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王羲之的老師竟是她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4月14日訊】上期我們分享了孝賢皇后,她是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因為她很賢德,古代除了賢德的女子,有沒有一些有才華的女子呢,當然有,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位,提到書法,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羲之被稱為中國的書聖,但是您知道嗎王羲之的老師竟然是一位女子,這位女子是誰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她的故事。

王羲之的老師人稱衛夫人,她是東晉時候著名的書法家,《書斷》裡介紹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後世為何多稱她衛夫人呢,因為她的丈夫是個太守,是當官的,所以別人尊稱她衛夫人,就和《紅樓夢》裡邊的王夫人、邢夫人一樣的,古人一般避諱直接稱呼名字,所以稱夫人是一種尊稱。

古書上記載,王羲之七歲就拜衛夫人為師,學習書法,學到十二歲的時候,已小有所成。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中提到,「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王右軍指的就是王羲之,右軍是一種官職,王羲之曾做官做到右軍將軍,所以別人也稱他王右軍。

衛夫人有個《近奉帖》,裡邊衛夫人向別人推薦王羲之,原文「衛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王逸少,就是王羲之,他字逸少。真書是指楷書。那時候的楷書被稱為正書、真書和隸書,而隸書那時被稱為八分,為什麼稱八分呢,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隸書的寫法向左右兩邊分佈,有點像八字,所以叫八分,而另一種說法是那時的隸書八分像篆書,兩分像隸書,介於篆書和隸書之間,所以稱八分。

從《近奉帖》中我們看到王羲之向衛夫人學習楷書,王羲之的行書我們可能知道《蘭亭集序》,其實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字體,王羲之的楷書寫的如何呢,《晉書》中說:「王羲之,字逸少。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剛才我們提到,魏晉時說的隸書、真書、正書其實就是指楷書。

王羲之的楷書最有代表性的有《樂毅論》,主要內容是戰國時的名將樂毅征討各國的事情。唐朝大書法家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裡,把《樂毅論》排在第一位,褚遂良:「樂毅論筆勢精妙,備盡楷則。」也就是這篇文章用筆之妙,足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王羲之另外一個有代表性的楷書是《黃庭經》,《黃庭經》又名「換鵝帖」,為什麼叫「換鵝帖」呢,據說王羲之非常喜歡鵝,他經常觀察鵝在水中划水的動作,來感悟用手腕寫字的技巧,有個道士非常喜歡王羲之的字,他就養了一群白鵝送給王羲之,請王羲之幫他抄寫一部《黃庭經》。

其實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字體,所以王羲之不僅行書寫得好,他的楷書也寫得非常好,那麼他老師衛夫人的字寫得如何呢,衛夫人的楷書寫的是非常美,後世稱為是簪花小楷。意思就是這一個個字就像一朵朵含苞未放的花一樣。唐代有個書法家張懷瓘,他寫了關於書法的著作《書斷》,裡面品評了從秦漢至唐朝的一百二十多位書法家。這本書中形容衛夫人的字有四句話:「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就是說衛夫人的字像一塊塊碎玉冰清玉潔,又如瑤臺上月光那樣柔美,婉約如一樹花開,字體間的安靜和清爽,猶如清風拂面,讓人神清氣爽。

衛夫人為什麼能把楷書寫得這麼好呢,衛夫人出生在書法世家,家族中很多長輩都是當時的書法家, 她的曾祖父衛覬、祖父衛瓘、她的叔叔衛恆,當時都是大書法家, 在這種家族背景下,衛夫人從小喜歡書法,而且也非常勤奮,據說她們村口有個池塘,衛夫人每次寫字一寫就是好幾個時辰,寫完字就把毛筆拿到村口的池塘把筆洗一洗,天長日久把那口池塘的水都洗黑了,後人把這池稱為衛夫人洗墨池,足見她的用心刻苦程度。

衛夫人不僅字寫得好,她對書法還很有研究,她還有一本著作《筆陣圖》,裡面闡述如何寫好書法的傳統法則,成為後世學習書法的重要著作。

既出身書法世家,天資聰明勤奮,而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衛夫人向鐘繇學習,鐘繇是誰?鐘繇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也被稱為楷書的鼻祖,鐘繇所處的時代正是漢字字體,從隸書到楷書演變的重要時期,鐘繇把楷書發揚光大,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被稱為楷書的鼻祖。鐘繇的作品《宣示帖》被稱為第一楷書。

提到漢字字體的演變我們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們知道從這次文明開始,到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它有一個發展演變過程。最早出現的文字是殷商時候的甲骨文,寫在動物骨骼上的文字,到了商朝後期周朝的時候,人們開始把文字刻在青銅器上,那時候人們稱銅為金,所以這些刻在銅器上的文字也被稱為金文。

再後來金文又演變成篆書,相傳它是周宣王的一個史官籀所創,所以它也被稱為籀文,就像皺紋一樣複雜,這種字體非常古樸典雅,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統一全國的文字,又把大篆演變成小篆。

到了漢朝,篆書又演變成隸書,當時人為了更快地把漢字寫下來,隸書又演變成草書,隸書還演化成 很正的字體楷書,結構看起來方方正正,非常清晰容易辨認。

當楷書出現了之後,人們發現這種字體清晰明瞭,不像草書、篆書那樣可以隨意變化形象,這種字體很固定,所以人們稱它為正書、真書、隸書,我們可能在有些資料裡看到說衛夫人擅長正書、真書,其實就是指楷書。後世所說的楷書,這個楷字也有楷模、楷則、規範的意思。後來楷書加草書又演變成行書,如果偏楷書一點叫行楷,偏草書一點叫行草。

在所有的漢字字體中甲骨文、金文、隸書、草書等很多都留在歷史的長河裡了,現代我們除了寫書法,平時很少用到了,但唯有一種字體,一直沿用了幾千年,從秦漢時萌芽一直使用到現在,那就是楷書。

宋代出現了活字印刷術,就是以楷書為基礎的,這種宋朝的印刷體被稱為宋體,直到現在我們電腦裡關於漢字字體,一種通用的字體還是宋體。

也有學者認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等出現,都是為了奠定楷書的出現,楷書之所以能夠成為幾千年來字體中的長青樹,或許它本身就蘊涵深意,楷書字體非常端正簡潔,人們在書寫的時候性情也會變得中正平和,不像草書一樣放任人的性情,古人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會先正心誠意,當人心正意誠,更容易把事做成,做人如此,字也如此。或許這也是它流傳千年的原因之一吧。

楷書的形成也有一個演化的過程,它也不是憑空突然產生的,離不開前人的一些積澱,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中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

這段話記錄了在書法演變過程中的一些承傳,在《太平廣記》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蔡邕非常精通書法,他年輕的時候曾去嵩山學習書法,有一天他走入了一個神秘的石洞裡邊,發現洞裡邊有一部書,這部書的八個角都散發著光芒,他翻開一看裡邊記錄著書法的創作秘訣,寫的都是秦朝時期李斯、史籀(就是相傳創立大篆的那個人),他們如何寫字的法則,蔡邕如獲至寶,高興得手舞足蹈,一天不吃不喝看這個書,口中念念有詞,好像和書中的古人對話一樣,後來蔡邕研究了這部書三年,終於獲得書法中的精要,從此書法大有長進。在熹平四年漢靈帝希望重整一些儒家經典,他就命蔡邕等人把這些經典整理之後刻在石碑上,即《詩》、《書》、《禮》、《易》、《樂》及《春秋》。蔡邕親自在石碑上書寫,讓工匠雕刻,碑一共四十六塊,歷時九年刻成,史稱《熹平石經》。而蔡邕的字被人評價:「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也就是說蔡邕的字仿佛有神助一般。

後來蔡邕把這些書法精要傳給他的學生崔瑗和他的女兒蔡文姬,蔡文姬又傳給了鐘繇,鐘繇成為楷書之祖,衛夫人學習了鐘繇的書法精要,把它傳給了王羲之,王羲之成了中國的書聖。

楷書的鼻祖鐘繇創立了楷書,那時候的楷書脫胎於隸書,還有點偏隸書的古意,而經過衛夫人「簪花小楷」的承傳,到王羲之的時候,他已經把楷書發展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了,所以在歷史上他們兩人被稱為「鐘王」。

最後我們再來理一下順序,中國漢字字體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有個發展演變過程,在這所有的字體當中,楷書成為字體中的長青樹,一直使用到現在,我們現在電腦打出來的常用漢字字體–宋體,就是以楷書為基礎的字體。而從楷書之祖鐘繇到中國書聖王羲之之間,一位女子起到了重要的承傳的作用,她就是衛夫人。

關於中國的文化還有哪些呢,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

(責任編輯:袁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