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相士算他活不過30歲 為何不應驗?

【命運天定.撥開迷霧】 作者:泰源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20日訊】飛雲渡是在溫州路瑞安州,風浪非常險惡,常常發生船翻人亡的災難。

有個年輕人一向放蕩不羈。他想知道自己這一生的富貴和壽命到底怎麼樣?就拿自己的生辰八字去算命。第一個算命先生告訴他說:「您的壽命活不過三十歲。」年輕人根本不相信,又請其他算命的再算算,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因為所有的人說的都一樣。這下,讓他不能不朝相信的方向走了。

絕望的他想著:自己反正不久於人世了,乾脆連老婆也不娶了,更不去費心生產理財的事。從此他天天輕財好施,行俠仗義,樂得心裡自在。

有一天,他在飛雲渡旁邊等著過河。有一個梳著丫髻的姑娘,徘徊河邊,樣子非常悲傷。女孩就像要跳水自殺似的,年輕人趕上去攔住她,問她:「姑娘為何要輕生?」

姑娘回答說:「我是一個丫環。主人家中有婚姻大事,暫時向親戚借了一對珍珠耳環,今兒個讓我送回去,我卻在路上弄丟了!耳環該值三十多兩銀子,我弄丟了這麼貴重的東西哪敢回去啊,我寧可投水死了!」

年輕人說:「我剛好撿到。只是不知道東西果真是您的嗎?」

接著,年輕人詳細地問了一些那副耳環的細節:共有幾顆珍珠,造的模樣等等;小姑娘也一一答述了。然後年輕人說:「照您剛才說的,我撿到的耳環確實是您遺落的。」

於是,年輕人又隨同小姑娘一起去拜訪了她的主人。主人拿到耳環,非常感謝,想回贈他一點東西,他推辭不要,轉身走了。

不久,那家主人惱火這丫環辦事不得力,打發她出去嫁了個剃頭匠。她夫妻倆住的地方,離飛雲渡的渡口只有幾步遠。

一年後。

年輕人與同行的二十七個人到飛雲渡過渡,路上碰到一個婦女,看見他低頭就拜,而且一再向他表示感謝。他仔細一看,原來就是先前那個丟掉耳環的姑娘。她將事情原委對丈夫說了一遍,她丈夫也很感謝,夫妻倆一定要留他吃頓午飯再走。年輕人感受到他倆的盛情,只好留下來了。

其他的同行人都先上了渡船。誰知,渡船開出不久,風浪大作,船翻了,那二十七個人全都掉到水裡淹死了。

大概是因為這個年輕人能救人一命,所以造物主也救了他一命!後來,這個年輕人活了一大把年紀,才壽終正寢了。(資料來源:明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他的善行救了自己逃過船翻人亡的劫難。(Pixabay)

在有些八字中,算命師是可以看出命中的危險時運。

例如下例:主人在丁丑大運中車禍身亡,八字中怎麼顯現呢?

(大紀元)

八字命理以出生日的日干(即天干)代表自己,此造出生日的日干為甲木,所以屬甲木命。生七月申金當旺之時,甲木已是休囚無氣,如果再見土金多的話,用丁火制金最為上格。因為甲木到秋天,枝枯葉瘁,宜剛金修削,方成棟梁之材;而庚金又喜丁火粹煉以成器,此二者皆合乎自然,故稱為真神得用也。

《滴天髓補註》中云:秋木生氣下斂,外像枯枝落葉,窒礙生機,非經一番肅殺,則氣轉暖和之候,木氣不能條達,生機不暢。故秋木喜金剋制者,以殺為生也,此皆五行之變。又甲木得丁火,仍成烘爐,以冶月令當旺之剛金,則成大器矣。故秋木見金,甲木有根,用火制金,為真神得用,貴顯者多。

這裡要注意的是:甲木日主在地支中必須有寅木或卯木為根,使日主不至太弱,才能用火制金,以成大富大貴之造。否則,甲木至申,氣勢臨絕,如庚金多,支成金局,干多庚辛之類,而無丁火相制,則木被金傷,必致殘疾;而命中雖有丁火制金,但甲木地支無根,又成剋洩交集之象,更為不吉。

現在看一下此造後面的配合如何?年支再見一申金,自坐戌土可生金,天干透出庚金,土金多是無疑了。即財(土)生殺(金)旺剋身(甲木),如不見有火制金,則木被金傷,必致殘疾。

現看到時支是午火,且午戌半合火局,猶如一烘爐,可冶當旺之金,大器可成矣?且慢,地支二申金,一午火、一戌土,全無一點木根,好像不妙。天干雖見一年干甲木相助,然兩甲木地支皆無根,無根之木,如何能燃起地支烘爐之火?再去煉秋金呢?

現反而成了天干七殺庚金得地支兩申金強力援助,緊剋日干甲木,而日干甲木又自坐火局洩木氣(木生火),上剋下洩,更加虛弱,不堪忍受,更不妙。

怎麼辦?好在絕處逢生,月干壬水透出,坐申金長生,水源不斷,便可化殺庚金七殺生身。即命中土金過重,現用庚申金生壬水,壬水生甲木,使得這個面臨殘疾的命化險為夷,死裡逃生也。

可見,壬水偏印是這個命的唯一救星,此星一生須善待保護它,或有朝一日此星被沖剋或被合化,水沒有了,那庚金七殺就會如虎般地撲上來,甲木危矣。

現查大運,丙子大運時,壬丙相沖,幸好子水與命中兩申金成了申子半合水局,丙火坐水局上,丙火大減,沖力有限,已見不利仍可度過。下一個丁丑運,丁壬合,且地支兩申金,生七月金旺木死,不能化木,兩失其用。即壬水救星被合走,地支丑土再生旺申金助虎威,群虎撲上,洶湧而來,甲木倒矣。因而在此運中車禍身亡。此造大運唯喜水、木,忌土、金、火。@*

──點閱【命運天定‧撥開迷霧】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