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氏璧到傳國璽,「完璧歸趙」最終如何歸了秦?

【唐靖遠•傳奇匯】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27日訊】朋友們好,今天是2月26號星期五,歡迎來到遠見快評•傳奇匯,我是唐靖遠。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過去又叫上元節,首先在這裡恭祝各位朋友元宵節快樂,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要是在過去,元宵節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而且中國各地的習俗都差不多,都要在家吃湯圓、出門賞花燈,以及猜燈謎、舞獅子等等,包括天子腳下的皇城,都要金吾不禁,遊樂通宵達旦的。

現在我們這裡雖然沒有花燈給大家看,但聊聊古今有趣的一些不解之謎,也算可以應景一下,所以今天我們就不說新聞了,來和大家聊聊中華第一國寶——傳國玉璽。

中國文明上下5千年,歷代遺留下來的奇珍異寶可以說數不勝數,大家看看北京和台北故宮中那些藏品就可以管中窺豹了,那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被中共破四舊以及文革中毀掉的珍寶更是無以計數。

這麼多珍寶,如果要來評一評哪個有資格稱為「第一國寶」,我想恐怕絕大多數的專家都會毫不猶豫的給出同一個答案,就是歷代都被視為「鎮國之寶」的傳國玉璽。

在說傳國玉璽的故事之前,我們先簡單的說說這個「璽」的來源。

我們都知道,「璽」其實就是一種印章,這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自古「璽」和「印」就是同源的。漢代《小爾雅》就直接解釋說:璽謂之印。《說文解字》對「印」給予了一個非常明晰的註解:「執政所持信也。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卪信曰印。古上下通曰璽。」

也就是說,這個「印」最初的涵義,就是代表地位更高的生命對地位較低生命的認可及授權,這種授權需要用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的實物來作為憑證,這個東西就是「印」,而天子使用的印,就叫做「璽」。

所以,印璽一開始出現在中國文化中,其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代表授權與信用,我們經常說「印信印信」,印與信經常連在一起用,就是這麼來的。

早在上古三代堯舜時期,璽就已經是天子受命於天,治理人間的憑證的象徵,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國璽」。

三代之後,商湯代夏而立,成為首個以兵爭天下而稱王的天子。據《逸周書》記載:「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足見自夏代開始,天子之璽已被視為王權象徵,天子之璽一旦改隨新主,則標誌著人間王朝的天命已改,改朝換代新陳相替已經來臨。

直到秦始皇橫空出世,以氣吞山河之勢一統寰宇,重整皇綱人倫,同時從新議定印璽制度,將皇帝的印章單獨稱為「璽」,用玉來製作,而臣民的印章稱為「印」,用金石等材料製作。「璽」和「印」,從這裡才開始正式分家。

傳國玉璽,我們簡稱傳國璽,也就是從秦始皇手裡正式誕生的。

可能很多朋友會問,說從上三代開始到清朝,中國有過這麼多天子,也有過很多國璽,為什麼偏偏是傳國璽這麼特殊,可以被稱為第一國寶呢?這首先就涉及到傳國璽的來歷。

剛才我們說了,傳國璽是秦始皇用玉刻成的,這塊玉可不是一般的玉,而是一塊大有來頭的玉,這就是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的和氏璧。

傳國璽由和氏璧製成,最早的記錄之一見於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引北魏崔浩的說法,稱「李斯磨和璧作之」。同為唐代的梁肅《受命寶賦》和杜光庭《錄異記》也都是這麼記載。

和氏璧,對我們華人來說就一點都不陌生了,因為即便到了中共建政以後摧毀傳統文化,但至今在小學課本裡,仍然不得不保留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就是因為這個故事太經典了,裡面蘊含的智勇仁義信等傳統文化內涵生命力太強大了,連中共都實在無法視而不見。

和氏璧是怎麼來的呢?可能不少朋友是了解的。這塊玉最初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發現的,當時其外表看上去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但卞和獨具慧眼,他就知道裡面有美玉,於是向楚王獻玉。

但經歷了楚厲王和楚武王兩次獻玉,結果都被宮廷玉工鑑定為石頭,卞和獻玉不成,反倒落得欺君之罪被砍去雙腳。直到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這塊石頭在荊山之下終日號哭,直到眼中淚盡而開始流血,楚文王才聽說了這件事,於是派人詢問緣故。

卞和講述了自己「信而見疑」的經歷後,楚文王下令剖開石頭,果然得到一塊無瑕寶玉。文王感卞和之忠信,下令以「和氏璧」命名以為紀念,並封卞和為零陽侯以報。

此後楚國一直將和氏璧視為國寶。到了楚威王時期,當時的令伊名叫昭陽(令伊是楚國官名,相當於宰相),他滅越國有大功,威王就將和氏璧賜予他。不料在一次宴會上,當昭陽向一眾賓客展示這塊美玉的時候,賓客中突然有人起鬨,場面一度混亂,結果和氏璧就此丟失,從此下落不明。

這次事件,是和氏璧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第一個重大事件。和氏璧丟失,昭陽當然焦急萬分,立馬下令追查。結果經過初步排查,最大的嫌疑就落到了賓客中一個叫張儀的人身上。這個張儀,就是曾經師從鬼谷子,後來與蘇秦齊名,兩人左右天下大局數十年的那個縱橫家。

但當時的張儀很窮,可能平時做事也不大地道,史書的說法就是「貧無行」,所以才招來偷竊的懷疑。

這個昭陽也沒有經過慎重調查,就對張儀直接用鞭打逼供,但張儀被打的遍體鱗傷也一直堅稱自己無辜。捉賊捉髒,昭陽在張儀這裡搜不到和氏璧,只好命人將張儀抬回家。

在家裡,張儀和他妻子還發生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當時的張儀渾身是傷都動不了,他妻子當然很傷心,就埋怨他說,你要不是成天想著靠讀書遊說求取功名,怎麼會招來這樣的侮辱?

http://www.guoxue.com/book/shiji/0070.htm

張儀沒有直接回應,反而問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說你快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妻子被氣笑了,說當然在啊,不在了你還能說話嗎?張儀這才滿不在乎安慰妻子說,身體動不了沒關係,舌頭在就夠了。

這是和氏璧在歷史上第一次丟失,而事件的直接結果就是最終導致了張儀入秦,被秦惠文王任用為相,開啟了以連橫之術破六國合縱攻秦之策的縱橫時代,成為幫助秦國強大的又一個標誌性人物。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張儀應該是被冤枉的,但和氏璧究竟是誰偷走的也沒有最終答案,我們只知道在很久以後,和氏璧輾轉到了趙國,被趙惠文王得到。秦昭襄王得知消息後,對此寶物極為傾心,特地向趙國派遣使者,願意以15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這才有了我們大家熟知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歷史大戲。

和氏璧雖然一度「完璧歸趙」了,但冥冥之中似乎仍然與秦國有斬不斷的緣分,這塊絕世玉璧最終還是被秦國所擁有,只是何時以及如何入秦,史無記載。

但我們在史書中查到了一條線索,就是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官的李斯在其千古名篇《諫逐客書》中有這樣寫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這裡的「隨」是指「隨侯珠」,是春秋時期隨國國君得到的一顆絕美夜明珠,也被視為天下獨一無二的珍寶。而「和」呢,就是指「和氏璧」,足見在那個時候,這兩件稀世奇珍都已在秦國手中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最後一個諸侯國齊國,天下一統,建立起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建尊號「始皇帝」。為昭示天下六國一統乃是受天之命,秦始皇命玉工將和氏璧製作為皇帝御璽,並刻下李斯用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自此,這塊璽取代了周天子時期的「九鼎」,成為大秦鎮國之寶,也是天子的信物,這就是傳國璽的誕生,但那個時候,它的名字還不叫傳國璽,史書也沒說當時叫什麼名,我們這裡就暫且稱其為秦始皇璽。

秦始皇璽刻成後,其方圓大小約四寸,上有五龍交紐。同時,始皇還命令將玉璧剩餘的材料製作為六個較小的御璽,分別命名為「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皇帝之璽」、「皇帝行璽」和「皇帝信璽」。這六璽與最大的秦始皇璽合稱天子七璽,供始皇帝分別在重大禮儀場合及平時處理政務所用。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代表皇權的傳國璽應該是大小不同的7個璽一起的組合。

秦始皇在位期間,天子七璽一直作為他發布政令,勵精圖治的憑證,受著嚴密的保護,並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按照始皇本意,是希望這天子七璽能夠像大秦江山一樣,傳諸二世、三世乃至萬世。

但天意莫測,難遂人願。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因病崩逝於沙丘。中車府令趙高聯手丞相李斯,說動始皇少子胡亥,發動沙丘之變,假傳聖旨將秦始皇長子扶蘇賜死,胡亥得以返回咸陽繼承大統,成為秦二世,同時也繼承了始皇的天子七璽。

胡亥奪位後使用嚴刑峻法,第二年就激起民變,六國後裔競相起兵反秦復國。大秦帝國很快風雨飄搖岌岌可危。趙高為保自己富貴,派女婿逼迫秦二世自殺,由子嬰繼任秦王。

不久,劉邦率軍破關進入咸陽,秦王子嬰夫婦白馬素車,站在路邊投降,手裡捧著的東西,就是這天子七璽。至此,秦始皇御製的天子璽符,轉入到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手中,其最大的那顆皇帝玉璽,被正式命名為「傳國璽」,並從此拉開不同皇朝天命流轉的傳奇序幕。

劉邦建漢以後,大漢王朝曾經遭遇了一場重大危機,就是靠了這個傳國玉璽才扭轉局面,轉危為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呂后專權事件。

說起這個呂后,是個心狠手辣非常有算計的人。劉邦去世不久,呂后就以皇后身分臨朝稱制,大權獨攬,其實就是代理皇帝的意思了。她一面剷除劉家龍子鳳孫,一面大力分封自己娘家人,非王即侯,滿門貴盛,劉家天下差點就要改為呂家天下了。

危急時刻,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一起商量了一個計謀。他們聯合劉氏宗族及各位忠心的大臣,發動了宮廷政變。當時這個周勃前往御林軍中,手裡高舉著傳國璽,對著軍人說我這是代替天子說話:如果有擁立呂家的人,請袒露右臂,擁立劉家的人,請袒露左臂。

結果整個御林軍,史書記載說是全軍左袒,也就是全部都袒露左臂擁護劉家,沒有一個肯追隨呂家。正是靠了傳國璽這個象徵天子的巨大權威,陳平和周勃才得以順利發動兵變,誅殺了圖謀作亂的呂家人,最終迎立了漢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傳國璽的威力有多大,我們從這裡就可見一斑了。正因如此,漢以後歷代都設有一個叫做「符璽郎」的官員,專門負責掌管傳國璽,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輕易觸碰。

在漢昭帝時期,有一天宮中突然發生意外變故,群臣通宵不安。當時的頭號輔政大臣霍光為防萬一,急召符璽郎想自己保管傳國璽。符璽郎當場拒絕,霍光情急之下想強奪,結果符璽郎面無懼色,按劍斷喝道:臣頭可斷,璽不可得也。

霍光當即醒悟過來,知道自己造次了,不但沒發怒,反而讚賞符璽郎識大體,第二天即給他官升兩級作為獎勵。

在整個西漢,傳國璽一代代沿傳下來,一直都平安無事。但到了漢平帝時期,傳國璽第一次遭遇了一場重大危機,落到了一個有非分之想的人的手中,導致這個鎮國之寶差點被毀。

那麼這個人是誰?傳國璽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最終消失在誰的手中?這些答案我們將在明天的特別節目中繼續跟大家一一道來。

好的,今天就暫時聊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