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搞錯】習近平談「種子危機」 涉及種族延續存亡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13日訊】每年新年一過,中共中央都會發出一個「重要文件」,而且通常都是同一個議題,就是關於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這個文件被稱為一號文件。

2月21日,中共發布了今年的一號文件,同樣是關於中國農業問題的。不過,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年的一號文件,有一個往常沒有的重點,就是農業的種子問題。種業的發展,在一號文件中被首次單獨提了出來,要求打好種業的「翻身仗」。就是要把種子這個行業變成世界領先。

去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已經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看來種子,確實已經成了中國農業的一大困境。

2月22日,中國國務院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稱,「總的來講,中國農業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也是可控的。」

這個說法,和一號文件以及習近平的說法有些不同了。到底是習近平誇大了種子難題,還是中共官員在隱瞞真相呢?

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CNSTA)發布的《2019年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出口貿易資料分析》顯示,2014年至2019年,種子進口量6.60萬噸,出口量2.51萬噸,中國對於「洋種子」依賴度達72%。

《每日經濟新聞》曾引述廣東省內一家種企負責人的說法:除了水稻我們是世界第一以外,其它種子多少都存在「卡脖子」的情況;種質難弄。這裡特別要說,農業種子問題,不光是糧食等種植行業,也包括牲畜和禽類。

據陸媒公開報導,中國的玉米育種的自給率最薄弱。以中國糧食主產區東北和黃淮海地區為例,黃淮海地區種植的玉米主要是美國先鋒公司的「先玉355」品種,東北北部地方種植的玉米種子主要是從德國進口,以先玉335為代表的「洋種子」,一度占有吉林省玉米種子市場的70%。

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這個相當令人困惑。

根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數據,2019年中國蔬菜種子進口2.24億美元,占農作物種子總進口額(4.35億美元)的一半以上。即「洋種子」基本上對全部品種予以涵蓋,本土前10強種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只有15%。

素有「中國馬鈴薯之鄉」之稱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克山縣,近年種植的馬鈴薯大多都是來自美國的「大西洋」,種植面積3萬畝,占全縣種植面積的一半。而在「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洋種子所占的份額一度高達80%,目前也仍有30%之多。

中國14億人平時常吃的白蘿蔔,種子大多是韓國進口的,必不可少的辣椒,則來自以色列。甜菜和黑麥草種子對外依存度達到95%以上。西蘭花國產種子占比只有5%,大部分來自日本。

俄羅斯的葵花籽、油菜籽,估計占到中國市場的50%。俄羅斯從今年1月起,大幅提高葵花籽和油菜籽出口關稅稅率,從此前的6.5%提高至30%,導致一些企業陷入困境。

另外,還有生豬。在中國養豬從業者的眼中,種豬就是「豬的晶片」,中國的原種豬很多是依靠進口。1994年前,本土豬還占據著中國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到了2007年,這一數位已下滑到2%。

目前中國的豬主要是國外引進的所謂「杜長大」,包括美國的杜洛克豬、丹麥的長白豬和英國的大約克豬。

另據「布瑞克農業大數據」指出,2020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超過2萬頭,創下歷史新高。有人表示,中國種豬規模年均千萬頭,2萬頭左右的進口種豬不值一提,但是專家稱,關鍵問題在種質精良,不在數量多。

就中國養豬產業鏈而言,從國外進口的純種豬是市面上銷售的豬肉的「祖代」或「曾祖代」,進口種豬主要是用於更新核心豬群。

如果再遇到像2019年非洲豬瘟影響,就會造成4代種豬的「團滅」,這就意味著至少在4年時間內,種豬數量供不應求,如果此時國外對中國施行種豬禁運,那麼影響將非常巨大。而每一代種豬養殖都是需要時間。中國專家認為,「豬晶片」比半導體晶片更難搞。

2020年底卸任的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曾經表示:中國的祖代雞,幾乎全靠進口。201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也說:如今北京烤鴨99%都是英國櫻桃谷鴨的鴨種。

明白了中國農業的種子困境,才能明白為什麼習近平強調種子問題,才能明白為什麼中共中央今年的一號文件,會特別強調種子。

說起來非常諷刺,中華文明依靠農業起家,也一直號稱是農業大國,但卻陷入了種子困境。

種子困境,表面上看其實問題不大,只是需要多買種子就好了,但實際上卻可能對中國,尤其是中共所謂大國崛起戰略構成嚴重衝擊。

2020年,中國從外國進口了創紀錄的糧食,說明中國自產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中國本身的需要。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國是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國家,雖然國土面積很大,但三分之二是高山、荒漠,適耕範圍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因此,中國需要高的單產量,來維持本土糧食供應。以前,中國主要依靠家庭農場的精耕細作,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投入。但工業化轉型之後,勞動力也轉進到城鎮工業地帶,農村勞動力缺乏,精耕細作的方式已經無法維持。

下一個辦法就是靠先進的種子。以中國進口最多的大豆為例。中國大豆單產量只有美國的六成,原因在於種子。簡單說,美國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種子,具有抵抗除草劑的特性,每當野草瘋長的時候,以飛機噴灑除草劑消除雜草,而大豆可以繼續生長。

中國東北地區對轉基因大豆種子的依賴,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中國目前仍然限制其它的轉基因種子,比如大米和小麥等,但如果缺糧嚴重的話,可能也不得不改變政策。

但種子的問題不僅僅如此。

目前中國水稻的種子號稱世界領先,因為中國自己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但雜交水稻,兩年後就會退化,所以必須提供新的種子。這個和轉基因大豆的情況一樣,每年都要買新種子。但這其實隱伏了一個危機。如果種子供應鏈斷掉了怎麼辦?

中國歷史每兩三百年就有大的政治和社會危機,但中國經濟基礎通常不會被徹底破壞,原因就是小農經濟。簡單說吧,就是每個農村都有自己的種子,每年糧食收穫之後,農民選擇特別好的留下當種子。所以種子是自產的。其它地方天塌地陷,當地農村都可以繼續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但如果種子是中央供應的,農民自己沒有自己的種子,發生同樣的全面危機時,就會陷入困境,這個連鎖反應是可怕的。以前是分層級的,每個小單位都是自足和自治,現在是中央控制,大家都靠一條大鐵鏈拴上維持平衡和穩定,一旦中央失控,全部都完蛋。所以中共現在面臨的種子危機,可能涉及到整個種族的存亡了。

中國的雜交水稻曾經出口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後來被政府叫停,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雜交水稻產量高,它會排斥了其它本地品種,最後本地種子都沒有了,必須每年購買雜交水稻的種子。一旦出現什麼意外,比如戰爭,或者國家關係不好等,本地農民怎麼辦?

這其實也是中國現在面對的種子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自己掌握種子技術。那麼中國為何自己培育不出好種子呢?

官媒新華社旗下的《半月談》分析說,國產種子被卡脖子,主要「卡」在下面五方面:

——原創性種質相對稀缺。比如玉米,中國玉米種質資源先天優勢不足,隨著玉米品種的推廣,種子退化嚴重。只有種質資源豐富,才能培育出更多市場需要的新品種。

——資源精準鑒定能力弱。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介紹,中國成立了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資源精準鑒定的不到1.5萬份。

——現有種質資源保護不夠。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實施期限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步調查,在湖北、湖南、廣西等6省區375個縣,71.8%的糧食作物地方品種消失,其中不乏優質、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種,種質資源保護面臨新挑戰。

——基因挖掘能力弱。中國科研人員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還有待提高,目前創製的有突破性的種子還比較少。

——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有效協作,國際種業早已進入分子育種、工廠化育種階段,中國主要仍以常規育種手段為主,靠眼看、憑手摸。分子標記開發與輔助選擇、種間雜交與胚拯救、花藥培養與遺傳轉化、基因編輯與分子育種等技術應用少。

這是官方的說法。我想要加上一點,就是投入少,沒有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利潤分享不足。

中國的種子科研機構和種子公司,都是國營企業,沒有什麼利潤可言。中共對種子研發的投入很少。中共最強大的生物科技人才,都在搞病毒、人類基因、什麼超級戰士,或者是病毒研究等等,因為這方面官方大量投入資金。種子研發的投資很少。

另外,一旦種子技術有什麼新東西出來,產權全部屬於政府。比如說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雖然中共近年給了他很高榮譽,但經濟上並沒有太多幫助。這個問題,和其它科技行業遇到的情況非常類似。

中國現在採取的其中一個辦法,大概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就是從外國連偷帶騙。比如台灣的蔬菜和水果種子,據說七成多已經轉移到中國大陸去了。同樣,中國也從沒停止過從美國、日本等地偷種子,甚至在地裡面偷的時候被抓個正著。但隨著全世界對中共盜竊技術越來越警惕,中國的這種方法,可能也越來越不好使了。

(石山角度)

石山角度: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x4TYTL7Ibhs0JPuHVQY1A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