。

對中共來說,這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我們看到,各路戰狼的反應非常激烈。

27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給美國扣帽子,說美方「不在乎事實和真相」、「想借疫情搞污名化和政治操弄,甩鍋推責」。

同一天,中共駐美大使館發言人也聲稱,這是有些人在疫情溯源問題上「玩起了政治炒作的老把戲」;他還企圖轉移外界的視線,稱支持徹查全球的那些「祕而不宣的基地、生物實驗室」。

此外,中共官媒《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還陰陽怪氣地表示,包括福西在內的美國專家「比中國的頂級抗疫專家差遠了」,「他們沒有鍾南山那樣可以對全國疫情認知一錘定音的科學家」。

戰狼們抓住機會向主子展現自己的戰力,但這回,他們可罵不過來,因為要徹查病毒起源的可不止美國政府和國會。多名全球頂級病毒專家都表態希望重新調查,並認為不能排除實驗室泄漏的可能。

這些專家包括美國斯坦福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戴維‧雷爾曼(David Relman)、貝勒大學熱帶醫學學院院長彼得‧霍特斯(Peter Hotez),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臨床微生物學家拉文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等。

戴琪劉鶴首通話 美中貿易前景更複雜?

在病毒起源問題上,美中的態度日益分裂。那麼在貿易方面,雙方又處在什麼狀態呢?

北京時間27日上午,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進行了電話會議。這是戴琪上任後,美中貿易談判代表首度接觸。

中共商務部隨後發表聲明,稱雙方進行了「坦承、務實、建設性的交流」,「雙方認為發展雙邊貿易非常重要」,「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聲明還提到,「雙方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態度」進行了談話。美國之音認為,這是北京在呼籲與美國進行更有利的溝通時,經常使用的話語。

另一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發布聲明,表示戴琦討論了新政府以工人為中心的貿易政策,以及她目前對美中貿易關係的審查,同時提出了一些關切的問題。

但是,聲明中沒有具體列出哪些問題,只是說,戴琪期待與劉鶴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關注美中關係的北京獨立政治評論人、政治學博士吳強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從雙方的聲明內容看,美中在貿易領域的分歧很大,只有繼續保持貿易本身是唯一的共識。

此外,「彭博社」引述消息說,雙方較低級別的官員在本週二(25日)已經開過會了,中方當時強調,撤銷關稅很重要,是改善兩國關係的必要步驟。然而,吳強表示,美方卻加入新的談判元素,就是中國人權問題,這將令美中貿易的前景更為複雜。

本週早些時候,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指出,隨著美中貿易協議進入第二年,中國的採購額仍低於協議金額。

按照協議,中國需要在今年頭四個月購買價值645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是,中國的進口數據顯示,1月到4月,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僅達到目標的73%。而美國的數據則顯示,這段時間出口中國的商品價值僅占應達到目標的60%。

美國印太主管:美中「接觸」時代已終結

美中貿易前景看似不樂觀,雙方的整體關係,也被定下了不樂觀的調子。

週三(2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負責人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斯坦福大學舉辦的一場會議上表示,美中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接觸(engagement)」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正式進入「激烈競爭」時代。

坎貝爾說,中共當前的對外政策是美國政策轉變的很大原因。他提到中印邊界的軍事衝突、中共對澳洲的經濟打壓,以及外交戰狼的興起。他說,這象徵著中共朝著「強硬或硬實力」方向轉變,企圖主導國際事務。

坎貝爾還表示,美國在未來幾年內應對中共的核心,將是聯合盟友共同抵抗。

確實,拜登政府上台後,一直強調的是聯盟抗共,而且近日又有了新動作。

26日,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與歐盟對外行動署祕書長薩尼諾(Stefano Sannino)在布魯塞爾會晤。

雙方會後發表一份聯合聲明,說美國和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涉及多個層面,包括合作、競爭和制度性對抗等;雙方對中國(中共)存在共同的憂慮,包括在新疆和西藏繼續侵犯人權、香港民主被侵蝕、中共對外經濟脅迫和散布虛假信息,以及地區安全尤其是南中國海安全問題。

謝爾曼和薩尼諾還同意,在上述多個議題上繼續密切協商,討論可能針對中國(中共)採取的聯合行動。

香港選舉法遭修訂 港「出逃」人數激增

中共的惡劣行為,已經使國際社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抗共聯盟」,但是中共不僅沒有就此收手,還在不斷製造事端。

比如,在外界非常關注的香港問題上,中共人大常委此前宣布修改當地選舉制度,週四(27日),香港立法會以40票贊成、2票反對,通過了這部名為「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訂草案」的議案。

這次修訂最具爭議的地方,是規定參選人除了取得選民提名外,還要取得新成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許可,再取得最少10名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提名,才能成為候選人,而選舉委員會主要由親北京人士組成。也就是說,民主派人士將很難進入議會。

議案通過的同一天,美國國務院發出聲明,指中共繼續破壞香港的民主體制,剝奪自稱要保障的香港居民的權利。

隨著香港民主制度的不斷被破壞,越來越多港人開始逃離家園,尋找更可靠的安身之處。

27日,英國表示自從今年1月31日開放香港居民的特別簽證及護照系統後,有大量申請湧入,僅在1~3月份就收到了3.4萬份申請。英國政府預測,將有三十多萬符合申請條件的港人移居英國。

同時,加拿大移民部也公布數據,表示截至5月18日,該國收到5,727份來自香港的特別簽證申請。移民部長門迪奇諾(Marco Mendicino)說,申請人數從最近幾週開始激增,在2月份時,他們只收到524份申請。

汛期未到 陸79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下面,我們再來關注一條中國大陸方面的消息。

6月1日,中國就將進入主汛期,但目前,全國已經有79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洪水。

據陸媒報導,5月以來,大陸南方地區遭遇五次較強降雨過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貴州等地的部分地區降雨天數達到15至20天,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多出1~2倍。而從28日至31日,預估江南、華南北部及貴州等地又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大暴雨。

中國水利部監測顯示,截至27日,9省區有79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其中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三峽區間、洞庭湖水系以及鄱陽湖水系共有34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洞庭湖水系湘江全線超警。

水利部官員警告,南方江河水位正在逐步抬升,較常年同期偏高,中小河流和水庫的洪水,以及山洪災害等都需要關注。

此外,進入主汛期後,不止是南方,北方也將加入「多雨俱樂部」,全國七大河流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水。

好的,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下期節目,我們不見不散。

《時事縱橫》製作組

(責任編輯:文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