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劍:陳敏爾想頂替習心太急?  

Facebook

距離中共二十大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中共各派在地方大打卡位戰,有望入局(政治局)、入常(政治局常委會)的地方大員,動向備受關注。其中早就盛傳可能是習近平接班人的陳敏爾,2017年在接管重慶後,在當年的中共十九大上成為政治局委員,如今作為習家軍代表人物,他下屆入常可謂板上釘釘。但是觀察到無論是中南海給予的信號,還是陳敏爾自己的舉動,對其仕途的暗示,都過於露骨和張揚,這對於陳敏爾,乃至中共政權,未必是好事。

近期重慶官場有一項微妙的人事變動,陳敏爾的大祕,從2018年1月初開始擔任重慶市委祕書長的王賦,於2021年3月31日被任命為重慶市常務副市長。按中共官場慣例,王賦應該很快卸任重慶市委祕書長兼市委辦公廳主任職位。

大祕異動,往往也是地方黨政一把手進入異動期的信號。可以舉出的例證如:河南省長尹弘3月31日被宣布任甘肅省委書記之前,河南省政府原祕書長朱煥然在1月的河南省兩會上轉任省政協副主席。而4月2日官方宣布長春市委書記王凱擔任河南省代理省長當天,河南省政府原副祕書長劉世偉被宣布升任省政府祕書長。

同樣,福建省委書記尹力在去年11月30日從四川省長位置上調離之後,四川省政府原祕書長張剡於今年2月被宣布任成都市政協主席。而今年1月從四川省水利廳廳長轉任省政府辦公廳黨組書記的胡云,3月26日接替張剡擔任四川省政府祕書長,成為新省長黃強的大祕。

如果說重慶市委祕書長王賦職務變動,也是為陳敏爾離開重慶做準備,那麼這個準備動作就似乎太早了。相對於前邊尹力、尹弘等人的升官與大祕的職務聯動,只有至多幾個月的間隔,現在離陳敏爾可能入常的中共二十大還有一年多。也就是說陳敏爾釋放這個升官信號太早,意味著心太急?

近年有關陳敏爾未來有望接班習近平的傳言不斷,當然,這可能是指目前習正在力保的第三任期之後,到2027年陳敏爾67歲,前提是習近平要退位。

陳敏爾「心急」其實已經外露多時,他自己一年多前就曾有一次接班公開宣示,並獲大外宣力挺。

2019年9月,陳敏爾曾罕見單獨出訪新加坡,一個月後,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被認為是李顯龍接班人的王瑞傑就來重慶回訪。據官方報導,王瑞傑當時說:希望此次會議能為我們(兩國)下一代領導人鋪路。陳敏爾則回應說,通過此次會議,他深刻體會到兩國政治高層的意圖及合作方針。中共大外宣《多維》高調報導了此事。有台灣紅媒報導的標題幹脆就直接用了「中星(新)下一代領導人重慶首會面」。

1960年生的陳敏爾,在浙江時就跟著習近平,以搞宣傳幫習近平包裝政績起家,2017年7月頂掉被指是野心家的孫政才坐了重慶大位。

重慶官場歷來屬於是非之地,從薄熙來、王立軍,到孫政才,都捲入高層政爭,即便最近的鄧恢林案,其罪名也有妄議中央這一條。

陳敏爾到重慶當然是幫習「滅火」,重點任務就是清除薄、王、孫勢力。故此,我們看到陳敏爾任內雖然經濟和民生政績平平,但在響應習中央「堅決肅清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熙來、王立軍流毒」的政治表態上就頗為高調,幾乎是逢開會必提。

陳敏爾的努力也得到回報,在今年2月的中共十九屆中央第六輪巡視反饋情況集中發布中,陳敏爾主政的重慶市在「堅決肅清孫政才惡劣影響和薄熙來、王立軍流毒」方面獲表揚。由於同期其它省份均被點名批評,中央獨表揚重慶,令官場瀰漫中共最高層在給陳敏爾加分的氣息。

習近平到底是否在為陳敏爾二十大入常,甚至未來作為俗稱「備胎」的接班人鋪好了路?前者基本成形,後者也有可能。但在中共官場文化中,過於高調的顯示,還是令人不由得替他捏一把汗。

在中共歷史上,作為黨魁接班人,大多是不祥之位,會招來血雨腥風、甚至殺身大禍。劉少奇、林彪都曾被毛澤東指定為接班人,最後都被毛斗死;毛最後交下的華國鋒,也很快被鄧小平等元老斗下台;鄧小平實際掌權時又先後罷黜了自己確定的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趙紫陽;紅二代薄熙來也因與習近平爭權位而在中共十八大前先行落馬;後來還有密室拜龍袍的孫政才被拿下,給同期被認為是團派推出的接班人的胡春華也帶來消極影響。這些你死我活的高層內鬥史,還不能令陳敏爾膽顫心驚,從而低調行事?

其實去年7月13日,作為陳敏爾擔任貴州省委書記時的「政績」之一,昔日貴州獨山縣400億人民幣建了一堆爛尾樓的視頻在大陸公開流傳,背後的權鬥因素就令人疑慮。在視頻曝光的兩天後,7月15日,中共總理李克強就在國務院會議上痛批,地方政府只重面子工程不顧人民死活、不顧財政負擔等,矛頭疑直指陳敏爾。

習近平本身因反腐以及大權獨攬得罪了各派,陳敏爾升官太快,缺乏人脈與基礎,一旦習真的交班,陳敏爾隨時可能在黨內鬥爭中被斗下來。

話說回來,即便習近平布局了陳敏爾,也還有五、六年等待。近年中共面臨的內憂外患加深,習本人已被網民封號「總加速師」,意謂是加速中共滅亡之人。政治的事,一天都嫌長,一旦中共政權「忽喇喇似大廈傾」,陳敏爾等接班就只有白等。

——希望之聲首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希望之聲/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