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電話警告習近平:繼續侵犯人權 將籲全球揭露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26日訊】拜登25日召開首場記者會,期間談到他上台後和習近平通話兩個小時。拜登說,他在電話裡直言不諱地警告習近平,如果習和中共繼續侵犯人權 ,美國就將繼續呼籲全世界的注意,並清楚地揭露出來。

3月25日下午,拜登在白宮舉行他上台以來的首場記者會,在一個多小時的記者會上,他解釋了他推行防疫計劃、經濟政策、移民政策及施政理念。

在被問到與中共的關係時,他稱,他不尋求與中共發生衝突,但堅持要求中共遵守國際規則。

拜登說,今年新年前,習近平給他打電話時,在長達兩個小時的通話中,他向對方表明,美國總統不會停止為新疆維吾爾人、香港情勢等人權議題發聲。

拜登說:美國將堅守自己的價值觀,繼續對中共侵犯自由和人權的行為仗義執言。他稱,他曾直言不諱地對習近平說:「只要你和你的國家繼續如此公然侵犯人權,我們就將繼續以一種不屈不撓的方式呼籲全世界的注意,並清楚地揭露正在發生什麼。」

他還指,中共的總體目標是「成為世界領先國家、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不會因為他們的目標而對他們提出批評,」「但這不會在我的眼皮底下發生,因為美國還在繼續發展壯大。」

拜登重申:「我們正在與中國(共)進行激烈競爭,但我們要堅持中國(共)遵守國際規則。」「我們不是要尋求對抗,但我們明白這將會是一場嚴峻的競爭。」

拜登也再次提到了他對習近平的了解。「我比其他世界領導人與習近平相處的時間都要長。」拜登在擔任副總統期間與時任中國副主席習近平,進行過長時間的交流,他稱這些交流「深入細節」和「坦誠」。

他在記者會上評價習近平說:「他骨子裡沒有一丁點的民主,但他是個聰明人。像普京一樣,他是那種認為專制是未來的潮流、民主在一個越來越複雜的世界裡無法發揮作用的人之一。」

拜登又稱,世界如今面臨著「民主與專制的較量」,而「我們必須證明民主是起作用的」。

為了有力地與中共競爭,拜登認為美國需做3件事:首先是加大對美國工人和美國科技的投資;其次是重建聯盟;再者是,美國將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堅持為中國人權發聲。

拜登為習近平辯護引質疑

2月16日,拜登在訪問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期間,出席了CNN主辦的一個市民大會電視節目,也曾被問到他與習近平通話的情況。

拜登表示,自己和習近平談到了新疆和人權問題。他說,「我們必須為人權發聲,我們就是這樣的國家。」

但是他接著說,「我不會反對他在香港的所作所為,反對他在中國西部對維吾爾人,以及對台灣的行為,試圖強制終結『一中政策』。我說了,順便說一下,他說他明白了。從文化上講,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規範,他們的領導人也要遵守。」

拜登的這番言論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討論。批評者認為,拜登意思就是說,習近平在國內的極權和鎮壓,都是為了統一國家,抵禦外敵入侵。這簡直就是學了中共教科書後,給出的標準答案啊。

聯邦參議員比爾·哈格蒂質疑,「為什麼我們的總統要為中共的掠奪行為找藉口?」保守派人士湯米·皮格特則說,「為何拜登要為中共侵犯人權做解釋?」

前國務卿蓬佩奧隨後接受福克斯新聞台採訪時說,這種認為只是一套「不同規範」的話語,就是中共的宣傳路線,「它希望你認為這只是一個安靜的國家,體制可能有一點不同」,但事情的真相是,它們正試圖毀滅整個民族。

拜登和習近平關係密切

現年78歲的拜登曾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與中國有不少往來的經驗。《紐約時報》曾引述美國前官員表示,自2011年年初開始的18個月裡,拜登與習近平在美國、中國,至少見了8次面。

報導說,習近平與拜登還曾在洛杉磯一起開會、一起吃巧克力、一起散步、在一家中國鄉村學校投籃,私下共同進餐的時間超過了25個小時,僅有翻譯陪同。

曾多次出席雙方會談的顧問羅素說,拜登與這位中共領導人迅速建立起了「私人關係」。過去,拜登不諱言與習近平的交情,也頗自豪。

2013年拜登在華府「美中戰略經濟對話」會議開幕式上就表示,當習近平還是中共國家副主席時,自己與習有不少時間相處,並得到當時兩國領導人奧巴馬與胡錦濤的支持。

2011年8月,拜登作為奧巴馬政府的副總統身份訪問北京,當時習近平全程陪同;2012年2月,習近平率領多名省長回訪美國,拜登也是全程陪同,兩人一起吃巧克力。

拜登在2013年訪問中國時,與習近平更以「老朋友」相稱。

2020年12月,美國總統大選懸而未決之時,習近平的「智囊」翟東升,在一場公開的演講中稱,中共在美國權勢核心圈有「老朋友」,而中共搞定華爾街的方式就是「一沓錢不行,就兩沓錢」。

翟東昇還提到川普上台後,華爾街搞不定川普。翟隨即話鋒一轉,得意洋洋的說,「但是現在拜登上台了!」並暗示「這裡面都有買賣」。中共幫拜登的兒子建立全球基金公司,且正在為拜登上台做政治和戰術考慮。

拜登上台兩個多月以來,此次是首次開記者會。打破40年來美國總統推遲開記者會的紀錄。

(記者李韻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