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07日訊】以當今的眼光看,各類珠寶首飾中,戒指應當是最具儀式感的一款配飾。無論是貴重的求婚鑽戒、婚禮上互換的對戒,或是老夫老妻日常配戴的戒指,都默默傳遞出婚姻聖潔與幸福的意味。這些源自西方的戒指文化,已經占據我們的內心多年。
可還有人記得,古代中國的戒指起源於何時,長得什麼模樣,又有怎樣古老而動人的文化寓意?「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這些細膩多情的詩句,又在講述怎樣的故事?
名稱繁多、材質名貴的傳統戒指
無論古今中外,戒指的外形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總體呈圓環形,或粗或細,或繁奢或簡潔,或有戒面作為裝飾中心,或在戒圈精雕細刻。將它們套於指上,纖細的手指便有了獨特的標識意義和藝術美感。古時候,戒指最初還不叫「戒指」,根據其形態以及不同的用途,古人賦予它有許多特別的名字。
比如「指環」,依造型命名,顧名思義,指套在手指上的環形飾物,這也是清代以前最常用的一個名稱。《十索四首》中說:「欲呈纖纖手,從郞索指環。」再如「約指」,依配戴方式命名,《說文》曰:「約,纏束也。」約指就是纏繞在手指上的飾物。還有「手記」,依功用而命名。
自明代始,「戒指」一詞出現於文獻典籍中,最終成為廣泛使用的名字。比如《三餘贅筆》中說:「今俗用金銀為環,置於婦人指間,謂之戒指。」《三才圖會》載:「後漢孫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即今之戒指也。」
戒指的發展歷史很久遠,其源頭大概可追溯至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許多地區的文化遺址,都出土過多枚不同材質的戒指,包括骨頭、玉石、青銅等等。有的戒指,已經配戴於古墓主人的指骨上,然而那時沒有固定的配戴方式,無性別及左右手的差異。
雖然我們還不確定,那時先民打造並使用戒指的原因,但是通過其珍貴的原料和特別的用途,可以感受到他們恭敬而虔誠的心意。古人相信靈魂不滅和輪迴轉世的存在,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獨特墓葬文化。戒指既然能被選入陪葬品,說明它要麼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要麼是死者生前常用或衷愛的物件。
文字的記載,遠比重見天日的實物更為繽紛多彩。出現於古籍中的戒指,大多以價值連城的珍貴材料製成。比如《南史》記載,皇帝要納妃嬪,便賞賜金戒指。《北堂書鈔》中說,根據漢代舊儀,後宮妃嬪在侍奉皇帝時,會佩戴銀指環。《文獻通考》中記載,宋太祖時,東南亞的一個古國進貢了數不盡的奇珍異寶,其中之一是水晶指環。《廣博物誌》中有琥珀指環;《說郛》中出現了金剛石指環和翡翠指環。當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戴戒指不是為了美 古人別有深意
戒指出現的年代很早,最初由質地堅硬的材料做成的。由於先民主要從事狩獵活動,經常拉弓投矛,所以他們可能需要一種防護用具,來保護手指。這一猜想,或許在先秦至漢代流行的「護指」得到印證。這裡的護指,即「韘」。《說文》載:「韘,射決也,所以鉤弦。」韘,是套在右手大拇指上,輔助張弓射箭的工具,一般用象骨製作,內襯柔皮。因為徒手彎弓,手指會疼痛,也不易使出力氣,因而男子們很需要韘的防護和輔助。
韘的造型,呈中通的筒形,側身延伸出一個橢圓形。人在射箭時,韘既能扣住弓弦,也可防止弓弦回彈時擦傷手指。射技為君子「六藝」之一,弓矢更是古代戰場上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因而古人極其重視與射技相關的用具,韘的形態也在不斷發展、完善。及至清代,八旗子弟入關,不再崇尚武事,隨身的護指也逐漸縮小體積,演變成單純的筒形。工匠們還在上面鏤刻各式文字、圖樣,把護指改造成古代男子的時尚首飾——扳指。
最早以文字形式記錄下戒指用途的,發生在先秦時期。當時的戒指在民間並不流行,卻在宮廷中作為「手記」廣泛使用。作為一種標記性的物件,手記的實用意義遠大於修飾和文化意義。在《詩經·靜女》篇中,有一段鄭玄箋注,介紹了手記的使用方法:「古后妃群妾,以禮進御,女史書其月日,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御者著於右手,謂之手記,亦曰指環。」
後宮裡,女史會給每位妃嬪分發金、銀兩枚指環,作為她們能否侍奉天子的標記。被選為侍奉天子的妃子,需要左手佩戴銀指環;之後改為右手佩戴,這裡表現出古時候「左為陽、右為陰」的陰陽觀。而那些有了月事或者身孕的妃子,就要在右手佩戴金指環,作為特殊標記。女史在宮中,對妃嬪的日常行止都要詳細記錄,也就是「事無大小,記以成法」。她所分發的指環,因其標記作用,於是衍生出「手記」別名。
除了定情,戒指還有更多寓意
通過手記的使用,戒指似乎與婚姻產生一定的聯繫。其實在中華傳統的語境中,它常常作為定情之物,用於青年男女之間的餽贈。
首先,戒指形狀渾圓,象徵圓滿,因而可代表永結同心、長相廝守的美好願望。唐朝《妝樓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何充與一位叫洞仙的女子交好,並送個她一枚翡翠指環。誰知,洞仙拿它換了繡筆。何充知道後,嘆息說:「此物代表了我和洞仙要結百年之好啊!」立刻命僕人用「蜻蜓帽」贖回。何充把指環視為二者永不分離的象徵,所以一定要把它贖回來。
其次,環形戒指具有循環不止的意象,也可傳遞情侶之間不盡的相思之情。宋代《才鬼記》中記載,才子李章武邂逅王氏婦人,敘別之時,兩人互贈飾品和詩歌。婦人送的是一枚白玉指環,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由於戒指具有傳情達意的內涵,重信諾的古人還把它作為信物,定下終身之約。唐朝治蜀名臣韋皋,年輕時有過一段奇遇。《雲谿友議》載,韋皋在江夏姜郡守家中作客時,姜家的婢女玉簫時常服侍他,兩人便互生愛慕之情。韋皋離開時,留下玉指環為證,承諾少則五年、多則七年,便來迎娶玉簫。誰知韋皋遲遲沒有現身,玉簫也在漫長的等待中,絕望而死。姜家人憫其氣節和遭遇,將玉指環套在她中指後下葬。
後來韋皋出鎮蜀地,和姜家人意外重逢,聽說玉簫的遭遇後非常痛心,便寫經造像為她超渡,通過招魂術和她再次會面。玉簫告訴他,自己將要轉世,十三年後再來做他的侍妾。果然,有一年韋皋過生日,收到一份特殊的賀禮,是一位名叫玉簫的歌女。她的樣貌與當年的玉簫無異,中指上還隱隱長著一個肉質指環,形狀更是和韋皋贈送的一模一樣。這個淒美的故事中,戒指是不可或缺的信物,見證了韋皋和玉簫兩度結緣的傳奇。
諧音是漢語中頗具韻味的語言藝術,就「指環」而言,每個字都可以引申出豐富的內涵。指即「止」也。《皇甫司勲集》載,明朝大臣皇甫濂的母親黃氏,懷孕時曾夢到一個神祕老人,送給她一枚玉指環,上面居然還有一座鼎。醒來後,她把此事告訴了丈夫。皇甫濂的父親解釋說:「鼎,象徵著尊貴的男子;指環,就是『止』的意思。這個夢表示你將生下一位貴子,以後就不會再懷孕了。」果然,黃氏生下皇甫濂後,夢中的預言一一應驗了。
環的諧音則是「還」,有回歸、還家之意。《荀子·大略》載:「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古時候,臣子流放在外,皇帝若要赦免他,便賜予玉環,表示他可以自由還鄉了。指環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北史》載,北魏的元樹和戀人玉兒告別時,玉兒送給他金指環留念,元樹也時常配戴。後來他又把指環寄回,表示一定歸還的決心。
另外,戒指又名約指,亦有約束、節制之意。明代小說《禪真後史》中有段情節,羊雷犯事外逃,其母勞氏取下手中一枚戒指,交給兒子,並囑咐他在外牢記三戒:「第一戒莫行劫掠,第二戒莫妄殺人,第三戒莫貪色欲。」戒指在這裡,就成了時時提醒羊雷謹言慎行的物件。
小小戒指,方寸之間,內蘊久遠歷史和廣闊天地,堪稱傳統文化中一個精巧美麗的側影。願我們在佩戴戒指時,不僅僅把它作為婚姻的標誌,也能回想起千百年來它所承載的中華底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