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哥侃封神】第四十一回 聞太師兵伐西岐

石濤

Facebook

第四十一回講「聞太師兵伐西岐」,故事就進入了正軌。這一回一上來就談到聞太師他保紂王的過程。書中把黃天化跟魔家四兄弟之間的對壘相應接在一起,聞太師一看,魔家四兄弟沒打過(沒勝出),他只能自己出來。

詩曰:

太師行兵出故商,西風颯颯送斜陽。

君因亂政民多難,臣為攄忠命盡傷。

君王本身亂朝、亂政,老百姓便多災、多難。作為臣子這時候去忠於自己的君主,那就是逆天意。君主亂朝政也是天象走到那一步因而出現的故事。

唯知去日寧知返,只識興時那識亡。

有來、有回;只知道自己開心的時候、得意的時候,根本想不到相生相剋的道理;有盛必有衰、有陰必有陽,要懂得順應這種時辰的改變。

這兩句話,我以為講的是聞太師。聞太師自持自己不管是託孤大臣也好,或者他是截教裡曾經修行過的人也好,他自我的概念跟愚忠的概念是混在一起的。

四將亦隨征進沒,令人幾度憶成湯。

魔家四兄弟隨著征討西岐,最後都成為一種幻影、一種記憶,讓人們知道成湯滅亡的過程,就是天意所向。

丙靈公首戰即死 凡心不去即忘本

且說魔禮紅不見了珍珠傘,無心整理軍情。忽報:「有將在轅門討戰。」四將聽說,隨點人馬出營會戰;見一將騎玉麒麟而來。但見怎生打扮,有讚為證:

悟道高山十六春,仙傳道術最通靈。

潼關曾救生身父,莫耶寶劍斬陳桐。

束髮金冠飛烈焰,大紅袍上繡團龍,

連環砌就金鎖鎧,腰下絨絛左右分。

兩柄銀鎚生八楞,穩坐走陣玉麒鱗。

奉命特來收四將,西岐城外立頭功。

旗開拱手黃天化,「封神榜」上丙靈公。

丙靈公就是三山的神,在封神榜當中是頭一個神,他父親(黃飛虎)是第二個。

魔禮青觀看一員小將,身坐玉麒麟,到陣前曰:「來者何人?」

天化答曰:「吾非別人,乃開國武成王長男黃天化是也;今奉姜丞相將令,特來擒你。」

魔禮青大怒,搖鎗拽步來取黃天化。天化手中鎚赴面交還。步騎交兵,一場大戰。怎見得:

發鼓振天雷,鑼鳴兩陣催。

紅旛如烈火,將軍八面威。

這一個捨命而安社稷;

那一個拚殘生欲正華夷。

自來也見將軍戰,不似今番鎗對鎚。

話說魔禮青大戰黃天化,麟步相交,鎗鎚並舉,來往未及二十回合,早被魔禮青隨手帶起白玉金剛鐲,一道霞光,打將下來,正中後心。只打得金冠倒撞,跌下騎來。魔禮青方欲取首級,早被哪吒大叫:「不要傷吾道兄!」登開風火輪,殺至陣前,救了黃天化。

哪吒大戰魔禮青,雙鎗共發,殺得天愁地暗。魔禮青二起金剛鐲來打哪吒。哪吒也把乾坤圈丟起。乾坤圈是金的,金剛鐲是玉的,金打玉,打得粉碎。魔禮青、魔禮紅一齊大呼曰:「好哪吒!傷碎吾寶,此恨怎消!」齊來動手。哪吒見勢不好,忙進西岐。

魔禮海正待用琵琶時,哪吒已自進城去了。魔禮青進營,見失了金剛鐲,悶悶不悅。

且說黃天化被金剛鐲已自打死了。黃飛虎痛哭曰:「豈知纔進西岐,未安枕蓆,竟被打死!」甚是傷情。只得把天化屍骸停在相府門前。

子牙亦是不樂。忽有人報進府來:「啟丞相:有一道童求見。」

子牙傳令:「請來。」

道童至殿前下拜。

子牙問曰:「那裡來的?」

童子曰:「是紫陽洞道德真君命弟子來背師兄黃天化回山。」

子牙大喜。

白雲童子將黃天化背回,至紫陽洞門前放下。道童進洞回覆曰:「師兄已背至了。」

真君出洞,看天化面黃不語,閉目無言。真君命童子取水來,將丹藥化開,用劍撬開口,將藥灌入,隨入中黃。

道德真君出手救了三個人,一個是楊任,一個是黃飛虎,一個是黃天化。黃天化三歲的時候在黃飛虎家後院玩,道德真君看到他,發現他殺氣太重,沒打聲招呼就把這孩子給弄走了;後來道德真君見到楊任的時候,楊任的雙目被紂王挖了,楊任的一股怨氣上沖天廷,動到道德真君,就把楊任給救了;而武成王當時被聞太師困住的時候,武成王的怒氣驚動了道德真君,所以道德真君用了混元幡讓黃金力士把黃飛虎隱到山裡去。這是當時這麼寫的故事。

這裡就出了個狀況:被道德真君救的這幾個人全死了。這三個人在人的現實環境中表現出來的都不是健康的感受:怨氣、殺氣、怒氣,都是人生命中負的因素,應該跟道德真君本人有關係。我沒有查到道德真君本身的故事來源,但據說他是元始天尊十二金門的最後一個。這關門弟子都有這個問題。

通天教主在他們哥仨當中,老子是老大、元始天尊是老二、通天教主是老三。等通天教主出來的時候,大家就會看到當初鴻鈞道人偏愛通天教主。這裡並沒說元始天尊對道德真君多麼的偏愛,但是道德真君確實是元始天尊最小的弟子。

道德真君相救或被他擄走的人,多數有負的因素在其中,可能這個東西就奠定了他們修不成——要等到後面道德真君真正出來的時候——這裡有太多的伏筆,只是讀者看不出來。

不一個時辰,黃天化已是回生,二目睜開,見師父在傍,天化曰:「弟子如何在此相見?」

真君曰:「好畜生!下山吃葷,罪之一也;變服忘本,罪之二也。若不看子牙面上,決不救你!」

黃天化在十三年的修行當中,心法修不到位——下山就吃葷!而且當時也滿奇怪的,黃飛虎竟然沒攔阻。黃飛虎跟自己失蹤多年的長子光顧著樂,可能與當時道德真君在黃天化三歲的時候把他弄走有關。

在黃飛虎過五關,聞太師追他的時候,黃天化看到自己的兄弟、叔叔都在,就沒有自己的母親,黃天化劈頭就指責黃飛虎說:「你為什麼不帶我的母親出來?」黃飛虎就跟他說,他母親遭到紂王的羞辱等,黃天化就大聲哭,一下就給氣暈過去了。

所以黃天化在修行的過程中,人情世故、七情六慾根本沒放;只學了藝,沒有修心。因為他什麼都沒放——親情;一下山就喝酒;看見父親的官服就給穿上。所以可以這麼講:只學藝,沒修行。我覺得這是給後人看書時以教訓、以造化……

黃飛虎沒有意識到他跟自己的長子吃葷,他做父親的有責任。所以有時候人就是人,生命境界的局限性是不可跨越的,修到什麼境界就什麼境界,不是使勁使出來的,是人修行過程中生命昇華出來的,昇華不了,根本一點辦法都沒有。

攢心釘出世 破四魔

黃天化倒身下拜。真人取出一物,遞與天化,曰:「你速往西岐,再會魔家四將,可成大功。我不久也要下山。」

黃天化辭了師父,借土遁前來,須臾便至西岐,落下遁光,來至相府。門官忙報。子牙命至殿前。黃天化把師父言語說了一遍。飛虎大喜。次日,黃天化上了玉麒麟出城,坐名要魔家四將。

軍政司報進行營:「黃天化請戰。」魔家四將聽報,忙出營。見天化精神赳赳,大叫曰:「今日定見雌雄!」魔禮青搖鎗來刺。天化火速來迎。麟步相交,一場大戰。未及三五回合,天化便走。魔禮青隨後趕來。黃天化回頭一看,見魔禮青來趕,掛下雙鎚,取出一幅錦囊,打開看時,只見長有七寸五分,放出華光,火焰奪目,名曰「攢心釘」。黃天化掌在手中,回手一發;此釘如稀世奇珍,一道金光出掌。怎見得,有詩為證:

此寶今番出紫陽,煉成七寸五分長,

玄中妙法真奇異,收伏魔家四大王。

話說黃天化發出攢心釘,正中魔禮青前心,不覺穿心而過。只見魔禮青大叫一聲,跌倒在地。魔禮紅見兄長打倒在地,心中大怒,急忙跑出陣來,把方天戟一擺,緊緊趕來。黃天化收回釘,乃復打來。魔禮紅躲不及,又中前心。此釘見心纔過,響一聲,跌在塵埃。魔禮海大呼曰:「小畜生!將何物傷吾二兄?」急出時,早被黃天化連發此釘,又將魔禮海打中。也是該四天王命絕,正遇丙靈公,此乃天數。

一物降一物!黃天化最後被封的神就是丙靈公,丙靈公正好剋四大天王(用了攢心釘),所以我能夠理解:天、地間在一定環境中生命是相生相剋並生的,就像申公豹跟姜子牙是對著來的,那哥兒四個是對著黃天化來的。哥兒四個是一組,可以說是一個人。「四大天王」就是一組,黃天化一個人管「三山五嶽」的三山,三山的神就叫丙靈公。

只見魔禮壽見三兄死於非命,心中甚是大怒,忙忙走出,用手往豹皮囊裡拿花狐貂出來,欲傷黃天化。不知此花狐貂乃是楊戩變化的,隱在豹皮囊裡,魔禮壽把手來拿此物,不知楊戩把口張著,等魔禮壽的手往花狐貂嘴裡來,被花狐貂一口,把魔禮壽的手咬將下來。只得一個骨頭,怎熬得這般痛疼!又被黃天化一釘打來,正中胸前。

楊戩七十二變,他可以以花狐貂那個生命本身的形式出現,甚至傷人,他是可以這樣做的。黃天化打他哥兒們四個打的都是前心,只奔著心去。所以講述了這個寶貝的奧妙之處。

可憐!正是:

治世英雄成何濟,封神臺上把名標。

人間的一切英雄好漢其實都是泡影,都是幻影,一切都不存在。

話說黃天化打死魔家四將,方纔來取首級,忽見豹皮囊中一陣風兒過處,只見花狐貂化為一人,乃是楊戩。黃天化認不得楊戩,天化問曰:「風化人形者是誰?」

他們是師兄弟,但是他們彼此之間不相透露功夫,寶貝也是各自拿自己的,因為寶貝是隨人的,而每件寶貝自身都帶有他生命背後的定數和咒語這一類的東西。

楊戩答曰:「吾乃楊戩是也。姜師叔有命在此,以為內應。今見兄長連克四將,正應上天之兆。」

二郎神楊戩很客氣,他沒問誰大誰小,直接就稱黃天化為兄長。「連克四將,正應上天之兆。」這話一說,其實說明二郎神的道行高,他大概知道黃天化跟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

正說間,只見哪吒登輪趕來,對黃天化、楊戩言曰:「二兄今立大功,不勝喜悅。」三人彼此慶慰,同進城至相府內來,來見子牙。三人將發釘打死四將,楊戩傷手之事,訴說一遍。子牙大喜,命把四將斬首號令城上。

聞太師出征墜麒麟

且說魔家人馬逃回進關,隨路報於汜水關韓榮。韓榮聞報大驚,曰:「姜尚在西周用兵如此利害!」心上甚是著忙;乃作告急表章,星夜打上朝歌去訖。不題。

且說聞太師在相府閒坐,聞報:「遊魂關竇榮屢勝東伯侯。」忽然又報:「三山關鄧九公有女鄧嬋玉連勝南伯侯,今已退兵。」太師大喜。又報:「汜水關韓榮有報。」太師命:「令來。」來官將文書呈上。

太師拆開一看,見魔家四將盡皆誅戮,號令城頭,太師拍案大怒,叫曰:「誰知四將英勇,都也喪於西岐,姜尚有何本領,挫辱朝廷軍將!」

這完全出乎聞太師的預料,其實表明:聞太師他有天大的本事,卻看不出來天象的本身,他也看不出自己的歸宿。所以有再大本事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有這個問題:他看別人都沒問題,但是他看不了自己。我以為是一種生命之迷,聞太師同樣有這個問題。

聞太師當中一目睜開,白光有二尺遠近;只氣得三屍神暴躁,七竅內生煙。

「白光有二尺遠近」,我以為是講述了聞太師他的功力深淺。你說到底這白光有多遠?我也不清楚……

自思自忖道:「也罷!如今東南二處,漸已平定,明日面君,必須親征,方可克敵。」當日作表。

次日朝賀,將出師表章來見紂王。紂王曰:「太師要伐西岐,為孤代理。」命左右:「速發黃旄、白鉞,得專征伐。」

發黃旄、白鉞,其實是君主授權,他代表著皇權,就像全權大使的概念一樣,全權大使來的時候一定有這個東西,是代表大王,是一種象徵。中、西方都可以看到,帶個旄,也不是武器,象徵一種權位。如果是欽差大臣的話,也有類似的東西,拿著尚方寶劍。

太師擇吉日,祭寶纛旗旛。紂王親自餞別,滿斟一盃,遞與聞太師。太師接酒,躬身奏曰:「老臣此去,必克除反叛,清靜邊隅。願陛下言聽計從,百事詳察而行,毋令君臣隔絕,上下不通。臣多不過半載,便自奏凱還朝。」

聞太師非常自負。

紂王曰:「太師此行,朕自無慮,不久候太師佳音。命排黃旄、白鉞,令聞太師起行。

太師飲過數盃,紂王看聞太師上騎。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戰,今日聞太師方欲騎上,被墨麒麟叫一聲,跳將起來,把聞太師跌將下來。

這個墨麒麟叫了一聲把聞太師摔下來。

為什麼會出這種事呢?在另外的空間裡面,其實是有生命幫他,要看這個人的悟性如何。我個人曾經遇到過一些類似的故事,是非常特別的。但有些事情在表象上可能會差不多,但它背後的內涵可不一定都有。

比如說水杯、茶杯掉地上摔碎了,有些人很忌諱,說:「壞了!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人出事了?」就我個人理解:你可以說因人而異,也可以說因時而異,跟當事者本身的判斷相關——信則靈,不信就無所謂!

這是民俗的說法,缺少真正生命的判斷,這就給那些什麼都不信的人一種藉口,這種藉口我個人覺得就帶有一種欺騙,是因為當事者沒有辨別力。有辨別力的人,同樣一件事情他能辨別出不同之處。就像同樣一個聲音出來了,他立刻能警覺這個聲音代表什麼意思。有些沒有什麼意思。所以,跟那個時間點相關。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那「諸葛亮舌戰群儒」怎麼說?那麼多個儒生……不是拿數能充上……因為人只站在利益的層面,他分辨不了生命的境界,而當自己沒有境界,抵抗不了的時候,他就找了個藉口:「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那是把諸葛亮給污辱了,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給污辱了。

百官大驚。左右扶起。太師忙整衣冠。時有下大夫王變,上前奏曰:「太師今日出兵落騎,實為不祥;可再點別將征伐可也。」

太師曰:「大夫差矣!人臣將身許國而忘其家,上馬掄兵而忘其命;將軍上陣,不死帶傷,此理之常,何足為異。大抵此騎久不曾出戰,未曾演試,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大夫幸勿再言。」隨傳令:「點砲起兵。」太師復上騎。

你看,人的這面完全可以解釋,書裡頭也這麼解釋,但是真實的背後不是這個。應該講:麒麟是龍種,背後有著護主的成分。換句話說,麒麟自己都知道這事不好辦。

麒麟把聞太師摔下來,就是在某一個環境中有一個生命在幫他,但是要憑對方的悟性。瀕死經驗的特點就是說:那個魂魄能看見這一切,跟我們在夢裡類似的。很多人可以通靈的,只不過你通的靈高、低?就是另外一回事,和當事人怎麼想。

為什麼聞太師他不在乎呢?就是他太自我,太自以為是。在人的品質當中,自以為是的人太執著、貪心他要做的事情就會給自己解釋,也就看不清楚自己的路。

此一別,正不知何年再會君臣面,只落得默默英魂帶血歸。太師一點丹心,三年征伐,俱是為國為民。

為國為民,是人的說法。逆天意而為之,畢竟無果。

用盡機謀扶帝業,上天垂像不能成。

持能逞強這是聞太師。他確實有能力,他也確實夠強悍,但是呢,他必死無疑,這裡面說的就這麼含意。

話說聞太師提大兵三十萬出了朝歌,渡黃河,兵至澠池縣。總兵官張奎迎接,至帳前行禮畢。太師問:「往西岐那一條路近?」

張奎答曰:「往青龍關近二百里。」

太師傳令:「往青龍關去。」

人馬離了澠池縣,往青龍關來。一路上旗旛招展,繡帶飄颻,真好人馬!怎見得,有讚為證:

飛龍旛紅纓閃閃;飛鳳旛紫霧盤旋。

飛虎旛騰騰殺氣;飛豹旛蓋地遮天。

攩牌滾滾,短劍輝輝。

攩牌滾滾,掃萬軍之馬足;

短劍輝輝,破千重之狼銑。

大桿刀、雁翎刀,排開隊伍;

鍖金鎗、點鋼鎗,蕩蕩硃纓。

太阿劍、昆吾劍,龍鱗砌就;

金裝鐧,銀鍍鐧,冷氣森嚴。

畫桿戟、銀尖戟,飄揚豹尾;

開山斧、宣花斧,一似車輪。

三軍吶喊撼天關,五色旗搖遮映日。

一聲鼓響,諸營奮勇逞雄威;

數捧鑼鳴,眾將委蛇隨隊伍。

寶纛旛下,瑞氣籠煙;

金字令旗,來往穿梭。

能報事拐子馬緊挨鹿角;

能衝鋒連珠砲提防劫營。

詩曰:

騰騰殺氣滾征埃,隱隱紅雲映綠苔。

十里止聞戈甲響,一座兵山出土來。

三十萬人馬往前推,就像一座兵山在動。

話說大兵離了青龍關,一路崎嶇窄小,止容一二騎而行,人馬甚是難走,跋涉更覺險峻。聞太師見如是艱難,悔之不及。早知如此,不若還走五關,方便許多;如今反耽誤了程途。

一日,來到黃花山,只見一座大山。怎見得,有讚為證:

遠觀山,山青疊翠;

近觀山,翠疊青山。

山青疊翠,參天松婆娑弄影;

翠疊青山,靠峻嶺逼陡懸崖。

逼陡澗,綠檜影搖玄豹尾;

峻懸崖,青松折齒老龍腰。

如果你去過北京的碧雲寺、潭柘寺、戒臺寺,裡面有一些上千年的松柏,就是他這說的「青松折齒老龍腰」,非常漂亮。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我講的都是三四十年前了。

望上看,似梯似磴;

望下看,如穴如坑。

青山萬丈接雲霄,斗澗鷹愁侵地戶。

此山:到春來如火如煙,到夏來如藍如翠,到秋來如金如錦,到冬來如玉如銀。

到春來,怎見得如火如煙:

紅灼灼夭桃噴火,綠依依弱柳含煙。

到夏來,怎見得如藍如翠:

雨來蒼煙欲滴,月過嵐氣氤氳。

山上下雨,你看到很多照片山是藍色的,我節目開頭那一段,你看到那山有煙,山表面是藍色的。

到秋來,怎見得如金如錦:

一攢攢,一簇簇,俱是黃花吐瑞;

一層層,一片片盡是紅葉搖風。

到冬來,怎見得如玉如銀:

水愰愰凍成千塊玉;雪濛濛堆疊一銀山。

冰、霧、雪溶在一起,在陽光的照射下,那就是銀山。

山徑崎嶇,難進難出;水迴曲折,流去流來。

樹梢上生生不已,鳥啼時韻致悠揚。

正是:觀之不捨,樂坐忘歸。

有詩為證:

一山未過一山迎,千里全無半里平,

莫道牧童遙指處,只看圖畫不堪行。

聞太師五行遁法 智收四天君

話說聞太師看此山險惡,傳令安下人馬,催開墨麒鱗,自上山來觀看。見有一程平坦之地,好似一個戰場。太師歎曰:「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寧靜,老夫來黃花山避靜消閒,多少快樂!」又見依依翠竹,古木喬松,賞玩不盡。

正看此山景致,忽聽腦後一聲鑼響,太師急勒轉坐騎,原來是山下走陣;走的乃是長蛇陣,陣頭一將,面如藍靛,髮似硃砂,上下獠牙,金甲紅袍,坐下黑馬,手使一柄開山斧。聞太師貪看走陣,不覺被山下士卒看見:聞太師身穿紅袍,坐騎一獸,用兩根金鞭,偷看陣勢。士卒竟不走陣,來報主將:「啟大王千歲:山上有一人探看吾等巢穴。」那人見說,抬頭一看,大怒,速命退了陣,把馬一磕,那馬飛上山來。

聞太師看見一將飛來,甚是英雄,十分勇猛,心中大喜:「收得此人,去伐西岐,乃是用人之際。」心上正自躊躇,不覺那馬已到面前,只見來將大呼曰:「你是何人?好大膽!敢來探吾山穴!」

聞太師曰:「貧道看此山幽靜,欲化此結一茅庵,早晚誦一二卷『黃庭』;不識將軍肯否?」

來人大怒,罵道:「好妖道!」催開馬,搖手中斧,飛來直取。聞太師用金鞭急架忙迎。鞭斧交加,勇戰在高山之上。聞大師征伐多年,不知見過多少豪傑,那裡把他放在眼裡。見這將使的斧也有些本領,「待吾收了此人,往西岐去,雖無大成,亦有小就。」

太師把騎一撥,往東就走。那人趕來。聞太師聽腦後鈴聲響亮,把金鞭一指,平地現出一座金牆,把這一員大將圍裹在內,用金盾遁了。太師依舊還往這山上,下了戰騎,倚松靠石坐下。太師看有幾道殺氣隱在山中,默然。不提。

聞太師率三十萬大軍奔西岐而來,本來他應該闖五關就行了,結果他要抄近道,就走到山上去了,其實反而慢了,因為他帶著三十萬大軍從山道上走,那肯定是有問題。也奇怪了,當他問守將的時候,守將說:能近不少!?守將都沒跟他說明白,一個人、兩個人走行,帶著三十萬人馬的話,走起來就沒有那麼方便。

有時候就是一種天意了,因為這是一個常理,如果三十萬人可以抄近道走的話,設立的五關大道還有啥意義?大道不給三十萬人走,那邊小道走三十萬人?

我不知道寫書的人為什麼這麼寫,但可以透顯出聞太師本身的境界有限,表現出自己要急於把這件事情做成,不管對、錯!?

他所仰仗的一切,都是自我的意識,如果沒有那麼強的自我意識的話就知道:你放個大道,道路上有五個大關卡,那你三十萬人馬不走這路,你反倒走山路?為了抄近道……

我們原來講過二郎神的「八九之功(八九玄功)」,中間的玄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組成萬物(前提是以人為中心),而八九七十二,七十二乘五(五行)是三百六十度——一個循環——萬物皆在其中,但不包括日、月,這是真正的包羅萬象,才出現所謂的能夠七十二變。七十二變其實就是「物物相通」——萬物相生相剋,既相生也相剋,相互依存,組成了一種封閉的循環,包括輪迴轉世。比如說,六道輪迴:可能托生成這個,托生成那個,托生成不同的東西,甚至樹……

二郎神後來在處理妖怪的時候就是用了七十二變,用了相生相剋的道理做成的。這是相輔相成的,並不代表他境界有多高。

且說小校報上山來:「啟二位千歲:有一穿紅的道人,把大千歲引入一陣黃氣之內,就不見了。」

人眼睛看到是黃氣,而實際呢?聞太師講,那是「金遁」。有些有本事的人,在人間使用他的手段,在一般人的眼睛裡就好像一陣風似的就沒了。看起來一股煙,感覺起來一陣風,其實在另外空間有著對應物質。在聞太師所施法術的那一面是金的。但是在人這邊看就是一道黃氣。

二將急問報事嘍囉:「如今在那裡?」小校答曰:「如今現在山上坐著。」二人大怒,忙上馬持兵,眾嘍囉齊聲吶喊,殺上山來。

聞太師看見,慢慢的上了墨麒麟,把金鞭一指,大呼曰:「二將慢來!」

二將見聞太師是三隻眼的道人,也自驚訝,乃上前喝曰:「你是何人,敢在此行兇,將吾兄長攝在那裡去了?好好送還,饒你一命!」

聞太師這隻眼睛是長在外面的。現在的人那隻眼睛長不到外頭,但是很多人這地方是有一條道。很多人「天目」是能看到的,只不過看到的東西不同,看到的環境不同,描述的故事也不同。他確實能看到。

天目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分享不了。他們看壺面上有東西,我們也看不著;同樣的一個環境,如果兩個人天目都開,搞不好看到的背後故事也不同;即使兩個人能看的時候,兩天目也不能湊在一起看到同樣的東西;另外一個,那個東西是被動看的,不是主動看——原因就是人們執著於人肉身眼睛所受到的教育、環境——你指揮不了自己的天目,就像人指揮不了自己做夢一樣,但夢是真實的,夢本身又不能分享。道理是一樣。只不過我們人本身太著重於這一邊,從而就把生命本來存在的任何能力、本事,本來存在的這一份造化,反而給耽誤了。

聞太師曰:「方纔那藍臉的,無知觸我,被我一鞭打死了。你二人又來做什麼?我非有別意,欲化此黃花山修煉,你二人肯麼?」

二人大怒,把馬催開,一個使鎗便取,一個使雙愰打來。聞太師使開金鞭,衝殺上下,三騎交加。聞太師勒轉墨麒麟,往南就走。二將趕來。太師把鞭一指,將水遁了張天君,木盾遁了陶天君。

聞太師就跟二郎神的七十二變一樣,同樣是利用了天、地間(人生活的環境中)的金、木、水、火、土組成的這樣的物質,產生的千變萬化。

──此一回乃聞太師收鄧、辛、張、陶四天君。

聞太師用木盾、水盾把他們兩個人給遁了,其實道理一樣,人看見就是水牆,人被困在裡面,有點類似進入另外空間的感覺。

──聞太師依舊還坐在山坡之上。

且說嘍囉來報辛天君。辛天君正在山後收糧,忽見小嘍囉來報:「二千歲,禍事不小!」

辛環問曰:「有何事?」

小校曰:「三位千歲,被一道人打死了。」

辛環聽說,大叫一聲:「氣殺我也!」忙提鎚鑽,將脅下雙肉翅一夾,飛起空中。一陣風響,只聽得半空中聲似雷鳴,至山上,大呼曰:「好妖道!將吾兄弟打死,豈可讓你獨生乎!」

聞太師當中眼睜開看時,好兇惡之像,二翅飛來。怎見得,讚曰:

二翅空中響,頭戴虎頭冠,

面如紅棗色,頂上寶光寒,

鎚鑽定天下,獠牙嘴上安,

一怒無遮攩,飛來勢若鸞。

話說聞太師見而大喜;「真奇異豪傑!

在那個年代就是「半人半神」的概念。有點類似古希臘神話故事當中說的。進化論,所謂人進化的過程其實是胡說八道。

在一定層面上有些生命可以上、下相通。所以你看他聞太師用的也是金、木、水、火、土概念,他的本事也是這些本事。他沒有什麼其它出格的東西,二郎神的七十二變,同樣是在那個基礎上,他也沒有什麼出格的,但是他講究的都是「首尾相扣」。從我們現在知道的簡單五行道理都可以說得通,你怎麼能說人家那東西不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對吧!

那人照聞太師頂上一鎚打來。太師用鞭急架忙迎。鎚鞭驍勇,殺法精奇。太師掩一鞭,望東便走。

辛環大呼:「妖道那裡去?吾來了!」把雙翅一夾,即到頂上。他不知聞太師有多大本領,任意行兇。

聞太師自忖:「五遁之中,遁不得此人。」

五行,以人為中心,構成了萬事萬物,實際是可以被人肉眼看到的,但到一定程度(另外境界)的時候,就沒了(人看不見)。比如說:水,人能看到;人們要呼吸的話,那空氣肉眼就看不著了——在不同的境界中,同樣還是五行。所以當辛環飛在空中的時候,就像在空氣中一樣——「五遁之中,遁不得此人。」

且將金鞭照路傍一塊山,連指兩三指,命黃巾力士:「將此山石把這人壓了!」力士得法旨,忙將此山石平空飛起,把辛環挾腰壓下來。怎知聞太師:

玄中道術多奇異,倒海移山談笑中。

倒海移山,在我們人看來就是一種玄妙、功夫。倒海移山可能就是我們人中說的特異功能中的搬運功(大搬運、小搬運)。

原來遇見過一個孩子,那個孩子據說能做搬運功。他家裡的房子不大,孩子十一二歲,女孩,他坐在客廳裡,廚房做飯的地方距離她大概四五米遠。她坐在這兒,想拿什麼東西,她看那個東西,就這麼一想,這東西能過來……我以為就是那種搬運了。在這種小說當中,叫倒海移山。

其實有點類似王林憑空抓蛇,但那東西是邪的,他不正,所以他只會抓蛇,你讓他把一頭驢弄過來?沒聽說王林弄頭驢過來,沒有!他只局限在那個環境,只局限那東西。

剛纔把辛環壓住了,聞太師勒轉墨麒麟,舉鞭照頂門上打來。辛環大叫曰:「老師慈悲!弟子不識高明,冒犯天威,望老師救宥。若得再生,感恩非淺!」

太師把鞭放在辛環頂上曰:「你認不得我。吾非道者,我是朝歌聞太師是也。因征伐西岐,往此經過,你那藍臉的人,無故來傷我。你還是欲生乎?欲死乎?」

辛環大叫:「太師老爺!小的不知是太師駕過此山,早知,應當遠迓。冒犯天顏,萬望恕小人死罪。」

太師曰:「你既欲生,吾便赦汝。只是要在吾門下,往征西歧。若是有功,不失腰玉之福。」

辛環曰:「若是貴人肯提拔下士,末將願從麾下指揮。」

你看那個時候都是這樣:想求生路,你就得拜我為師。都是這麼個說法,姜子牙前後的故事也是的。

太師把鞭一指,黃巾力士將山石揭去;辛環站不起來,半晌方能站立,拜倒在地。聞太師扶起。太師收了辛環,方倚松靠石坐下。辛環站在一傍。

聞太師問曰:「黃花山有多少人馬?」

辛環答曰:「此山方圓有六十里,嘯聚嘍囉,一萬有餘,糧草頗多。」太師不覺大喜。

辛環跪下哀告曰:「前來三將,望太師老爺一例慈悲赦宥。若得回生,願盡駑駘,以報知遇之恩。」

聞太師道:「你還要他來?」

辛環曰:「名雖各姓,情同手足。」

他們就是「把兄弟」。姓張、姓李,各姓不同,但是把兄弟。

聞太師曰:「既然如此,你等也是有義氣的。站開了!」太師發手,一聲雷鳴,振動山嶽。

且說遁的三將,一時揉眉擦眼:鄧天君不見了金牆;張天君不見了大海;陶榮不見了大林。三將走馬回山,只見辛環站在那穿紅的道人傍邊。鄧忠大怒,聲若巨雷,叫:「賢弟,與吾拿住那妖道!」

話還未了,張、陶二將齊叫:「拿妖道!」

也不知聞太師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點閱【濤哥侃封神】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