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工業減產 芯片大缺貨成戰略性產品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25日訊】在供應商隱瞞芯片(晶片)缺貨下,德國汽車工業最近因芯片荒被迫減產,為避免芯片成為戰略性產品而被連累,歐洲已意識到需要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據悉,德國經濟部長致函中華民國政府請求協助,除了暴露車廠過度依賴供應商的問題,也凸顯歐洲半導體業落後的窘境。

中央社報導,23日出刊的最新一期「明鏡周刊」(Der Spiegel)報導,芯片短缺已對德國的核心製造業造成傷害,福斯(Volkswagen)等車廠被迫減產。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Roland Berger)專家貝雷特(Marcus Berret)表示,自從日本福島核災以來,汽車供應鏈就沒碰過這麼嚴重的問題。

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預測,由於芯片供應短缺,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工業將減產450萬輛,德國汽車零件大廠大陸集團(Continental)預估芯片缺貨的情況在6至9個月後才會改善。

芯片短缺表面原因是去年上半年的疫情,當時車用芯片需求隨車市崩盤大減,筆記型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需求大增,電子業紛紛下單買芯片,將產能訂光。可是之後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車市突然回溫,車廠只好被迫與蘋果、三星等資通訊大廠搶芯片。

為解決芯片供應吃緊的問題,福斯在去年12月初特地成立工作小組,並怪罪博世(Bosch)、大陸集團等零件供應商。一位不具名的高階經理說,早已通知供應商年底需求會回升,但廠商動作太慢,沒掌握好供應鏈,直到去年11月才通知缺貨。

明鏡周刊分析說,芯片荒首先凸顯汽車製造業過度依賴零件供應商的老問題,後者擔心庫存過多造成損失,寧願少下單,但半導體廠調整生產線至少需要3到4個月的時間,產量不可能很快追上。

2020年9月2日,在德國辛德芬根的梅賽德斯-奔馳製造工廠,全新S級乘用車的車體在新的「56工廠 」裝配線上排隊。(Lennart Preiss/Getty Images)

相較於德國的福斯和戴姆勒(Daimler)、美國的通用(General Motors)、法國和日本的雷諾日產(Renault-Nissan)等車廠最近為芯片短缺問題頭痛不已,德國另一家車廠BMW的問題卻不嚴重,部分原因是BMW 繞過零件供應商,直接向半導體廠下單。

芯片荒也暴露出歐洲半導體業落後美國和亞洲的結構性問題。歐洲有德國英飛凌(Infineon)、荷蘭恩智浦(NXP)、瑞士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3 大半導體業者,但歐洲半導體的產值僅占全球的10%,少有獨特的利基型產品。

車用芯片主要來自8吋芯圓製造,包括CMOS影像感測元件、電源管理晶片、微控制器(MCU)、射頻元件、微機電(MEMS)、功率分離式元件等,都是汽車和電動車不可或缺的零件,觀察全球主要8吋晶圓廠,台灣有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中國則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華潤微等。

產業人士指出,8吋芯圓產能早就塞爆,加上美國對中芯國際制裁,更使得以8吋芯圓製造為主的車用芯片大缺。目前,聯電不僅8吋晶圓廠產能滿載,28奈米接單也相當強勁,應對客戶強勁需求,聯電去年底通過一筆台幣286.56億元(約10.14億美元)資本預算執行案,預計今年擴充南科廠12吋芯圓產能。

圖為,2020年5月12日,德國汽車製造商保時捷的員工戴著面罩,在南部斯圖加特的生產基地重新啟動工作。(THOMAS KIENZLE/AFP via Getty Images)

而從美國前總統川普多方限制中國華為取得芯片,即可知芯片早已成為戰略性產品,在可預見的美中貿易戰,芯片可能繼續被當作武器,歐洲為避免被連累,需要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

歐洲政壇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歐盟執委會和德國政府都有相關的規劃,但高投資金額和潛在風險讓投資者卻步。短期內,歐洲汽車工業只好繼續依賴亞洲和美國的半導體業,即使對他們來說汽車工業並非優先的供貨對象。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報告,歐洲還需要10年的時間,才可能製造出足以與亞洲和美國領先者匹配的芯片。不過,美國繪圖芯片大廠輝達(NVIDIA)日前才決定收購英國的安謀(ARM),隨後台灣的環球晶也宣布將併購德國的Siltronic,可見歐洲的半導體業規模其實正在萎縮。

(責任編輯:盧勇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