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參與國會騷亂?美全力調查 傳68人已被捕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1月08日訊】美國國會大廈遭遇騷亂後,調查人員正在展開逮捕行動。負責保護國會的警察局7日宣布已逮捕了68人。共和黨眾議員布魯克斯(Mo Brooks)說,暴亂是安提法(ANTIFA)精心策劃的襲擊,並提供了多條證據。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正在向公眾尋求幫助,以確定1月6日在華盛頓特區製造暴力者的身分。7日凌晨,FBI發聲明說,「FBI正在尋找有助於識別在華盛頓特區積極煽動暴力的個人的信息。」

聯調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說:「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將與我們的合作夥伴共事,讓那些參與圍攻國會大廈的人承擔責任。」

在1月6日的國會騷亂中,有人打破窗戶,進入參議院和眾議院,並進入議員們的辦公室,包括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

暴亂中52人被捕包括警察在內5人死

華盛頓警方在6日晚間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至少有52人被捕,47人是因為違反宵禁。另有4人死亡。其中一女在國會大廈內被槍擊。另3人分別是一名成年女性和兩名男性。

美國會警察局長桑德(Steven Sund)表示,執法人員也遭到抗爭者以武器攻擊,有50多名警察受傷,部分警員因重傷住院。

國會議員們則要求執法部門,調查並處理在國會大廈發生的暴力事件。

聯邦調查局表示,會動用高科技追查涉案人士。假如司法部引用特朗普早前簽署的行政命令起訴,違例者最高可判監禁10年。

警察局已宣布逮捕了68人

美國之音8日說,美國聯邦檢察官正在準備對其中一些人提出刑事指控。

代理司法部長傑弗里·羅森在一項聲明中說,將在7日晚些時候提出這些指控,同時調查人員將繼續蒐集證據,並在今後幾天和幾星期內展開逮捕行動。

羅森說:「司法部致力於確保那些對這次,對我們的政府和法治的襲擊負有責任的人因他們的行為而依法承擔全面後果。」

他還說,聯邦檢察官一直徹夜與聯邦調查局、菸酒槍枝及爆炸物管理局和地方警察合作,收集證據、查明肇事者並展開逮捕行動。羅森沒有說已有多少人被捕。

不過,負責保護國會的美國國會警察局已宣布逮捕了68名與6日騷亂有關的人。

據執法官員說,數百名參與衝擊國會大廈的人,有可能面臨從破壞政府財產到威脅國會議員等在內的各項刑事指控。

36小時內已有55起案件被起訴

據《大紀元》報導,哥倫比亞特區最高聯邦檢察官邁克爾‧捨溫(Michael Sherwin)7日透露,在過去的36小時內已有55起案件被起訴。在這些案件中,有40起已提交哥倫比亞特區高等法院,其中包括8起涉及槍枝的案件。

捨溫說,檢察官還計劃在當天向聯邦法院提起15起刑事訴訟,罪名包括未經授權進入國會大廈和國會大廈場地、持有槍枝,以及盜竊財產等等。

對於國會大廈警察是否違反職責的問題。捨溫說,聯邦檢察官「正在調查所有涉案人員」。事發當時,國會大廈警察為抗議者們打開了路障,允許他們進入國會大廈。

Antifa偽裝成川普的支持者

共和黨眾議員布魯克斯(Mo Brooks)發推文說,「大家要冷靜下來,不要跟假媒體一樣,急於對國會大廈遭襲做出判斷,請等待調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是安提法通過巧妙的暴民控制手段,精心策劃了這次襲擊。」

他在推文中提供了四條證據:

「1. 週一,一名國會議員警告我,ANTIFA的威脅在增加,並建議我睡在辦公室,而不是離開國會大廈到公寓去睡。我聽取了這個建議,連續四個晚上在辦公室睡覺。」

「2. 國會議員告訴我,週二國會警察警告他,情報表明,法西斯主義性質的安提法(ANTIFA)人員將穿上跟川普(特朗普)支持者一樣的服裝,來滲透進支持川普的集會。

「3. 國會大廈警察週二建議,最好不要離開國會大廈。

「4. 大量公開證據表明,許多襲擊國會大廈的人是安提法武裝分子,而不是川普的支持者。

「再一次強調,時間將揭示真相,不要著急判斷,不要被假媒體愚弄,它們在政治傾向的驅動下進行報導。

「我的觀點是:全面起訴(參與的)所有人!」

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馬特‧蓋茨(Matt Gaetz)7日也在眾議院表示,一些闖入國會大廈的抗議者是暴力恐怖組織Antifa的成員,他們偽裝成川普的支持者。

現場視頻顯示,「安提法」用警棍敲打國會大廈的窗戶,損壞了玻璃,川普支持者則大聲呼喊:「安提法!安提法!安提法!」

一名戴著紅色「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帽子的川普支持者搶過來警棍,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將暴徒推離了窗戶。

調查記者保羅•斯佩里(Paul Sperry)說,前國會大廈FBI特工發短信給他證實,至少有一車「安提法」暴徒潛入到和平的川普示威者中,這是「假川普旗」(false Trump flag)行動的一部分。

檢察官捨溫表示,他們正在與反恐檢察官和其他聯邦合作夥伴密切合作。仍在尋找有組織的指揮和控制的證據。「所以未來幾天可能會發生很多事情。」

(記者李芸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戴明 )

相關文章